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內娛的外國藝人,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韓國的張娜拉,泰國的Mike。
其實,除了以上的兩位以外,來華發展的外國藝人還有加拿大的大山。
大山原名路士偉,是一位普通的中國留學生。
1989年的一個晚上,靠著春晚小品《夜歸》,他徹底逆天改命,成為了90年代最紅火的外國藝人。
再靠著小品成名后,大山還被相聲吸引,拜了姜昆為師。
在中國學習相聲的同時,他遇到了身為接待員的甘霖,并與這個重慶女孩開始了一段跨國戀。
俗話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在時間的長河下,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永久存留,大山也是。
隨著郭德綱等人的興起,大山也逐漸“糊”了下來。
不過大山雖然“糊”,但他卻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相聲夢”。
在“尋根”成功后,他跳出了“娛樂”的圈子,走上了低調的相聲之路。
雖然如今,我們很少能在大屏幕上看到大山。
但不可否認,大山在國外做出的貢獻很大。
靠著他的傳播,更多人認識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相聲。
相信在大山堅持不懈地傳播下,將來會有更多的外國人認識到相聲,愛上相聲。
01
1965年,原名馬克.亨利.羅斯韋爾的大山在加拿大渥太華的一個普通家庭出生了。
因為爺爺是抗日戰士的緣故,很小時,大山就對中國燃起了極大的興趣。
但那時,他還未有機會接觸到中國。
成年后,學業優秀的大山考進了多倫多大學,鉆研課程知識。
在選擇輔修課程的時候,對異國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的大山選擇了“中國研究課程”。
最開始,大山只是學著玩玩。
但久而久之,崇拜異國文化,想要追尋爺爺足跡的大山逐漸愛上了這門課程。
等到大二時,他就把“中國研究課程”這一門輔修知識,變成了主修內容。
看到大山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后,他當時的班主任還為他取了個中文名字-路士偉。
盡管這個名字聽起來很不錯,但當時的大山并不喜歡它。
1988年,大山從多倫多大學畢業。
這一年,剛剛完成學業的大山迎來了一個繼續深造的機會,那就是,去中國留學。
本著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大山沒多加思考。
直接帶著簡單的行李就來到了中國,在北京大學追起了他的“中華夢”。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洋人還不太多。
本著“物以稀為貴”的法則,大山一來到北京,就受到了百姓們的熱烈關注。
再加上他一口流利的中文,更是加深了國人對他的好奇。
很多百姓聽著大山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說話,都覺得他比中國人還像中國人。
因為中國話說得太好,1989年,大山還得到了一個名揚全國的機會。
那一年春晚,導演組正排演小品《夜歸》。
考慮到劇情,他們需要一個外國人來演藝。
而中國人說得賊溜的大山,就被北京大學推選了出來。
就這樣,外國人大山,第一次參加了中國人的春晚。
靠著一句:“玉蘭,開門啦!我是大山”,北大留學生大山徹底火了。
一口流利的中國話再加上他金發碧眼的形象,觀眾關注起了這個老外。
因為春晚上的“驚鴻一瞥”,大山力壓郭冬臨,成了當年最紅的小品演員。
他火到了什么程度呢?那就是觀眾都開始用小品中的角色名來稱呼他了。
而大山也很上道,見著自己出演的小品火了后,當場就把“路士偉”這個名字改成了“大山”。
多年后,大山曾在節目《天天向上》中談起這個名字的由來。
他表示:
“最初,人物角色名其實不叫大山,而叫許秋佳。但沒辦法,許秋佳這個名字太不好說了,只能改叫大山這個容易上口的名字。”
再靠春晚一夜成名后,北大留學生大山開始了他相聲生涯的一生。
02
出演完小品后,大山并沒有對這類戲劇性比較強的表演產生任何興趣。
相反,他喜歡上了說學逗唱中重在“說”的相聲。
為了成為一名專業的相聲演員,他拜托北京大學的老師給他推薦名師。
可盡管有了老師的幫助,大山的拜師也不是很成功。
原來,老師給大山推薦的師傅是相聲界的大拿姜昆。
本來,有了姜昆的幫助,大山的相聲之路應該會順風順水下去。
但誰知道,姜昆并不想收大山為徒呢?
在見到大山的第一面,他就拒絕了這位外國人。
當然,姜昆之所以拒絕,也是有自己理由的。
姜昆表示:“學相聲需要能說會唱,大山一個外國人,很難把這點做好”。
除了姜昆不看好大山外,他的師傅侯寶林也不看好這位外國徒孫,認為他的外國人身份太影響其學相聲了。
可盡管姜昆婉拒了大山,這位北大留學生也一直沒有放棄。
在學校認真鉆研學業時,他還經常練習相聲。
在這樣的堅持不懈下,他終于打動了姜昆,被其收入門下,成為了一名專業的相聲演員。
1990年,大山和一個美國樂隊合作,出席了一場站臺活動。
活動中,因為繁雜瑣事,兩位隊員發生了猛烈的爭吵。
作為活動接待員的甘霖一看,立馬慌了。
本著負責任的想法,她插入了兩人中間,用流利的英文勸說著隊員們“以和為貴”。
但誰知,隊員們直接忽略了甘霖,依然吵得不可開交。
看到女士被尷尬地推來推去后,有著“紳士”風范的大山出手了。
他先是把女士“戰局”中拉了出來,再是安慰好了隊員,解了甘霖的憂愁。
但這還沒完,在解決完所有的事情后。
“暖男”大山還貼心安慰了甘霖一通,把這個正值青春的重慶少女撩得不行。
因為“救場”一事,甘霖對大山萌生了好感,兩人也因此互留了聯系方式。
平日里,只要沒事,就會用短信聊天。
沒過多久,在郎有情妾有意的情況下,兩人在一起了。
同大山在一起后,甘霖談起了“追星般”的戀愛。
彼時,大山很火。
但凡有他在的地方,都會圍繞著一大堆人。
如果只是大山一個人,他根本不在乎這種情況。
但有了女友后,大山開始擔憂了。
為了不讓女友被騷擾,兩人談起了“兩米遠”戀愛。
一般出去約會,兩人都會相隔兩米,就是怕人認出來。
一次,大山和女友出去游玩,又遇到了一群媒體。
沒有辦法,甘霖只好委屈地站在兩米遠外,呆呆地看著大山。
看著甘霖“望夫式”的眼神,有位媒體揶揄起了她。
問甘霖:“你這是在追星么”?
媒體調笑地話一出,甘霖生氣了。
直接大聲道:“什么追星,這是我男朋友”。
03
1991年,馮小剛執導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
作為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徒孫,大山也有幸參演了該部大制作。
在這部作品中,大山飾演的角色是“沃德杰夫”,諧音為“我的姐夫”。
盡管戲份很少,但大山還是過足了自己地一把戲癮。
之后,大山再接再厲,認真在中國搞起了自己的演藝事業。
在師傅姜昆的幫助下,大山開始頻頻出現在中國春晚的舞臺上。
1993年,事業稍有起色的大山和相戀3年的女友甘霖結婚了。
對于這段婚姻,大山很是感慨。
多年后功成名就之際,他曾這么說道:
“當年沒車沒房子沒穩定工作,你做菜還老切手,我也傻傻地不懂照顧。就連雙方的父母都很疑惑,覺得我們為什么能在一起。但就算這樣,我們還是幸福的度過了20幾年的時光。”
1995年,成婚剛滿2年的小夫婦有了愛情的結晶。
這一年,甘霖為大山生下了一個帥氣的兒子。
兩年后,甘霖再接再厲,讓這個三口之家又迎來了一位小公主。
隨著家庭的美滿,大山開始考慮起了一件事。
他在想,到底要不要把妻兒送回加拿大。
彼時,大山已經很火了。很多狂熱粉絲為了能和大山見面,經常不遠千里來騷擾他。
為了能讓妻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大山做下了一個決定,把人送回了加拿大。
而他自己,則往返于中國和加拿大兩地。
盡管妻兒的身離開了中國,但他們的心一直沒有離開。
作為父親的大山曾這么要求過兒子:“就算法語一般也沒關系,但必須要學會中文”。
所以大家可以發現這么一個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在加拿大,大山的兒子在學校說法文,在家說中文。
1998年,受春晚導演邀請,名氣逐漸增加地大山和小品演員潘長江,黑妹合作出演了小品《一張郵票》。
次年,他又同演員卡爾羅,莫大偉出演了小品《同喜同樂》。
愛情得意,事業成功之際,大山還未忘了最初的理想-追尋爺爺的足跡。
2001年,在一檔節目中,大山談起了來中國的目的。
他表示:
“最開始之所以來中國,是因為爺爺曾在這里救死扶傷過。”
據大山的描述,他的爺爺是一位抗日戰士。在中日戰爭中,曾救活過不少士兵。
因為這個緣故,觀眾對大山的好感再度不少。
與此同時,商丘一名女記者看到了節目。
發現大山在“尋根”后,立馬利用起人脈,開始幫其尋找家人在中國停留過的蹤跡。
在女記者的幫助下,大山很快就找到了爺爺在中國待過的醫院。
同大山說得一樣,大山的爺爺饒大夫真的是位救死扶傷地大夫。
抗戰年間,加拿大同國民政府合作,為中國軍人提供醫療。
作為醫生的饒大夫,就這么被派遣到了中國。
最開始,饒大夫在北京工作。最后,他被分配到了“歸德圣保羅醫院”,也就是今天的商丘第一人民醫院。
不過饒大夫沒在中國工作多久,就因為戰亂被遣送回了加拿大。
回家途中,他的兩個兒子相繼去世,小女兒也因為路途中地顛簸流離,患上了抑郁癥。
為了感謝商丘記者,大山還接受商丘政府的邀請,成為了當地的“古城形象大使”。
2002年,因為獨特的社會地位,大山被加拿大政府認可,正式列入了“加拿大名人錄”。
之后的幾年,大山開始減少舞臺表演,把更多的精力用于中外合作交流。
憑借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
不僅被評為“北京十大杰出青年”,還榮獲了加拿大最高終身成就獎“加拿大勛章”。
2008年,作為加拿大代表特使的大山,還身穿西裝帶著國家紅旗出席了中國奧運會。
四
從2011年起,大山漸漸消失在觀眾視線中。
很多網友都很疑惑,不知道這位“洋人演員”怎么“糊”了。
其實,只要大山愿意,他是不會“糊”的。
而他之所以這么“糊”,完全是他自愿的選擇。
原來,大山聽從了小品屆大拿馮鞏的建議,準備跳出“娛樂”的圈子。
返璞歸真,認真鉆研相聲文化。
2015年,久未露面的大山攜脫口秀《大山侃大山》再度出山,向觀眾表演起了喜劇。
看著節目中的大山妙語連珠,侃侃而談地模樣,觀眾都很佩服。
還有不少地網友稱贊道:
“大山說得中國話比中國人都溜,還能自帶一股京味。
除了中國話自帶京味以外,大山還被網友調侃:
“不是一個純正的外國人,畢竟他的英語,聽起來非常中式。”
2019年,大山回歸春晚,在其海外專場表演了單口說相聲《巧學中國話》。
同年10月9日,他還出席了第十二屆巴黎中國曲藝節演出暨頒獎典禮。
在將近160名的中法觀眾面前,表演了一段相聲,講述起了自己在中國地求學之路。
雖然只是寥寥幾個鐘頭,但觀眾依然能從這段簡短的相聲中,感知到大山快樂地“中國之旅”。
人民日報曾這么評價過大山。
“雖是外國人,卻不是外人。”
顯然,人民日報的評價是有一定道理的。
畢竟就算只論功績,大山也夠得上這句話。
要知道,如果沒有大山,是不會有這么多外國人知道相聲的。
正是有了大山的幫助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相聲才會聞名于世。
所以中國相聲如今能廣泛地被全世界熟知,大山真的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