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流傳下來的電影不多,能找到一部是一部,《新女性》是我看的阮玲玉主演的第二部電影,第一部是《神女》。
為什么我選擇看它呢?據(jù)說,電影《新女性》是阮玲玉一生中所拍的最后一部電影,也為人所評價為與她最為相似的電影。也就是說——本片最大的意義是裹挾了阮玲玉的人生于其中——影片上映后沒多久,阮玲玉自殺,恰恰構(gòu)成了對影片內(nèi)容的呼應。
阮玲玉飾演的知識女性韋明,才華橫溢。然而一出場,就注定和男人糾纏不清。比如眼前這個和她討論稿件的出版公司編輯余海儔,就是對他愛而不得。
余海儔是個為人正直、善良又理性的男性,收入不高卻甘于貧窮,有錚錚傲骨,嫉惡如仇。同時,他樂于幫助韋明,經(jīng)常點撥她。韋明愛上了余海儔,但是后者對此只淡淡相對,并無實際的回應。
于是,電影很快就出現(xiàn)了韋明和學校的贊助商,董事王博士,結(jié)伴去舞場跳舞的場景——王博士很迷戀韋明,但是一眼看得出來,韋明絲毫不喜歡王博士,之所以跟著他去跳舞,是因為心情郁悶,想要報復余海儔。
所以,像女主這樣還舍棄不掉“跳舞這種腐化的愛好”的新女性,對比之下就仿佛成了“有縫的雞蛋”,擺脫不了弱者的地位和悲劇的結(jié)局。
韋明在舞場的表現(xiàn)是很矛盾的。她也跳舞也微笑,同時低頭時也有濃得化不開的愁怨。講真,舞場這段,能看出阮玲玉的表演是真厲害——似有射穿銀幕的魅力,笑起來太有文藝氣質(zhì),而且笑時眉眼間那種純真無辜中帶有一絲魅惑晦暗的感覺。她那柔美的風骨,旗袍仿佛就是為她這樣的東方美人打造的。用“曼妙”形容她,再合適不過。
韋明與余海儔賭氣,赴了校董的約。在車上憶起與校董相識的場面,車窗成為回憶展現(xiàn)的載體——像畫框一樣,再現(xiàn)過去,放到現(xiàn)在來看,也是非常好的視聽展現(xiàn)手段。
韋明的身世和經(jīng)歷也是用這樣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的。她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雖然用自己的力量爭取到了婚姻自由,嫁給了自己所愛的人,并且生有一個女兒,但是不久卻被拋棄。女主角的悲慘身世和痛苦經(jīng)歷,注定了她最后無法得以善終。
她憧憬自己作為一名獨立的作家,依靠文字表達理想,可是就連出版商,都只是因為看中了她照片上美艷的貌,才答應出版她的文章。
因自己以前痛苦的經(jīng)歷,不愿一生屈活在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的管轄之內(nèi)。所以,當王博士向她跪地求婚,遭到韋明斷然拒絕。這也可以理解,阮玲玉本人是個偉大的人物,她是個自食其力的新女性,這個表演的天才,是30年代上海女性的縮影。
當然,這個堅強的不倒的女人,也有她脆弱的地方——她思念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喜歡看老電影,大概就是尋找這種簡單故事里簡單的感動,現(xiàn)代電影都太復雜了。相比起來,阮玲玉就是一股清流,演技自然流暢,真摯感人。
孩子終于來到母親身邊,但幸福并沒有隨之而至。相反,劇情就從這里急轉(zhuǎn)直下。
首先,因為拒絕校董的追求,韋明遭到報復,被學校辭退。失去了唯一收入來源的工作。
接著韋明的女兒查出患了肺炎,韋明寫小說但稿費不能預付,生活很快陷入困境。阮玲玉在銀幕前表演女主角愁腸百結(jié)的一幕,實在是震撼人心——聯(lián)華公司的小傳曾描述她:“亭亭長成、瓊葩吐艷、朗朗照人,雖荊布不飾而韻致嫣然。”真的也像卜萬蒼曾說:“她像有一種永遠抒發(fā)不盡的悲傷,惹人憐愛。”
這個時候,王博士又假惺惺地看望韋明,并以鉆戒相誘惑,但是堅強的韋明再次拒絕了王博士。——她需要錢,但就是不肯屈從于王博士,不接受他的追求。真實生活中的阮玲玉,也是篤信愛情而跟隨自己的意愿——盡管她有著那個時代諸多女性的共性特點:善良、重感情,卻依賴男人。
孩子的病因為得不到醫(yī)治,越拖越重,直至陷入絕境。
當阮玲玉表現(xiàn)韋明作為母親此刻的痛苦,真正能讓人感受到切膚的疼痛,痛徹心扉。她不只是民國老照片里的摩登美人,在銀幕上她熠熠生輝,你看到她就知道這世間能配上“女神”二字的也不過就一兩人而已。
萬般無奈之際,韋明只得聽從房東——實際是個無恥的皮條客的提議——賣身救女,實在令人唏噓。這么一個有文化有理想有氣節(jié)的時代新女性,在當時面對男權(quán)和資本的惡臭無恥,還是無可奈何,這首先就是社會的悲劇。
韋明的境遇,讓我想到《悲慘世界》里芳汀,這樣的女人,其處境和遭遇令人同情——盡管她們有時情路踏錯,有時追逐了名利,但她們始終試圖依靠自身力量生活下去,卻又被一次次逼上絕路。
所以,單用“虛榮的結(jié)果、輕賤自己、實踐能力太差和自作自受,去侮辱和批判這些女性,簡直就是十足的壞。很多悲劇往往是時代造就的,而且每個人境遇不同,根本無能為力。
在韋明激烈思想斗爭的過程中,小說主編、期刊編輯、王博士、房東太太,都太真實,真實得映襯著社會的冷酷與殘忍。韋明強打精神打扮,去迎接客人,這是為了女兒——此刻,她身上不僅有新女性的堅韌不屈和倔強獨立,更突顯著偉大的犧牲精神。
萬萬沒想到,韋明要接待的客人竟然是王博士。結(jié)局可想而知,悲憤莫名的韋明,狠狠教訓了王博士。韋明自己都說了,跟王博士那樣的人在一起,“終身伴侶”就是“終身奴隸”。你永遠都是對方的附屬品,但做妓女只是作“一夜的奴隸”。所以她寧可出賣肉體,也不愿違背靈魂,與我們早已公共認同的道德觀背道而馳,也便是點名了片題《新女性》的真正涵義。
韋明,這位女性知識分子,接連被親人拋棄,被社會拋棄,被奸人迫害,為救女兒被迫出賣肉體,最終于無奈中服藥自殺。阮玲玉的結(jié)局和影片中女主角的結(jié)局一樣,都是因為記者中傷,而服用安眠藥自殺,最后在醫(yī)院因病情越來越嚴重而去世。
韋明被送進醫(yī)院急救,瀕危之際,記者與校董合謀,繼續(xù)造謠中傷韋明的記者,仍吃著“人血饅頭”。這一幕很真實,發(fā)生在1935年。在歷史上很多香消玉殞的悲劇女性,比如阮玲玉,她們平時受人追捧,但只要暴露任何的缺點就會立刻受到攻擊。當女人獲得成功時,人們不會承認她的實力,而是猜測她是不是通過交易才獲取了成功。她們受難時又容易遭受“貞潔”攻擊,認為她們是不潔的人,咎由自取的結(jié)果。
阮玲玉將韋明瀕死之際的掙扎表現(xiàn)得可謂入味三分,哀艷絕倫。可以這么說,《新女性》之于阮玲玉,正如《欲望號街車》之于費雯麗,也應了程蝶衣說的話:不瘋魔,不成活,一語成讖地預言了主演阮玲玉的自殺悲劇,讓人嘆惋不已。
韋明一心求死,卻又想活——因為她看見報上已經(jīng)對她的八卦和緋聞大肆傳播,又重新振作了力量。自殺的人或許已經(jīng)沒有任何念想了,但可能會恐懼留下一個軟弱的名聲。可這次,身體不再允許她活下去。
這句“我要活”,并非是單純的、發(fā)自韋明的吶喊,它更是影片對這殘酷歪斜的社會最真切的控訴,也是替處在社會底層的女性同胞們發(fā)出的對真正的新女性的呼喚。她們當然是想要活,但是想要人格上的活。韋明是憤怒著喊出這句話的,她的吶喊并未挽救自己的生命,但在此刻,生命早已顯得微不足道,重要的是她所喊出的這句話本身。所以字幕的特效真是天才!
也遭到社會惡勢力的侮辱和迫害的阮玲玉,演出了一場與韋明同樣的悲劇。1935“三八”節(jié)的早晨服毒自殺,以25歲的年華,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
結(jié)尾處,作為新女性希望的女工們是完全質(zhì)樸的形象,人物形象頗有左翼色彩。她們成為該片“新女性”的象征,積極樂觀,敢于斗爭,
碼頭上擁擠的人群場面,俯拍大全景,密密麻麻形成視覺沖擊,象征時代的潮流不可擋之趨勢。載有韋明死訊的報紙飄到路人的腳下,被人撿起丟下,又被無數(shù)人踩過,象征以這個女作家為代表的暫時掀起一陣浪潮的現(xiàn)象也很快被淹沒在時代之中。
一群女性氣宇軒昂地往前走的畫面,暗示作家雖死,女性個性解放的精神力量將在眾新女性的行列中傳遞下去。所有的巔峰跌入所有的深淵,也反映了人與他人的永恒難題。我卻產(chǎn)生了這種感覺——即使女工們堅定無比,結(jié)尾也沒能給出真正的解決之法。因為女工們并非是一個理想的參照對象。導演蔡楚生自己都講過,影片哀氣太重,遂死寂沉沉。不僅缺乏對“新”的深入理解,也對解放女性的出路存在認知偏見。女性的“活路”最終止步于理想愿望的渴求與控訴。但是,這部1935年的作品,它的思想認識比當下流行的女性電影還要深刻,里面對女權(quán)的描寫,現(xiàn)在看來都很超前,勇氣可嘉,也許,女性要想在絕境中逃出來,還得用更智慧的方式,但能跟時代的思想和現(xiàn)實保持得那么貼切,本身即是一種不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