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荔鈉導演的作品,基本上是偏文藝向的,沒有所謂類型片的套路,那么情節設計之外,演員的表演就顯得至關重要,上一部電影《春潮》也是表現母女關系的,郝蕾的表演可以說是有些用力的,但這也成為那部影片亮點之一(下圖劇照)。
而這次的電影《媽媽》,基本上就是母女二人的戲,完全靠兩位老戲骨的表演給故事帶來更多魅力。奚美娟已經快70歲了,是非常資深的演員,而扮演母親的吳彥姝已經80多歲,演藝道路漫長而曲折,她還因為此片獲得了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女演員獎。兩位具有豐富經驗和閱歷的演員為觀眾展現了不一樣的母女情。
這部電影會讓我想起20年前馬儷文根據作家張潔小說改編的電影《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和她2005年拍攝的電影《我們倆》。《媽媽》從氣質上好像是這兩部電影的結合體。阿爾茲海默癥已經是很多現實題材影視劇表現的內容,而這次有些不太一樣的是,不是年紀更大的母親患病,而是60多歲的女兒。老人為了能照顧好自己的女兒,還在做高難度瑜伽動作,鍛煉身體,保持健康狀態。那段場景是用輕松幽默的方式表現,但背后是即將面臨的心酸。甚至那些運動的畫面讓我想起每天深度鍛煉的父親。女兒也想趕在生病前把很多事情都料理好,但患病后的狀態她自己是不能預測的,那如同活在另一個世界。無論是怎樣的混亂和遭受誤解,媽媽總能承受,唯獨一點是女兒漸漸地不認識自己了,這是作為母親難以接受的。
影片里的一種對比方式很有意思,母親最開始是那個調皮的角色,不聽女兒對自己生活的安排,總是精力充沛到還有余力和女兒相抗衡。但女兒患病后,卻“變本加厲”地還了回來,總是做出意想不到出格的事情。而母親是故意的,女兒卻無意的。母親阻止女兒在院子里淋雨的時候被女兒咬了胳膊,雨水和淚水在母親臉上混成一片。在兩位主角日常的故事里,還安排了幾個配角,來映襯母女間的情感和往事留在他們身上的印記。一個是父親的缺席,母親總在督促女兒整理父親的考古日記。所以在女兒患病后,安排了一段朱時茂扮演的醫生配合他們把自己當成出版社的人,在他們家中假裝舉辦一場新書發布會。
還有就是女兒無意中給一個不良少女的資助,在之后換來了她的回報,雖然這個設定有點刻意,但多少也是用來表現女兒身上的善良特性,以及這個文淇扮演的紅發叛逆少女和醫生的角色一樣,都為電影本身的悲傷基調增加一些溫暖的色彩。
這部電影會讓我想起已經去世9年的祖父,他當時是小腦萎縮,表現出來的就是老年癡呆的癥狀。在醫院最嚴重的時候,行為和精神病患者是一樣的,以為家人在騙他,把他關進醫院。吃過飯之后也嚷嚷著沒吃,圍在身邊的家人都很辛苦。所以影片中的某些場景,特別是女兒意識錯亂的極端行為,都會讓我落淚。作為三部曲的第三部,最初的《春夢》是非常大膽且勇猛的,《春潮》也是要把激烈的沖突和殘酷的家庭現實展現出來。到了《媽媽》,則更多是回歸到一種人間溫情,雖然不乏女兒瘋狂的舉動,但到最后還是轉化為女兒叫出媽媽的那份感動。
這三部電影播出的狀態也是同樣的循序漸進,第一部的題材是無緣院線,算是處于地下和另類的狀態,《春潮》則趕上疫情,在愛奇藝上播放,而第三部終于是在影院與觀眾相見。但即使這樣,我還是有些懷念在2000前拍出紀錄片《老頭兒》的那個楊荔鈉,以及賈樟柯電影《站臺》里扮演鐘萍的楊荔鈉(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