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朋友掰著手指數不過來”,這句話是鄭鈞自己說的。
很多人說,是劉蕓改變了鄭鈞。
不,從來不是劉蕓改變了鄭鈞。不管劉蕓樣貌多出色,脾氣多暴躁,遇到了20歲的鄭鈞,也不過萬花叢中的一朵。甚至是,如果不是鄭鈞的前妻孫鋒堅持離婚,鄭鈞永遠不會因為任何女人而離開自己的前妻,包括劉蕓。
七歲喪父。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寫道:
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恐懼”、“責任”、“負罪感”,記住這三個詞。
因為這三個詞,幾乎充斥了鄭鈞的前半生,也是他浪子回頭,變成如今這個樣子的關鍵。
鄭鈞出生在西安的一個書香門第,父母知識淵博。
而這一點,也為鄭鈞成為靈魂歌手,奠定了知識底蘊。你去看鄭鈞前期的歌,從作詞到作曲甚至到導演幾乎都是鄭鈞一手完成的。
他是真正的音樂才子,他還寫過一本叫《菜刀溫柔》的小說,他在這本書的自序中寫道:
生活猶如一把菜刀,我們只是案板上的一棵菜花或者冬瓜,引頸待命。按說菜刀應該性屬冰冷殘酷,但當它從我的脖子切下時,我竟感到了一絲溫暖??赡苁怯捎诘渡嫌形业臒嵫w濺吧。
這本書寫的是什么呢?
寫的是藝術家的悲慘,藝術家在快樂的時候,世界大同太好了,人生太美好了。悲傷的時候,會直接拉開窗戶就跳下去。
幾乎所有出色的搖滾歌手,都是帶著一絲痛楚的,因為這份痛楚,于是讓他們對于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熱愛和宣泄。
而鄭鈞的這絲痛楚,始于他七歲那年。
鄭鈞七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了。
年少喪父,鄭鈞年僅十一歲的哥哥便扮演了“父親”的角色。而年僅七歲的鄭鈞,也從這個時候開始,開始深刻地體會到什么是恐懼。
年僅11歲的孩子,自然是不懂得怎樣溫柔地教導鄭鈞的,更何況,那時候的鄭鈞,七八歲,正處在貓狗都嫌的年紀。
于是,做錯事的鄭鈞常常挨打。年幼的鄭鈞,在哥哥的這種血脈壓制下,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他在墻上刻下了“長大之后,不能忘記”的字眼,想要記住這種仇恨。
一個孩子在仇恨和恐懼中,最容易滋生的情緒是什么?
是逃離和厭倦。
這種逃離和厭倦的情緒一層層反復積壓,終于在鄭鈞高考的時候,徹底爆發了。
他不顧母親的反對,報考了離家一千多公里的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只為了能逃離原生家庭這“牢獄”般的生活。
人都是如此,越是被積壓困守的嚴重,對于自由的渴望,也就越激烈,想要自由的邊界也就會越大。
成功逃離原生家庭后,鄭鈞幾乎用了20年的時間,去追求他想要的這種極致自由。
二十年的放蕩。
1987年,鄭鈞在杭州上大學的第一年,就認識了他的前妻孫鋒。
從1987年到2007年,整整20年的時間,鄭鈞對于孫鋒都處在了“負責”和“負罪”的狀態。
為什么他對孫鋒會處在這兩個狀態。
因為,他常年在原生家庭積壓的禁錮,讓他對于絕對的自由充滿了渴望。他要自由,要自我,要另類。
而一個人在追求極度自我的時候,就會徹底忽視別人。而孫鋒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都處在了被鄭鈞忽視的那個狀態里。
在跟鄭鈞正式在一起之前,孫鋒處在默默暗戀鄭鈞的狀態,她把自己定義為灰姑娘。她曾經用“灰姑娘”的名字,給鄭鈞寫了一封情書,可惜當時的鄭鈞正忙著聯系出國沒有看到。
鄭鈞看到這封情書,是在一年之后。
可想而知,在這漫長的一年,甚至是幾年里,孫鋒是怎樣品嘗著自己這份痛苦又甜蜜的暗戀。
在鄭鈞20幾歲的時候,正是他極致地追求自由和自我的時候,當他發現了孫鋒寫給他的這份情書,他情感迸發,創作了那首至今令人情感悸動的《灰姑娘》。
那是他最真實的情感迸發,也成了他曾經深愛過孫鋒的唯一證據。
這首歌里,有這樣一句歌詞:
我總在傷你的心。我總是很殘忍。
誰能想到呢?一語成戳。
在鄭鈞和孫鋒在一起的近20年時間里,鄭鈞一直處在殘忍的狀態,一直在傷孫鋒的心。
那時候的鄭鈞已經跟孫鋒結婚生女了,可是,他一直是放蕩不羈的。他的女朋友掰著手指都數不過來,甚至他第二天醒過來,曾經跟哪個姑娘在一起都不知道。
這里非常關鍵的一個問題,鄭鈞做著一切的時候,是快樂的嗎?
并不是。
鄭鈞在《魯豫有約》的采訪中這樣談那段經歷:
我年輕那時候,二十多歲的時候,我女朋友多到掰著手指都數不清楚吧。但那時候,你會有一種負罪感。當一個人內心秘密太多的時候,你其實活不快樂。你在這個人面前得說這個話,在那個人面前之后,你給你的老婆說話,你得想著,我不能萬一把我女朋友給說出來。她萬一知道了我跟誰誰在一塊。你心里裝著秘密的時候,你其實無法是一個真的光明磊落活著的人。這個就是負能量,負面的東西。你自己會有時候恨自己,我怎么就活成了這樣。
在鄭鈞極致追求自由的那二十年里,隨著原生家庭對他禁錮的慢慢釋放,他開始積壓另一種東西:追求極致自由之后,他所沒有負責任的那些人和事。
而這種積壓,最后的爆發點,是孫鋒的絕然離開。2007年,孫鋒主動跟鄭鈞結束了他們這長達20年的感情。
一個一直付出的人,和一個一直接受付出的人,當那份獨一無二的真摯感情突然消失的時候,誰更痛苦呢?
是那個一直接受付出的人。因為,他失去了最愛他的女人,失去了最無私也最偉大也最純真的那種愛情。
那種他以前看不到的,以為天荒地老的東西,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
鄭鈞在博客中寫道:
孫鋒是賢妻良母,但她唯一的缺點就是什么事都埋在心里,不愿意說出來。除此之外,在她面前我就是被寵壞的孩子,壞孩子。最終分手也是因為她說她受夠了那個怨天尤人、不可救藥、自私自利的壞孩子。我很慚愧。說實在的,她比我堅強,我配不上她。
鄭鈞真正浪子回頭的契機在哪里?
在孫鋒堅決跟他離婚的那一刻。那一刻,他第一次正式了他自己是一個多么糟糕的人。那一刻,讓他開始學著反省自己,開始正視他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鄭鈞離婚后,獨自守著他和孫鋒的家,吃了一個月的西紅柿雞蛋面,一直吃到連做飯的阿姨,都看不下去了。他開始整夜整夜地失眠,一直到他因為缺少睡眠,生活不規律發生了心絞痛被送進了醫院。
人性皆是如此,在你極度被禁錮的時候,便想著極致自由,而在極致自由之后,又想著太過了,太糟糕了,太荒蕪了。
是劉蕓改變了鄭鈞嗎?
從來不是。是孫鋒,是孫鋒的離開讓鄭鈞直面了內心早就荒蕪的自己。如果不是孫鋒的絕然離開,即使鄭鈞遇到了劉蕓,劉蕓也不過是鄭鈞萬花叢中的一朵。
可,孫鋒離開了他,這種長達20年感情的抽離,讓鄭鈞的情感驟然失去了所有的方向。
是鄭鈞自己在孫鋒離開后,面對那樣糟糕的他自己,終于忍無可忍了。
而劉蕓不過是恰恰出現在了合適的時間里。
西藏枯藤。
鄭鈞在創作《回到拉薩》之前,從未去過拉薩。
可聽聽鄭鈞的《回到拉薩》,僅第一句就能釋放自由的靈魂。鄭鈞唱的從來不是拉薩,他想要唱的從來都是自由的靈魂。
那種極致的,所向披靡的,經過拉薩那純凈的空氣凈化過的絕對的自由之心。
在這首歌里,有一個反反復復的詞:回家。
哪怕鄭鈞在二十幾歲的時候,他都直白地表示,他是一個保守且傳統的中國男性。他覺得愛情和婚姻,對于他而言,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在他最為浪蕩的那二十年里,他從未想過要離開孫鋒,因為孫鋒給予他的就是一個他渴望中的家。可是,那個家破碎了。
尤其是,他離婚后的第一個中秋節,形單影只,凄慘非常。而恰恰在這個節點中,劉蕓出現了,像女版的樸樹。
鄭鈞曾經發過這樣的一個帖子《劉蕓不是小三,是天使》。
他為什么覺得劉蕓像天使,不是因為劉蕓有多美好,多善良,而是劉蕓恰恰出現在了他最絕望,最需要人撫慰的時候。
可以這樣說,劉蕓的出現讓鄭鈞的痛苦有了一個出口,他開始嘗試著正常地去愛一個人。
鄭鈞這樣說道:
我覺得我投降了,不再堅持了,我愿意做一個快樂且平庸的人。
他是對劉蕓投降了嗎?
并不是,他是對那個追求極致自由和自我的他自己投降了。他是對這世俗的生活投降了。他開始回歸到世俗,甚至開始打坐靜修。
曾經有人說,鄭鈞上輩子是西藏枯藤,鄭鈞去過拉薩之后,一個老者也說鄭鈞的前世,是他寺廟里的一根枯藤。
如今的鄭鈞,打坐早就成了日常,可能唯有在這種絕對的靜止和放空中,他才能找到真正的他自己。
不再尖銳,不再擰巴,而是靜坐三小時,甚至一周每天磕一千八百的長頭。
2022年,鄭鈞參加了《披荊斬棘的哥哥2》,他唱著,跳著,青春不再,叛逆不在,獨留了最后一絲對音樂的熱愛和堅持。
可愛至極,也平凡至極。
而這種平凡,才是人間真實煙火。
也許,鄭鈞在七歲喪父的那年,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正是這種安靜的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