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張藝謀捧紅了兩位“謀女郎”。
一位是章子怡,金像獎、金馬獎雙料影后。
另一位姑娘,讓張藝謀幾次在媒體面前直言“長得不好看,身材也不好,不適合當演員”。
她便是今天故事的主角。
女孩叫魏敏芝。
13歲之前,她從未踏足過老家——河北赤城縣鎮寧堡村之外的地方。
每天放了學,回家打豬草、喂豬。
初中畢業后,就要和村里其他女娃娃一樣,等待嫁人生子。如不出意外,人生繞不開祖輩面朝黃土的循環。
直到張藝謀找到了她。
從此,一條通向遠方的路,鋪到了她的腳下。
1995~1997年那段時間,是張藝謀的低谷。
先是和搭檔多年的鞏俐分手,又逢《有話好好說》口碑和票房褒貶不一,再而去意大利導演歌劇《圖蘭朵》時,父親去世……
1998年,消沉了幾年的張藝謀想打一場翻身仗,當他看到新疆作家施祥生的小說《天上有個太陽》時,便知道機會來了。
小說的內容很簡單,是一個作為臨時代課教師的女孩,執著地留住每一個學生的故事。
圖源:《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主人公的執拗和一根筋,正是張藝謀想要表達的底層人物的堅持。
這就是后來橫掃無數大獎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他預備采用全業余演員陣容。
劇組人員分頭到全國各地的山村、鄉鎮選角。副導演酈紅在河北鎮寧堡村選村主任一角時,看到了一對在村口玩耍的雙胞胎——
魏敏芝和妹妹魏聰芝。
酈紅一眼看中了魏聰芝,便問她會不會唱歌、跳舞。
魏聰芝靦腆害羞,直往姐姐身后躲。魏敏芝為了給妹妹壯膽,天不怕地不怕似的大聲回答了一句:“我會!”
說著,真就邊比畫邊唱了一首《我們的祖國是花園》。
酈紅覺得這小姑娘有點意思,接著問會不會跳舞。
魏敏芝坦白自己從未學過,但會跳,便跳了一段自編的印度舞。
酈紅大為驚喜,追問她:“你敢拍電影嗎?”
魏敏芝不懂什么是電影,但回答得依舊大聲且堅定:“敢!”
就這樣,她被帶到了張藝謀面前。
經歷了一段時間的選角,在淘汰了幾萬名女孩后,魏敏芝和另一個排第一的女孩競爭女主角。
那個女孩比她戲好,可張藝謀又青睞魏敏芝直白純真的氣質。
他想了個招,給倆女孩找了個空房子,里面立了一架攝像機,讓她們沖著鏡頭大喊。
排第一的女孩放不開面子。
魏敏芝卻喊得撕心裂肺,像是要撕開什么一樣。
張藝謀心里一動,定了。
兩個星期后,電影開拍。幾個月后,殺青。
和劇組相處了百來天的魏敏芝,告別了日日相對的攝影器材,重新回到小山村。
重復著劈柴、喂豬的生活。
那時,她還沒意識到這部電影會給自己帶來什么。
她只是沮喪落下了很多功課,以及遺憾沒趕上吃家里種的、第一年收獲的草莓。
圖源:《一個都不能少》劇照
1999年,《一個都不能少》在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映。
一舉拿下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第2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和第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等10項大獎。
魏敏芝一炮而紅。
記者烏泱烏泱地涌進那片從未被城市喧囂打擾過的小村莊。
各種戲約紛至沓來,還有電影公司開出天價,要簽走“魏老師”。
看著堵在家門口的那群人,一向大膽又直接的魏敏芝,第一次遭遇迷茫。
她回憶說:
“當時不知道是去見識外面光鮮亮麗的世界,還是繼續踏踏實實回鄉讀書。”
張藝謀第二次找到了魏敏芝。
說了一段語重心長的話:
“孩子,你不能當明星,從現在起一切歸零。
“你成功出演了一部電影,只能說你的人生多了一份不同的經歷,這一件事不能改變你的命運。
“你不要聽別人夸你是大明星,我希望你冷靜下來,你不適合進入娛樂圈,我也不希望你進入娛樂圈。
“但是,你能考上一個好的學校。好好學習,從現在開始,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農家女魏敏芝,成了第一個被“勸退”的謀女郎。
她聽從張藝謀的建議,直截了當地回絕了各路媒體、導演的邀約。退出演藝圈,專心上學。
巧的是,當時石家莊精英中學董事長翟海志看完《一個都不能少》后,深受感動。
他主動了解了魏敏芝的家境,邀請魏敏芝到精英中學的“宏志班”讀書。
不收學雜費,每個月還發300塊錢的生活補助費,并且安排她姐姐(雙胞胎姐妹的大姐魏靈芝)和父親到精英中學工作。
14歲的魏敏芝,第一次來到大城市。
不會說普通話的她,在課堂提問時總被同學笑話。
她便把全部的心思,放在功課和練習普通話上。
用同學的話說,“她每天熄燈后都打著手電學習”。
3年后,魏敏芝順利考上了精英中學高中部。
雖然被張藝謀勸退了演藝夢,但魏敏芝心里的那團火,還是沒滅。
有時候她做夢,夢見“導演叔叔”又來找她演戲了。
結果睜眼醒來,發現是假的,抱怨自己“怎么醒得那么快”。
到了高三備考階段,19歲的魏敏芝想要把夢變成現實。
她把高考目標告訴了老師,既然當不成演員,那就當導演。
老師和父母一致反對。
魏父批評女兒,你最好別做“導演”這個夢,老老實實去考師范類學校,將來像你姐姐一樣教書得了。
魏敏芝不愿,苦苦央求后,父親終于點頭。
2004年2月,魏敏芝參加了北京電影學院藝術專業課的第一次考試。
當時報考導演專業的有800多人,魏敏芝順利通過了初試和復試,最后卻敗在需要大量電影專業知識且頗具難度的三試上。
看榜后1個小時,她就與姐姐登上了返回石家莊的火車。
她沒想到,自己的失敗,會讓媒體開始調轉報道方向,嘲諷她“不過靠一部電影偶然出名罷了,還真以為自己是天才了”。
那段時間,是魏敏芝的至暗時刻。
她只能反復去讀汪國真的詩《學會等待》。
書中有段話:
“你要學會等待和安排自己,成功其實不需要太多酒精。
“要當英雄不妨先當狗熊,怕只怕對什么都無動于衷。
“河上沒有橋還可以等待結冰,走過漫長的黑夜就是黎明。”
機會真被她等到了。
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影傳媒學院向她拋出橄欖枝,只要通過本校藝考,并達到高考錄取分數線,就可以錄取她,并免除每年11000元的學雜費。
這一次,魏敏芝小心取舍,選擇了編導專業,一舉通過藝考。
她再次把萌了芽的夢想小心包裹起來,振作精神,全力備戰高考。
她讓父親給她買了一個手電筒,每天晚上寢室熄燈后,為了不影響別人,就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看書,直到眼皮打架才睡覺。
到高考前3個月時,她已經用壞了3個手電筒。
2004年6月,魏敏芝走上考場。
最終,她以文化課460分,高出藝術類分數線200分的成績,被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影影視傳媒學院編導系錄取。
她已經學會了接受,也有了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值得等待的。
6年前,那個對著人潮拼命大吼的姑娘,真的為自己,撕開了一條出路。
走進西外,魏敏芝在大二那年正式當上導演。
她受西安一家影視公司的邀請,獨立執導了電視劇《母親的心愿》。
后來,她又把自己的高考經歷,拍成電影《夜的童話》。
也許是上天開始眷顧這個滿身拼勁的女孩,機會再一次降到魏敏芝的頭上。
美國楊百翰大學的美籍華人教授陳爾崗,來河北參加中小學教育的國際交流會。
研究課題是“不讓一個學生掉隊”,陳爾崗立馬想到主演了《一個都不能少》的魏敏芝。
那時,魏敏芝人在西安,陳教授專程飛過去面談。
一番談話,陳爾崗覺得這女孩真如電影里一樣“執著、滿懷夢想”,便想幫助她去留學。
彼時的楊百翰大學正在做助學項目,尋找的就是全世界像魏敏芝這般,成績優秀但因貧困而失去機會的孩子。
但魏敏芝才剛學好普通話,英語更差,連簡單的交流都不會。
陳爾崗就給她布置了任務,兩年的時間熟練英語,達標了就推薦。
接近夢想的繩子垂到了眼前,魏敏芝暗自發誓定要牢牢抓住。
兩年后,她以英語筆試、口語最高分的成績,領著全額獎學金,走進了楊百翰大學,學習影視編導。
2007年,進校的第一學年,魏敏芝用漢語和英語,主持了楊百翰大學合唱團在中山音樂堂帶給北京觀眾的世界民歌音樂會。
在學校,她一邊學習,一邊在校電視臺工作。
她作為副導演,和校友一起制作關于中國的專題片。
編導、拍攝、剪輯……所有的活,她都能信手拈來。
甚至一個美國人寫的400多頁的劇本,她可以在3天之內讀完,順帶翻譯成準確的中文。
魏敏芝的導演之夢,終于成了現實。
她還代表楊百翰大學,為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送上花環。
也是在這段時期,魏敏芝邂逅了愛情。
她在聚會中認識了美籍華人劉錦輝,兩人在合作中彼此賞識,經過了兩年戀愛,在2008年攜手走入婚姻殿堂。
后來,魏敏芝畢業留校,在學校傳媒部任導演助理兼剪輯師。
她和愛人還有了可愛的小孩。
山溝溝里的小土妞,徹底翻身,實現了自己的導演夢。
但魏敏芝和張藝謀的故事,還未結束。
2010年,第30屆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的開幕新聞發布會。
張藝謀攜電影《山楂樹之戀》和新“謀女郎”河北姑娘周冬雨出席,魏敏芝同樣以電影工作者的身份安坐臺下。
當聽到這位昔日的“謀女郎”用一口流利的英語提問時,臺上的張藝謀非常感慨:
“魏敏芝,很多年沒見了。
“長大了,像個故事一樣。當年她跟我拍電影的時候,很小。現在,她在這里,給我提問題,讓我有一種恍如夢里的感覺。
“其實,魏敏芝這么多年的人生經歷,就是一部非常好的紀錄片,值得我們大家思考的紀錄片。”
而對這10年之隔,魏敏芝如此總結自己:
“回首過去,晚自習之后,在被窩里用手電筒讀書的辛苦是值得的,經歷大大小小的考試是必需的,有家人和朋友的關愛是最幸福的。
“擁有一顆謙卑而感恩的心,走到哪里都會得到大家的認可的。
“我本人并沒有什么變化,樸實的特點永遠伴隨著我。無論我走多遠、飛多高,我還是會像風箏一樣,回到祖國的懷抱。”
圖源@國際先驅導報
22年過去,丑小鴨變白天鵝。
魏敏芝從一個連普通話都說不好的喂豬女娃娃,蛻變成了大洋彼岸的高校老師。
她一直都不是人群中最優秀的那一個,但卻因為性子里的執拗和自強不息的拼勁,成為勝出的那一個。
老話說,性格決定命運,不無道理。
有媒體曾問魏敏芝:“和你一起拍《一個都不能少》的學生們,現在過得怎么樣?”
她回憶了半晌,才回答:
“有的在外面打工,有的依然在家里務農。”
大多數人的一生,都不會像魏敏芝這樣,突然之間登上高峰,又跌回平地。
但“堅信”“篤行”和“從善如流”的選擇,一定會為你帶來夢寐以求的東西。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
“一部電影只是啟發了她,是她自己選對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