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演員和導演的關(guān)系,演員郝蕾說過一句名言:
“導演與演員的合作密度,可以上升到愛情”
她并不是號召演員跟導演談戀愛,而是生動形容了一位導演和演員的關(guān)系能有多近。
在演藝圈的確有一些導演,特別親近、偏愛使用某位演員,且一用到底。
比如拍過《喬家大院》《雍正王朝》的女導演胡玫,跟她合作次數(shù)最多的男演員。
不是唐國強、陳寶國,而是給他們演過爹的焦晃老師。
比如香港導演杜琪峰,從劉德華、鄭伊健、任達華到劉青云,流水的男主角。
但鐵打的配角是胖子林雪。
比如寧浩,從院線處女作《瘋狂的石頭》算起,拍過6部電影,部部有黃渤,其中3部是絕對男一號。
《無人區(qū)》
更別說當年真是把關(guān)系上升到愛情的張藝謀和鞏俐。
然而,在演藝圈還有一種關(guān)系密度,比愛情更堅實,叫做打斷骨頭連著筋,血濃于水。
最近火遍全國的電影《隱入塵煙》。
從上映后無人問津,到掀起一波“自來水”,作為文藝片票房突破1億。
女主角海清憑借毀容式的表演,中年崛起,全國爆贊,成功脫下生活劇小媳婦的工裝,穿上了成熟演技派女演員的華服。
在海清大火的同時,連帶著男主角武仁林也站到了公眾面前。
他以無可挑剔的“表演”把農(nóng)民馬有鐵演活了。
一時網(wǎng)友紛紛在搜,這位武仁林究竟是誰?這么好的演員為何現(xiàn)在才出頭?
上圖這張劇照,海清和武仁林同框毫無違和感。
但下面這張北京首映禮上的合影,卻暴露了“真相”。
海清褪去戲服,又回到漂亮女星的模樣,身材高挑氣質(zhì)出眾。
武仁林即便換上了西褲白襯衣,依舊是農(nóng)民馬有鐵的樣子,兩人差距非常明顯。
他根本不是什么職業(yè)演員,只是位地地道道的西北農(nóng)民。
而且還是《隱入塵煙》的導演李睿珺的姨父。
沒錯,親戚。
這部電影除了海清是職業(yè)演員,全片95%的演員是李睿珺親戚,均為當?shù)剞r(nóng)民。
里面運糧食的老板,是導演親哥哥。
組織獻熊貓血的村長,是導演親爹。
女主角的嫂子是導演親媽。
“任人唯親”到了極致。
往前翻,中國電影圈這種“任人唯親”的事還有很多。
比如2016年畢贛的《路邊野餐》橫空出世,炸亮了式微的文藝片市場,讓影評人一片亢奮。
里面的男主角,就是導演畢贛的姑父陳永忠,貴州凱里當?shù)厝恕?/p>
每天請假拍完戲,還要繼續(xù)回去當他的保安。
比如2019年《平原上的夏洛克》,男主角之一的超英。
是導演徐磊的親爹徐朝英,當過農(nóng)民在工地打過工。
騎三輪的就是導演親爹
比如還是2019年,文藝片《春江水暖》90%以上的演員,都是導演顧曉剛的親戚。
最狠的是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賈樟柯。
早期作品基本都是親戚朋友,而且自從認識了后來的老婆趙濤后,女主角就再也沒有換過人。
這些電影人為什么要“任人唯親”?
在這次海清爆紅的背后,還讓人關(guān)注到了演藝圈一種“諱莫如深”的不公平。
很少有人知道一個成熟且健康的電影市場,影片通常分成三個類型,各有分工,而且非常重要。
最底層的,也是數(shù)量最龐大的,就是我們最愛在影院觀看的那些商業(yè)電影。
比如漫威的超級英雄。
比如群星云集的主旋律大片。
還包括各種槍戰(zhàn)、罪案、懸疑片和絕大多數(shù)動漫電影。
《烈日灼心》
上述這些電影占到總產(chǎn)出的60%以上。
它們往上一層,則是占比30%左右的文藝電影,比如《隱入塵煙》就是部標準文藝片。
包括《刺客聶隱娘》、《大紅燈籠高高掛》、《花樣年華》等頗具話題性的院線電影,都屬于文藝片。
特點是強調(diào)導演自我表達,不刻意討好市場。
《刺客聶隱娘》
而在文藝片之上的,就是占比不到10%的藝術(shù)電影。
它們也被稱作“先鋒電影”,極為稀少,也極為寶貴。
代表人物有貝拉·塔爾,他的《都靈之馬》,就不是一部“人看的”電影。
全片一共28個鏡頭,用豆瓣網(wǎng)友的“精辟”總結(jié)就是:
“看你套馬車,看你趕馬車,看你卸馬車;看你穿衣服,看你脫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把土豆吃完了,看你大風吹,看你大風吹,看你大風吹….吹…吹”
這三種影片恰好構(gòu)成一個電影世界的金字塔,擁有明確分工:
藝術(shù)片負責對電影這門藝術(shù)進行前沿開發(fā)、探討,產(chǎn)生一些牛B的創(chuàng)意和手法,用來向下反哺,文藝片則繼續(xù)推廣和打磨,商業(yè)片最后呈現(xiàn)給更多觀眾。
舉個直觀例子,比如一鏡到底。
貝拉·塔爾這部《都靈之馬》,就有很多充滿詩意與哲學的長鏡頭。
6年前,畢贛在《路邊野餐》那段長達43分鐘的長鏡頭也被人大呼牛B。
再往下,不止商業(yè)片使用長鏡頭(不用不牛B),就連不少有品質(zhì)追求的電視劇都用上了長鏡頭。
最夸張的是《1917》,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
《1917》
但如今中國電影市場正在破壞這種金字塔般的生態(tài)平衡。
回到那個話題,為什么“任人唯親”?
賈樟柯吐槽過,當下,大家都一擁而上去拍主旋律電影。
一是好賺錢,二是好過審。
《長津湖》兩部曲票房98億。
連續(xù)三年國慶檔的“我和我的”系列,累計票房64億。
就連鄧超和俞白眉這對拍過《分手大師》《惡棍天使》的國產(chǎn)“屎尿屁”喜劇組合,也改頭換面,拍起了主旋律《中國乒乓》。
很多主旋律電影從拍攝再到上映,通常七八個月就搞定了。
而《隱入塵煙》2020年拍完,等了兩年才獲準上映,有幾個資方等得起?
尤其是不知名的青年導演,拿錢更難。
當年畢贛拍《路邊野餐》一共花了20多萬,基本靠自己東拼西湊。
姑父陳永忠的“片酬”,就是侄兒晚上的一頓燒烤一頓酒。
許知遠采訪畢贛和陳永忠
“任人唯親”,最底層的邏輯,歸根結(jié)底還是窮,是行業(yè)資源分配不均衡的一種無奈。
畢竟像海清這樣愿意零片酬出演青年導演作品的一線演員,很少,很少。
當然,另一方面這些素人演員,也提供了職業(yè)演員難以企及的表演。
比如《隱入塵煙》的武仁林,身為莊稼漢,他和馬有鐵都有種從土里長出來的粗糲感。
額頭上那些風霜塑造出的皺紋,不是化妝師能復刻上去的。
除了一開始時正眼看海清有點害羞,進入角色后的寫實感秒殺了一眾職業(yè)演員。
賈樟柯的表弟韓三明,是位礦工,在《三峽好人》里演礦工,最后拿下了第14屆智利國際電影節(jié)影帝。
《三峽好人》
畢贛姑父陳永忠曾自訴,他和角色陳升融為了一體。
這位保安雖然五音不全,可那首忘我的《小茉莉》卻唱得多少人墜入夢境。
這就是電影和角色共情的魅力。
小成本文藝片任人唯親,卻良心片頻出,是不是打的那些大明星、大制作、動輒幾個億投資的大片臉紅?
但這些案例都是幸運兒,更多的導演身邊找不到這樣的素人演員,也找不到足夠資金,只能無限期停擺。
韓三明在拿到影帝后很坦誠地說過:“我最拿手的還是挖煤”。
中國電影,中國文藝電影,中國藝術(shù)電影,想要繼續(xù)向前,不能再期待這種有一定偶然性的素人天才匹配。
從投資拍攝到上映,成體系,有保障,有預期才是最理想的方式。
《隱入塵煙》的大獲成功,某種程度也反映了當下中國電影的陣痛。
我們不要偶遇馬有鐵,我們要有辦法找到更多的馬有鐵。
主旋律雖好,但也不能貪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