看三次,哭三次。
這部電影的“勁兒”,怎么會這么強?
第一次沒有心理準備,哭得稀里嘩啦。
第二次做好準備帶了紙巾,再次把紙巾哭濕。
第三次連劇組都在感慨:總不會再掉眼淚吧?
結果又一次情不自禁。
看哭,不意外。
意外的是,連續三次潸然淚下的不是像我這樣淚點低的普通觀眾,而是真正的行業精英、鐵血男兒——航空工業新聞發言人周國強。
而戳中他心扉的電影,是即將上映的《長空之王》。
早在《長空之王》釋出第一波物料,扒姐就對它產生了濃濃的好奇。
從題材到畫風,處處透著激燃。
不管是不是軍事迷,都能在看到海報或打開預告片的瞬間,感受到一股冷峻而強大的魅力。
沒想到,在硬核之外,它還足夠動人。
影片的第一批觀眾,是擁有大心臟的航空人們。
平時面對危機眉頭都不皺一下,卻在觀影過程中忍不住潸然淚下。
到底是什么故事,能在點燃熱血的同時又感人至深?
老實說,我的好奇心已經飆到了頂點,好久沒有這么期待一部電影!
忍不住把它的物料盤了又盤,有些東西,還真不容錯過——
【1】
爽!
是《長空之王》的第一觀感。
戳進預告的瞬間,就再也移不開眼。
在大銀幕上全方位無死角地觀賞殲-20、殲-16等我國尖端戰機的英姿,你敢信?
來,先感受一下——
金屬機身巍然閃光,蟄伏于暗處,壓迫感卻根本擋不住。
更別提當它們動起來。
直沖云霄,劃破長空,磅礴氣勢破屏而出。
既有兩架戰斗機“擦肩而過”的險境:
又有劈風斬浪從海面掠過,如蜻蜓點水般輕盈,又如劍魚躍出海面般有力的美感:
還有沙暴競速。
漫天黃沙似要將萬物吞沒。
一架戰斗機破空而出,一線隔出兩個世界,令人震撼到失語。
僅僅是飛速切過的幾個畫面,就讓心臟忍不住跟著一起震顫。
要能在大銀幕上觀看殲-20上演大仰角穿云、高空翻轉等名場面,那沖擊力會有多強烈?
想想就爽翻了!
不過,視覺效果并非我對《長空之王》最大的期待。
事實上,電影除了請來最重磅的戰斗機“演繹”真正的視覺奇觀,還將鏡頭對準了一群至關重要卻鮮為人知的人,試飛員。
說得文藝一些,試飛員是“刀尖上的舞者”。
說得直接一些,試飛員既要干飛行員的活,又要敢冒掃雷的險,還要懂工程師的事——想冠上這個光榮的稱號,一個字:難!
有多難?
要試出新飛機的極限,首先得突破試飛員的自我極限。
通過各種極端考驗,在心理、生理各個層面證明自己,成為真·六邊形戰士,才能擁有試飛的資格。
比如,坐在360°旋轉椅里,被轉到眼冒金星的同時,還要時刻保持專注執行指令。
這些“魔鬼考驗”僅僅只是開始。
當試飛員啟動戰機沖上云霄,面臨的更是各種未知和風險。
發動機停車、失速尾旋、大迎角過時速機動……
光聽到這些詞匯,就已經忍不住心驚肉跳。
而這些,只不過是他們的日常。
可以說,試飛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每次試飛都是生與死的搏斗。
但面對如此風險,總有人挺身而出。
不是為了做尖子、做英雄,而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新機“試錯”,將自己置于風險中,卻讓一架架新機蛻變成真正的“空中戰士”。
從最初的殲-5到如今的殲-20,這些讓我們驕傲的戰斗機的更迭背后,有多少試飛員在默默付出?
我們不得而知。
正因為英雄太過沉默,《長空之王》的聚焦才顯得尤為重要。
前不久,一則新聞在我的社交平臺首頁刷屏。
第九批在韓志愿軍烈士的遺骸,終于回歸了故土。
陪伴他們的,是空軍殲-20與運-20飛機震撼又動人的轟鳴。
又一次,威名遠播的殲-20掀起了討論熱潮。
為什么是殲-20?
答案很簡單:殲-20是我國現役最先進的戰機,也是由中國人自主研發和制造的真正的“長空之王”。
在它的誕生背后,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困難和血淚?
《長空之王》里的一句話,戳中了我的心窩子——
“能到今天,真挺不容易的。”
電影里,以雷宇(王一博飾)為代表的我國新一代試飛員,在隊長張挺(胡軍飾)的帶領下,參與到最新式、最尖端戰斗機的試飛工作中。
他口中的“不容易”,可真是太不容易了。
沒有原子彈意味著什么?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沒有隱形戰機意味著什么?敵人可能多次闖入我們領空。
歷史的教訓寫滿血淚。在水里淌過,在泥里滾過,用小米加步槍戰勝過機槍加大炮……又怎能允許威脅存在、差距存在?
于是,不管起步多晚,誓要玩命地追。
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志強在采訪里講過一個小故事:
科研人員用了整整6年時間研發制造的發動機葉片,在第一次測試實驗上,60秒后就宣告失敗。
“一分多鐘就疲勞失效了,這個葉片斷裂了……期望的是幾十小時,結果一分鐘就斷了。”
然后呢?一幫人繼續埋頭研究。
《長空之王》里的一個鏡頭,也讓我感受到這種無法用語言形容的信念感和生命力——
頭上的血是試飛員隨時遭遇的風險;手上磨破的繭是他們的青春年華、夜以繼日;兩只交握的手是伙伴之間的守望相助、永不言棄。
十年磨一劍,一劍傲蒼穹。
最終,我們又一次“干出來了”!
事實證明,殲-20太重要了。
國防是強國的基礎,外交的底氣。
殲-20的誕生,讓我們直接掌握了現代戰爭“動于九天之上”的制空權,并由天空輻射至海洋,在地面戰場也擁有了主動權。
說得更直白一點,它的出現讓韓國薩德面臨“形同虛設”的風險,讓美國現役機型F-22Z差點退役。
它讓中國新一代年輕人都記住了一句話——
尊嚴在劍鋒之上,真理在殲20射程之內。
從敵人可以悄無聲息地“闖進來”,到我們大搖大擺地“走出去”。
這樣的戰力顛覆,不是一次兩次的迸發,而是一股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汩汩力量。
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沒有經歷過中國研制原子彈的艱辛與榮耀,但一定能切身感受到殲-20帶來的民族自豪。
你看——
天空、大海、沙漠、雪山、丘壑……
威龍騰空,利刃出鞘,所到之處,皆為熱土。
那一架架仿佛離我們普通人很遠的,神秘而冰冷的戰斗機,早在這片神州大地上留下炙熱溫度。
那轟天裂地劃破長空的,并不只是代表技術與超越的戰斗機。
而是一個圖騰,一種信念,一份底氣。
它代表著,中國人的翅膀,真正硬起來了!
毫無疑問,殲-20的誕生之路由熱血和信仰淬煉而來。
電影能夠呈現這股精氣神,能揭開神秘面紗的一角,就足夠令人熱血沸騰。
同時,有句話不得不提——
殲-20這么重要的“寶貝”,能拍的一定拿出來震撼感官,該保密的還是要好好“藏”起來。
畢竟,尖端戰機的鋒芒在實戰中才最為閃亮,其他不該它承擔的任務,由“戰忽局”負責就行啦!
看《長空之王》的預告,總能感受到一股炙熱溫度。
不僅來自殲-20轟鳴的發動機,還來自試飛員砰砰的心跳。
預告片中有個細節,扒姐印象深刻:
雷宇在一次考核中意外墜機,心有不甘的他申請重新操作。
張挺“無情”地拒絕了他,因為,一旦墜機便沒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某種程度上來說,試飛員的工作很“殘忍”。每一次考核就是一次真實作戰,容不得半點僥幸。
這話一點都不夸張——
在中國空軍試飛的閃亮成績單背后,是500多次的重大險情。
試飛英雄黃炳新回憶自己的試飛生涯,光他一人,就遇到了大概30次重大險情。
30多次生死抉擇中,他每次的想法都是保住最重要的東西——飛機。
人在機在,從未想過拋棄飛機,跳傘離開。
有的英雄死里逃生,但也有人永遠離開了。
在中國70年的試飛事業中,共有32名優秀試飛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其中一位殉職的試飛員,是導演劉曉世的摯友。
摯友的犧牲,使導演有了拍攝這部影片的初衷:
“他是一個試飛員,我是一個拍電影的人,我們雖然職業不同,但我們都可以為社會做點什么。”
以影片致敬摯友,致敬所有的試飛員,也讓更多人知道這群無名英雄。
除了真情實感的創作動機,這份“真”也貫穿了影片全程。
影片籌備初期,主創團隊便一次次實地探訪,采訪了數百名飛行員、試飛員、科學家和工程師,收集到許多一手資料。
撰寫劇本時,試飛員已經參與進來,也讓劇本得以濃縮進大量的真實試飛事跡。
表演方面,演員們做足了準備功課,讓試飛員的靈魂住進自己的身體。
開拍前,認真閱讀導演準備的“資料包”、參與航空和試飛講座,儲存必備知識。
泡在健身房里瘋狂鍛煉,以呈現出軍人應有的體魄。
別人在片場休息時會嘮嗑,他們得抓緊一切時間練體能。
還與試飛員進行交流,前往試飛員公墓祭奠,在肅穆的氛圍里近距離感受英雄們的付出與犧牲。
等到正式開拍時,每天還有試飛員進行現場指導。
試飛員們不僅要指導演員們的操作,讓他們的飛行姿態貼近真實。
還將自己試飛時的感受告訴演員,有沖上云霄時的燃爽,更有面對險情時的不屈信念,與戰友并肩作戰的熱血。
整個團隊都在為了真實還原試飛事業而努力。
最終呈現出來的每一幀,都是心血的體現。
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專業人士會在看片時止不住眼淚。
因為,真實永遠是動人的第一要訣。
當每一幀畫面都能勾起記憶,當在故事里看到自己和戰友的影子,又怎么能不動情?
不止航空專業人士備受感動,有機會提前看片的觀眾也表示影片超過預期。
能打動航空專業人士,也能收獲電影業內的好評。
從各個層面來說,《長空之王》真的有點東西。
就像開頭所說,它能將專業和共情兩手抓,能讓鐵血男兒沉浸其中,也一定能打動廣泛的受眾群體,帶來一場走心的視聽盛宴。
畢竟,真實的力量永遠最強大,民族自豪感也永遠能令人共情。
話說到這里,期待值已經被這些物料和口碑狠狠拉滿…..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空軍試飛部隊組建70周年,在這個充滿紀念意義的時間點,《長空之王》的上映恰逢其時。
不僅能喚起三代試飛員對崢嶸歲月的回憶,也讓新人們熱情澎湃地投入到這項偉大事業中。
我們作為普通觀眾,也獲得了一個近距離了解試飛員的珍貴機會,感受祖國航空事業的新面貌。
還是那句話——
有什么比在大銀幕看殲-20更激動人心的事呢?!
感受一下人民群眾對大飛機的期待,場面接近“不受控制”,熱情幾乎溢出評論區。
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
《長空之王》,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