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意外。
春節檔,《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成為票房黑馬。
得到觀眾最多正面評價的,是第一次擔綱男主的魏翔。
中秋檔。
《哥,你好》票房遙遙領先,在8部新片中排名第一。
最戳人的?
又是魏翔。
不得不承認,《殺手》的黑馬成色很大部分源于角色與魏翔本人經歷相互映照。
最典型,魏成功被通知當選男主角時,欣喜中不無辛酸地說“這么多年,我一直在等待你們這樣的有識之士”。
《哥,你好》為什么又是他?
同為開心麻花系演員的沈騰,今年力贊魏翔。
說以后觀眾看電影,“含騰量”多少都不重要,而是要看“有沒有含翔量”。
話里有捧場,有謙虛。
但夾雜著的真誠,是不是被忽略了?
今天這篇,Sir想說說魏翔。
看看這位非著名喜劇演員,對人物的小設計,對自身笑點的挖掘。
當然,還有你們最關心的。
是否被低估?
值不值得被更多觀眾看見?
魏翔的長相,Sir說好聽點,在演員中不算出彩。
誠實一點,完全可以劃分到普通人那一類。
所以為了笑點讓觀眾能笑出來,魏翔可以說開發了全身。
《哥,你好》里,先“聲”奪人。
Sir愿意形容為“一驚一乍式”。
面臨外部沖擊時,他會給出偏話劇舞臺的強反應性,給觀眾一種意料之外的刺激。
用冰袋敷頭上的包時。
普通人受冷會打一激靈,下意識地說個“嘶”。
魏翔自然也會,但聲音明顯要高好幾個分貝,而且是符合老伍妻管嚴人設的“(偽)女高音”。
表情、動作。
也是擴大化。
制服流氓以后,必須挺胸抬頭瞪眼。
用陳佩斯的話來說。
得先“亮個相”。
受打擊之后,是雷聲大雨點小。
蹲下小女生狀的“嚶嚶嚶”。
畢竟,有十二年的話劇舞臺經驗。
這種夸張化的喜劇風格,他駕輕就熟。
△ 圖源:微博@新浪電影
在喜劇片中,設定相當關鍵。
如果設定足夠有趣,起碼在笑點設置上就成功了一半。
比如《夏洛特煩惱》的黃粱一夢、《西虹市首富》的天降遺產、《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的假殺手與真黑幫。
《哥,你好》也一樣。
魏翔飾演的老伍,需要拿捏三十年的時間跨度。
在現代,他是恨鐵不成鋼,且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六十歲老父。
上一秒還在急頭白臉地訓斥兒子沒出息,下一秒就可能弱弱地喊兒子一句“哥”。
八十年代,他是喜歡讀泰戈爾詩集的大學生群體、工廠的高級工程師。
按常理,屬于稀有分子的他會叱咤風云。
偏偏,老伍高度社恐。
被穿越過來的兒子小伍(常遠 飾)撮合著相親,甚至不敢正眼瞧一下陸春麗(馬麗 飾)。
好不容易張嘴說話,第一句是“謝謝,再見”。
這樣憑空穿越的設定雖然顯得不科學,但勝在足夠抓馬、吸睛。
還有充足的空間去衍生各種笑點。
拿馬麗來說,盡管已經是國內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喜劇女演員。
但《哥,你好》,是馬麗第一次最大幅度展現相親、表白、戀愛與結婚生子的全程。
當嬌柔的老伍與女漢子陸春麗戀愛時,就成了性轉版的歡喜冤家。
當他們拍結婚照。
招牌的游客式動作,一眼假的背景板,充滿年代感的影樓風。
雖然是怎么夸張怎么來。
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意外有一種適配度。
看著這些照片,Sir總想起類似“花開富貴”“一生平安”的微信名。
“想開了”的表情自動在腦海中循環播放。
就像《脫口秀大會5》上,黃大媽那個“模仿大媽拍照”的段子。
她們在年齡上屬于同款大媽,但姿態不同時,就成了對刻板印象的一種反向調侃。
以至于全場爆笑。
這種效果背后,是“大媽審美”。
但在邏輯上。
不是大媽老了才有這樣的審美。
而是她們早在80年代年輕時,就已經在時代風貌、社會風氣、文化風俗等多種作用的影響下,養成了這種審美觀念。
直到二三十年過后,審美沒再次改變,才成為了我們腦海中的“大媽審美”。
Sir還想聊聊《哥,你好》中最讓人感慨的一點。
小伍婚禮現場。
他沒有安排新郎父親致辭的環節。
可老伍主動出來,打斷了主持人的發言,走上臺去為這段新人送上屬于父親的祝福。
而在更早之前,穿越過去的小伍也是這般,見證老伍的婚禮。
但臺上的老伍說著說著……
他病犯了,神志開始不清楚。
模糊間看到陸春麗的身影,放下話筒,跟著她顫顫巍巍地到了籃球場。
導演用一場近乎殘忍的方式,展現了老父親的愛與脆弱。
而在魏翔的表演中。
我們可以窺見,他對亡妻的思念。
更可以腦補出,妻子曾在世時,兩人是如何歡樂。
那是一個丈夫,用三十年未娶的方式,踐行要養好孩子的諾言。
也是在用對自己的折磨,宣稱對婚姻的債權。
由此,當小伍掀開父親的床單,露出那一床層層疊疊的每一頁都寫滿了“思念你”的日記本,這一刻便有了直擊人心的力量。
相信看完片子的觀眾都會同意,魏翔在《哥,你好》中表現的還是很出彩。
對,“還”。
上半年魏翔奉獻的作品是《殺手》,下半年是這部《哥,你好》。
兩部都是主角。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魏翔今年已年屆43,他的演繹生涯長達25年。
然而前24年,他的角色基本都是配角,甚至是龍套,連名字都不一定有那種。
這些邊緣化的角色,哪怕只有一兩場戲,卻奇妙地散發著一種你過目不忘的“魔力”。
怎么做到的?
Sir以為,魏翔有兩大法寶。
一,肢體控制力。
《西虹市首富》,魏翔是浮夸又土氣的足球教練。
為表現這個角色的“土”,魏翔表演了個三口一頭豬。
看起來很簡單?
注意看他圓睜鼓出的眼球,這才是字面意義上的“點睛之筆”。
更絕的是他接下來這個動作。
怎么體現這個人物的浮夸?
看到自己的守門員像根棍兒似的杵那兒。
他氣不打一出來,騰地一下就雙腳離地,而且手腳并用,恨不得當場使出一記隔山打牛。
簡單一個動作“笑”果驚人,深入人心。
△ 這張圖在魏翔的豆瓣影人頁雷打不動排首位
二,魏翔極善于在角色的縫隙間制造反差。
而且是用一種四兩撥千斤的方式。
其方式可以粗略地分為兩種。
第一種,上面說到的,聲音。
《濟公傳》,他是和尚廣亮,原本的糙漢僧人廣亮風風火火,是個處處以領導為先的馬屁精,一說話滿嘴大碴子味,含了個煤塊。
不料一朝被母狐妖附身,聲音酥麻,神態嬌憨。
笑點再高,逃不過魏翔撒嬌。
第二種,形體。
《這個殺手不太冷靜》里,魏翔演了一個假冒殺手的演員。
火拼戲,絕對算一個殺手的高光時刻了吧?
可怎么去消解這種英雄式高光,加入戲劇感呢。
魏翔一個設計太妙。
就一張圖:
只看脖子以下,殺手正端著機槍掃射,身姿挺拔,小范兒拿死。
純純的“蝦系男友”。
甚至,你腦子里此刻會掛滿問號:這是魏翔?Sir你截錯圖了吧?
但加上脖子再看,你就知道Sir沒搞錯。
只見魏翔把脖子前伸,而非挺直,喜感瞬間躍然紙上。
一個簡單的動作背后,是魏翔多年功底的積累。
魏翔入行的身份是話劇演員。
但他從不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話劇演員,話劇只是他以麻花團隊起家的手藝和根基。
一有機會,他就在各種影視劇里蹦跶。
跨界不是重點,重點是給觀眾帶去各種形式純粹的快樂。
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快樂。
早在15年前,魏翔就參演過一部著名的情景喜劇,《地下交通站》。
劇中他就僅有上圖這一場戲,但經由他精湛妥帖的拿捏,十幾年后,依然讓大家念念不忘。
之后客串過《溫暖的抱抱》《絕世高手》《歡喜密探》《你好,李煥英》等等作品。
寥寥幾個鏡頭,他不僅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成為其中最大的亮點。
歷練,打磨,沉淀,醞釀,發酵……
在這么多戲里摸爬滾打后,魏翔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喜劇演員。
3年前,《飛馳人生》中,他出演的角色是一個車隊經理,表面風光,卻慘遭開除。
他的最后一場戲,他給主角張弛送來了一塊電腦板。
離開前,他與張馳對唱了一首《光輝歲月》,而且是他起的頭。
如此一來。
這塊電腦板便不再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道具,而成了信念與斗志的化身;
這首歌也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抒情,而是連接了困苦跌宕的過去與仍有希望的明天的繩索,以及彼此接力的夢想。
一個“稱職”的配角,永遠不會遮掩主角光環。
卻會成為主角生命的某部分影子。
此刻魏翔不再是某個走過場的角色,而是跟主角張弛一樣有苦有淚,已至中年卻仍滿腔熱血的追夢人。
當兩人告別時,他留下的也不是“一定要贏啊”之類熱血但老套的雞湯,而是一句簡單不過的:
走了。
輕飄飄的兩個字剛出口,就消失在風中。
中年人的無奈與掙扎、男人間盡在不言中的情誼,卻在彼時彼刻的時空里經久不散,時有回響。
因此,你也會同意,魏翔不是一個只能當綠葉的配角演員。
終于,他抓住了職業生涯最重要的機會——《這個殺手不太冷靜》。
片中,他不光展示出自己的語言天賦,大秀意大利語。
還向經典影片《雨中曲》致敬,讓好萊塢黃金時代的歌舞得以在國產電影中再現。
這些還僅是表層的技巧展示。
更重要的,是他對于復雜情感變化的細膩把握。
被宣告演員夢破滅后,他獨自來到海邊,對著空洞的黑幕發呆,眼神中透露著同樣的空洞。
呆滯。
狂笑。
最后陷入沉思。
他眼神始終看著一只在海邊擱淺,掙扎想爬回海里,又反復被潮水拍上岸的海龜。
短短的兩分鐘,魏翔呈現了這個角色千轉百回的心路起伏。
而這個主角既是他人生中的,又是戲中戲的故事空間中的;
更是魏翔這個其貌不揚、從龍套一步步摸爬滾打成為主角的現實里的。
Sir忍不住去猜:
魏翔演這段戲時心里在想什么?
或許是當配角日子里的那些艱苦時光;
或許是終于當上主角后的狂喜;
又或者,是早就在沈騰心里得到的實力認證:
“以魏翔老師這個演技,確實早應該頭十年就出來了。”
這次的《哥,你好》,魏翔不再“搞怪”,深情演繹起父輩的老伍,值得觀眾走進電影院去驗貨魏翔男主2.0。
最近Sir重溫魏翔的作品,腦海里卻浮現出一段往事。
周星馳和吳孟達剛搭檔時。
星爺看見后者在片場獨自拿著劇本琢磨,只有一頁紙,他吃完午飯回來,發現吳孟達還在那,還是看著那一頁紙。
星爺覺得奇怪,什么臺詞需要背那么久?
后來才知道,那張紙上面就三句話:
你好,早安,拜拜。
周星馳從此記住了這三句話,以及和這三句話過不去的吳孟達。
后來《喜劇之王》。
這三句話成了主角尹天仇經歷的一部分。
也成就了經典的一幕:
“嚇?”
“哦。”
“你還是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