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入塵煙》是由海清和武仁林主演,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漲至8.5,單日上座率第一,上映65天口碑穩坐第一。
影片講述的是西北農村,兩個被各自家庭拋棄的孤獨個體,在日復一日的耕耘中相濡以沫的故事,武仁林與海清展現了一對底層農民夫婦從陌生到熟悉,從相知到相守的心路歷程。
這部電影是提名柏林電影節的華語佳作,正如其名,整體是偏紀錄片感,能讓我們看到平常老百姓的苦日子。
為什么這樣一部樸實無華的電影,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評價?
豆瓣上有42.1萬人看過,86%打四星以上,足以見得它的超高品質。
今天就來我們來看看這部電影,講了什么樣的故事。
(1)接地氣的演繹方式,能取得人們內心深處最大的共鳴
《隱入塵煙》的完成度太高了,遠遠高于期待值,整個故事像一首農事詩,沒有農村生產生活經驗的人,很難拍出這樣細致入微的片子。
一年四季的耕種、灌溉、收割、脫粒、蓋房,西北大地清新自然又富于簡單的詩意;
開頭是一個全村最窮的老光棍,娶了一個有殘疾又丑的女人,在借來的房子過上了小日子,馬有鐵(武仁林飾演)勤勞,善良,誠實,特別會疼人,把殘疾的妻子照顧地無微不至。
非職業演員武仁林和職業演員海清,他們互相成全,力道正好,演出了一種令人親切和敬佩的神性。
導演李瑞珺說,馬有鐵的飾演者武仁林就是一位農民,海清在采訪時說到,除了自己是職業演員,好多人都是農民出身。
男主是導演的姨夫,老四的嫂子是姨夫的妻子,甚至那條驢也是姨夫家的,還有導演的父親母親老舅都上場了。
為什么都是親人?
因為沒錢啊,請不起演員。
其實也正因為是這些素人,才讓整部電影更接近生活吧,不過男主的精彩鏡頭也很多。
雖然他不是一名專業演員,卻貢獻了精湛的演技,那種樸素而內斂的感情,真的特別棒。
電影中的這對夫妻,他們生活貧苦、身體殘缺,但不怨不尤,安之若素,對花鳥蟲魚、毛驢和周遭的鄰里鄉親都充滿了恩情,他們誠實、信義、正直,有著農村人最珍貴的品質。
兩個人互相搭伴兒過日子,溫柔相對,一茶一飯,相濡以沫,哪怕面對要給富人輸血救命這樣的事情,他們依然無怨無悔,不求回報。
因為珍貴,所以美好。
男女主的愛情很純粹,他們沒有被世界拋棄,生活很枯燥,每天只顧著養雞,種田,搭建自己的家。
再看男主哥哥家,他們對男主只有算計和壓榨,這些人性真的讓人感到悲痛,更能反向表現男女主的善良。
這種感傷,體現中國農民特有的現狀,他們是有浪漫,有溫暖的農民,不是傳奇,不是救國的英雄,他們命如草芥,正如片名《隱入塵煙》一樣。
(2)相濡以沫的愛情是什么樣的?
影片沒有提過一句苦,但是卻苦到邊際。
沒有提到一句愛,但是卻愛到極致。
馬有鐵努力制造毛坯,蓋房子,用在別人那拾來的棍子做房梁,不料,毛坯剛做好,晚上就來了大雨。
他們努力地保護住做好的毛坯,充分體現了他們頑強的生命意志。
馬有鐵就像一部機器一樣,在西北沙漠運轉,曹貴英(海清飾演)的出現,讓馬有鐵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樂,兩個人就像是彼此的一束光,在雨中抱團取暖。
他們住的是拆遷房,居無定所,一個貼在墻上的囍字,反復貼了好幾次。
馬有鐵看著挺勤勞的,但是他們的生活依舊窮困潦倒,經常揭不開鍋,喝水只用一個玻璃瓶,吃飯每天饅頭。
搬家時,一個驢車就是他們全部的家當,吃幾枚雞蛋都需要借。
人啊,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很難浪漫,但是馬有鐵還是事事都為曹貴英著想,讓她坐驢車,雞蛋和魚都讓她先吃,還用麥子在手上種花,小雞的紙箱也做得很別致。
印象比較深的就是,他們去別人家蹭電視看,別人家還笑話馬有鐵,他只能低下頭,其實可以不去看,但是馬有鐵還是陪著去,因為他知道貴英想看。
馬有鐵他有借有還,卻無償獻血。
不管哥哥家怎么對他,他都友善地對待兄弟和村民,努力照顧妻子,甚至靠自己的能力蓋起了一個小房子。
村里的人嘮嗑閑聊,聊到說羨慕曹貴英的中年婦女,她們說馬有鐵恨不得把貴英拴在褲腰帶上。
也許有人說,男女主的感情來得有點突兀,但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善良的人彼此照顧,相依為命。
因為村里的人好像并沒有把馬有鐵當人,只是把他當做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工具,這更能體現人性的涼薄。
馬有鐵并沒有反抗,他本可以死了,一了百了,可因為他是熊貓血,是稀缺的血型,因此他尋死的去路被堵死了。
他給有錢人抽血,他們就可以給村民們發種子錢和糧食錢,因此他只能被迫過上“幸福生活”。
然而抽血化驗時,他們還怕老四的血不干凈,這是什么樣的心理?
隱忍,苦中作樂,不正說的是馬有鐵這樣,好像被親人嫌棄,被命運捉弄,反而是好事一樣的人嗎。
他們勤勞耕耘,把腳印種在自己的泥土里,用樸實的努力造就生活。
如同小麥會慢慢地長大,雞蛋會孵出小雞,慢慢長大再下蛋,兩個人相濡以沫,慢慢相愛。
貴英不能生育,但是影片中設計成夫妻倆孵小雞,看似是彌補了兩人無法養育孩子的遺憾,更是把這份純粹的感情,寫得淋淋盡致。
馬有鐵抽血換來的兩件衣服,轉頭就給了貴英,可貴英知道是換來的之后,說啥也不想要了。
村里人其實就是欺負老實人,知道血值錢,卻沒見給他們真金白銀,反而拿衣服來換。
或許只有老實人才能感受得到,那種被欺負的苦吧。
老四可憐一生,什么也沒有留下,如果沒有貴英,也許他的這一生都是極其痛苦的。
在別人看來,他的血就像是永遠抽不完一樣,他的命就像是黃土里的水分,被時光慢慢抽干,直到堅持不了。
在這里,獻血只是一個隱喻吧,實際上老四勤勞肯干,只是無論是村民,還是他的兄弟,或者是城里的有錢人,哪一個不是在吸他的血。
在一次次的等待中,在一遍遍捂熱的水里,在手背的谷花印上,身處最底層的兩個人,互相取暖 ,成為彼此活下去的動力。
(3)即將看到光明的日子,卻突然以一種意外的方式結束了
最后,房子蓋好了,雞也下蛋了,也該豐收了,可是殘疾又易小便失禁的曹貴英卻死了,她死在了給馬有鐵送飯的路上,死在包谷成熟的秋天。
貴英死了,以一種意外的方式走了,或許這場意外就是在村民口中的,帶著宿命的村頭閑話,如塵土一樣隨風而逝。
就像馬有鐵說的“啥人有啥樣的命數,麥子也一樣,他也有他的命數,”這一段真是戳中淚點。
他們好不容易要過上好日子了,人卻沒了,或許也并非如此。
貴英的死,那些村民沒有一個去救。
真實原因并非是冷漠無情,或許是村民們覺得貴英這樣的人活著是遭罪,與其受苦不如認命,反而會解脫。
他們對愛情沒有體驗,對有錢人的剝削也沒有感觸,本身也活得極其痛苦;
還有就是西北人不會游泳,都怕掉進河里,畢竟救人是有很大風險的,而且旁邊圍觀的都是老人家,舍己救人這事兒,也挺難的。
曹貴英死后,馬有鐵還了所有的債。
比如,春天借的十個雞蛋,鄰居的兩袋馬薯,他還清了欠的1570塊錢。
馬有鐵走時,村里人還說你現在有房了,有糧了能輕松地過了,可他停下來想說什么,最后什么也沒說。
此刻的他,沒有什么感情起伏,只留下個背影就走了。
或許只有馬有鐵知道,不管生活多好,最重要的人卻沒了,這是種什么樣的心情吧。
說到底,其實愛才是人僅有的歸宿,或許老四在人世間的棲身之所沒有了吧。
貴英遇見馬有鐵,是幸福的。
她原本生活在苦難里,可因為有馬有鐵,讓她感受到了生活僅有的幸福,她是帶著圓滿走的。
苦的卻是馬有鐵。
他送走貴英,在她手上做了兩個人才懂得的印記,然后送走驢,把兩個人的家也拆毀了。
或許放生的并不是驢子,而是自己。
生活給了他一束光,卻又把他的一束光奪走了,這是最普通、最平常的生活,也是引人深省的題目。
馬有鐵把驢放走的時候,那個驢不愿意走,馬有鐵說,真是賤骨頭,放你都不走。
或許那個驢也知道,它走了也是活不長的,那一刻,馬有鐵應該是把驢比作他自己了吧。
老四最后說了一句“我欠下的我都還了,這個世界欠我的,我也不要了。”
結語
這部電影整體基調是哀傷的,讓你看完之后,還會細細地品。
品出人生的無奈,品出善良的人會有好報嗎?
品出人間有愛,卻愛得一起埋入了黃土。
馬有鐵一輩子沒吃過雞蛋,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雞蛋,卻是為了壓農藥的苦。
苦了一輩子,吃了一個雞蛋,為自己的一生畫上一個句號。
燕子窩和大紅囍字沒有了,推土機把房子推了,貴英把手上的麥子花帶走了,和有鐵的心一樣塵歸塵,土歸土啊。
在我看來,大結局時,沒有所謂的演技,全是真情實感。
結局可能并不完美,這是注定的,但好在他們真真實實地幸福過,也不負來過這人世間走一趟。
真正的愛情并不是海誓山盟,不是珠光寶氣,是兩個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在努力拼搏更好的生活。
一驢一車一畝田,一屋兩人谷子花,春來燕歸風雨過,一行熱淚入塵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