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組日本《黑道父女》 VS 中國《甲冑父女》的照片,火爆了全網!
日方是演員谷口布實和親爹,Cosplay 黑社會老爸和千金大小姐。
中方是甲胄文化的頂級“玩家”張超,和一位同圈愛好者。Cosplay 中國古代將軍和女兒。
真的有被驚艷到!相比之下,中國甲胄父女好像更加大氣!一看就是大戶人家!
其實早在去年,中國最大漢服秀《華裳九州》上,張超帶領的“鐵羽踏白“一登場,就直接點燃了觀眾!
電影質感的畫風,精致的盔甲,孔武有力的男子,堪稱“行走的荷爾蒙”!
金戈、鐵甲和戰馬,中國男人的“終極浪漫”!
原本只屬于小眾圈子的甲胄文化,徹底“破圈”了!大家在網絡上熱烈地討論著,有人說,看到了中國文化復興的影子。有人說,這是國風界“久違的驚喜”。
男網友說:華夏男兒當如是也。
女網友更加直接:老公,我可以!
熟悉甲胄文化的朋友一定知道,這個圈子里有兩位大佬——溫陳華和張超。
一個是甲胄界的“頭號玩家”,十年復原上千套鎧甲。一個是甲胄界的“破圈者”,清美學霸,帶領甲胄文化火爆外網!
· 中國漢服圈的“攪局者” ·
對于漢服圈來說,張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攪局者”。這個圈子一向以女性玩家居多,男性漢服普遍以“謙謙君子”風格為主。
但也正是張超,為漢服圈帶來了全新的氣象。
其實說到甲胄,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東西。《最美中國》第六季,《鐵羽重生》一期是這么解釋的:甲,指鎧甲,是穿在身上的。胄,是頭盔。
去年的《華裳九州》,張超帶領甲胄文化第一次登上了漢服舞臺。
很多人表示,通過這一幅幅精致的鎧甲,第一次體會到了古詩描寫的境界。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帥炸了好嘛!萬萬沒想到,有生之年,作為一個鋼鐵直男,竟然因為甲胄,愛上了漢服!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張超。
一個清華美院的設計系學霸,因為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入坑,一頭扎進了“甲胄文化”研究。
并一手組建了甲胄男團——“鐵羽踏白”。7個團隊成員,都是各自行業的精英,因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聚到了一起。
也正是這種熱愛,讓幾近失傳的中國甲胄文化,得以重現人間。
· 《長安十二時辰》的幕后工匠 ·
讓張超“入坑”的《長安十二時辰》,演員所穿的鎧甲,都出自這個人的團隊——溫陳華,國內頂級專業制甲師。
溫陳華被譽為“唐宋甲胄復原第一人”,曾操刀過《清平樂》等劇的服裝。
2008年,他開始了第一套宋鎧甲的防護工作,走遍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廟宇,一待就是數月,臨摹史料,請教專家。
一件紋飾繁復的甲胄,可能需要動用6000多個零部件。《長安十二時辰》中,40多套盔甲,耗時一年多。
巨大的工程量,由甲胄愛好者們分批完成的。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很多盔甲,是可以實戰的。這也是電視劇有史以來,首次還原出真實歷史中的甲胄。
為什么以前的不用真實的呢?因為這門工藝和文化,差點就失傳了!
中國的甲胄,起源于先秦,在唐宋時期,達到巔峰。歐洲甲胄只有貴族才能擁有,而中國宋代,每十個將士,就有七個身穿甲胄。
跟現代人“玩票”的心態不一樣,對于古代戰士來說,甲胄是戰場上“保命”用的。防護是甲胄的核心功能。
一個甲片由數十條繩子串聯,哪怕一次砍斷幾根繩子,甲片都不會有絲毫松動。
但是,甲胄的工藝早已失傳。在歷史上,甲胄是中國武輩極其重要的象征。私藏甲胄,堪比現代私藏槍支,屬于死罪。
民間沒有私藏,也不能陪葬,能搜集到的,只有殘片,根本沒有完整的實物可以參考!
張超和團隊,只能通過壁畫、雕塑、古書等歷史資料,去艱難還原。細節上,更多的是根據古書、實物殘片的推測完成,工作任務之重,堪比考古!
如果真的要做到“刀槍不入”,對制作工藝的要求是很高的。煉鐵、皮革、漆藝、金屬工藝、編織是五項基本技能。
工序則多達上百道,包含鍛打、篆刻、鑲嵌、甲片打磨等。
究竟有沒有達到古代實戰的程度呢?
張超團隊曾做過很多次實驗,一件鎧甲,最高能砍至27刀。內部的真人只感覺到輕微推力。
對于這門工藝,張超團隊,堅持免費教學,目的很簡單:推廣這門文化,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現在,經過文化的“破圈”,不只男生喜歡甲胄,越來越多女性也加入到這個圈子。
在沉寂了數百年后,這一門古老的工藝和藝術,重新融入現代生活。
除了甲胄文化圈,在CSL游戲界,張超也是一個“大神級玩家”。
他最早出圈的,是在游戲中復原西湖斷橋、南宋皇家園林德壽宮,以及《紅樓夢》中的大觀園、賈府。
張超印象最深的是,在國外穿著中式服裝,出席時裝周。不少外國人問他:你是日本人嗎?
國外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還非常有限。
文化自信不是說說而已,而需要更多的人才參與進來。
也期待更多被遺忘的中國文化,能夠被有心人挖掘,重新展示在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