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達在個人賬號上對于《天天向上》發出質疑:有什么資格叫這個名字?應該叫《天天翻車》。劉信達的話很有道理,引人深思。天天向上經歷了一段時間低迷期,給人的感覺就是它想迎合觀眾,搞得更娛樂化一點,但是就搞得最后收視率沒上去,定位也不明確了。
就像前期的天天向上,一味請流量明星,主題也很low,天天向上就像各種選秀明星的后花園。這一段時間的天天向上真的看不下去,完全老少都不宜。但是近期的天天向上真的是回歸了原來的狀態,像個寶藏節目,主題、嘉賓都很nice,娛樂氛圍也是恰到好處,很舒服。還有就是主持人之間的那種狀態很好,各有分工,天天兄弟都是寶藏男孩。天天向上如果保持現在的狀態,收視率想不上去都難。
每次節目,嘉賓能講的話居然寥寥無幾,甚至有可能一剪沒,不可思議,那么大多數時間是誰在講?涵哥和楓哥,不過,也不能怪涵哥和楓哥,流程設置就是極其不合理,流程就是主持人多說的流程,嘉賓表現機會太少了。天天向上就是又要流量嘉賓來帶熱度,又不肯給他們鏡頭。這樣藝人也不高興粉絲也不高興,有意思嗎?
天天向上不如就索性做成一個旅游+美食+民俗+正能量節目,就五個主持人出外景游山玩水,太熱太冷的時候就在棚里吃東西,上面需要正能量的時候就正能量一下,找純素人中有一技之長的來節目就行了。反正流量(王一博+大張偉)話量(汪涵錢楓)都不缺,這節目反而真有破局的希望,許多人小學就開始看天天向上了,這幾年感覺變味了,很多人就沒看了,不過有幾期還不錯,挺有意義的,只是希望天天向上越來越好。
快樂大本營的收視率都是流量明星的粉絲拉的嗎,內容水得很,現在王一博已經是娛樂圈頂流,請嘉賓也很少能請到超過王一博熱度的了,最后大家看的其實也都是主持人。還不如直接就搞文化,體育,公益,美食,旅游之類的。像這種頂流長期駐場,又不以自己為主題,而是通過示范和參與宣傳文化的節目簡直就是國內首個了。
文化類的節目中,可以稍稍篩選一點一博喜歡的。倒不是流量當道,主要是這樣話題度也更高,王一博是天天兄弟,與節目屬于收視率共同體,王一博本身就屬于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很放松很容易吸睛吸粉的體質,這樣別人看了肯定也想嘗試,文化的宣傳上就做到了最大化。比如那期以家人之名漂流那期,特別喜歡!還有最近的京劇,滑雪都特別好!女人如歌那期也不錯,很文藝!和趙麗穎的美食那期也很有看頭,姐弟倆很開心,很多人就看了好幾遍,了解了很多地方美食。
節目的播放時間太晚了,正常周日十點播放,要是有情況可能被別的節目推遲到十點二十左右播出,這也是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