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韓影,頻頻翻車。
且投資越大,陣容越強,翻車越狠。
先有「高質量男性」劉亞仁。
回到1988首爾,變身「大油王」。
《首爾大作戰》,豆瓣5.2
再有科幻巨制《外星+人》。
百億特效喂了狗。
《外星+人》,豆瓣6.4
如今,「豪華翻車團」似乎又要再添一員。
1個最佳導演。
2個影帝+1個影后。
近300億的巨額投資。
等于啥?
等于豆瓣6.4。
這么豪華的陣容,怎么就撲了呢。
今天就讓魚叔來瞅瞅它——
《非常宣言》
????
本片的卡司,那叫一個闊怕。
導演兼編劇韓在林。
曾憑借《觀相》和《王者》,獲得韓國多個獎項。
再看演員。
宋康昊、李秉憲、全度妍。
2帝1后,哪個單拎出來不是妥妥重量級。
另外還有金南佶、任時完兩個年輕一代加入。
要演技有演技,要面孔有面孔。
本片的制作,那也叫一個龐大。
狂砸275億韓元(約1.4億人民幣)。
如此多的預算,一方面用來付名演員的出場費。
更重要的是從好萊塢定制特別道具,一個1:1還原的大型模擬客機。
真真大手筆。
名演員和大投資,也帶動了高票房。
影片在韓上映一周(8月3日上映),就突破了150萬觀影人次,空降票房榜一。
而觀眾之所以熱情如此高漲,除了演員外,還與題材有關。
《非常宣言》描繪了一起飛機上的傳染病毒爆發事件。
這種強設定,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如今的新冠疫情。
據說導演在疫情前就構思了劇本。
原本計劃2020年上半年開機,但因為疫情影響才拖到今年上映
這預見能力,絕了。
影片開頭便采用了多線敘事手法。
一眾人物悉數登場。
一個警長(宋康昊 飾演),本在調查一起謀殺案。
隨后他意識到,這可能與生物病毒有關。
兇手的公開視頻表明,他將馬上對飛機進行生化襲擊。
巧合的是,警長的妻子就在那架航班上。
一個離異父親(李秉憲 飾演),正帶著女兒飛往夏威夷。
但不知為何,他飽受飛行恐懼癥的折磨。
與此同時,一個年輕男子(任時完 飾演)正在機場游蕩。
他先是詢問工作人員,哪個航班人最多。
被拒絕后,他竟諷刺對方笑得像個婊子。
一個詭異的反社會人格形象,躍然而出。
緊接著,他在洗手間里割傷了自己。
將一個膠囊,藏在了腋下。
然后跟隨父親和女兒,登上了前往夏威夷的飛機。
至此,三線匯成一線。
警長和父親,一個在地面,一個在空中。
發現恐怖分子的陰謀后,立刻采取行動。
于是,圍繞著致命病毒,影片對道德、人性、政府、社會責任等各種問題,進行了討論。
不難看出,《非常宣言》是一部典型的災難大片。
從娛樂性上看,其完成度還是不錯的。
本片繼承了韓影一貫的優點。
內容充沛,懸念迭起,節奏穩健,同時有著強烈的情緒感染力。
韓在林自編自導,野心很大,幾乎想將1年發生的故事濃縮在了1天里。
飛機劫持+病毒危機+尋找疫苗+緊急迫降……
情節密度之大,拍成一季電視劇都不為過。
而優秀的攝影,也是韓國電影的強項。
鏡頭開始的光暈和霧氣,看起來是出于美學考慮。
但實際上,它同樣服務于劇情。
病毒通過空氣傳播,且不可見。
這種攝影方式,使得空氣仿佛有了觸感。
病毒粒子落在牛排上,被飛行員吃下去。
病毒粒子從天花板掉落,被空乘和顧客吸入。
種種細節,都加劇了焦慮情緒和恐慌氛圍。
而多變的攝影方式,更是讓畫面張力拉滿。
主機長感染病毒猝死,飛機開始失控,從3萬英尺陡跌至1千英尺。
各種翻轉、俯沖、急墜鏡頭,足足長達5分鐘。
讓人感到身臨其境的眩暈和緊張。
此外,一眾名演員也貢獻了相當精彩的表演。
任時完飾演的恐怖分子,十分驚艷。
身為前制藥公司職員的他,是個小丑般的破壞者。
一個片段中,他將病毒偷偷釋放在飛機洗手間。
然后心滿意足地走了出來。
夕陽透過機艙窗戶,漸漸映照在他的臉上。
配上極其詭異的笑容,讓人不寒而栗。
宋康昊扮演的警長,也同樣精彩。
看似反應遲鈍,連火奴魯魯和夏威夷都分不清。
實則有著鋼鐵般意志。
前半段,宋刻畫了一個深愛妻子的丈夫形象。
這成了他后續尋找解決方案的動機。
他先是瘋狂追逐恐怖分子同事,確認了病毒來源。
后又沖進制藥公司,找到病毒疫苗。
宋影帝的舉手投足間,滿滿都是戲。
將這種狂熱詮釋的十分到位。
看到這里,大家或許會疑惑。
內容豐富,制作精良,演技到位。
這樣一部電影,怎么就撲了呢?
問題就在于,上述優點也恰恰成為了它的缺點所在。
元素太多了,使得整個故事過于復雜冗長了。
由于人物眾多,影片視角不得不反復變換。
李秉憲飾演的父親,原來曾是資深飛行員。
警長苦苦求索,拯救自己的妻子。
全度妍飾演的部長,領導危機工作組對抗緊急事態。
多線并行的同時,導演連國際政治元素也沒放過。
當得知飛機上有傳染病時,美國政府立馬拒絕了飛機降落。
飛機只能原路返回。
途中又被日本政府拒絕。
為了阻止飛機降落,日本甚至以飛機侵犯領空為由,派出了戰斗機驅趕。
子彈從窗邊呼嘯而過。
照亮了艙內乘客驚恐的臉。
于是,漫長的147分鐘里,情節曲折堆積著情節曲折。
關鍵是,這些情節看似曲折,卻又十分套路。
也不知道,是不是疫情期間的魔幻事件看得太多的原因。
影片里的這些情節,客觀上看,確實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沖突和諷刺意味。
但,實際上又沒有給我們帶來什么驚喜感。
反而有一點索然無味。
而且,過多的元素,也導致影片的主題非常之散。
高學歷的恐怖分子,患有飛行恐懼的單身父親,為救妻子不顧一切的警察……
這些故事線,都有點淺嘗輒止,沒有挖掘出更為深刻的內容。
而影片的主題,也在不同線索拉扯下,愈發割裂。
這些并不算新穎的支線,完全可以再簡略一些。
影片最終想要探討的,其實還是關于疫情下的「電車難題」。
影片最后一幕,飛機終于返回首爾。
家人們翹首以盼,希望乘客能降落接受治療。
然而,卻遭到了本國大批民眾的抵制。
人群迅速在機場集結抗議。
政府也草率做出決定,拒絕降落。
此時,機上乘客們正用網絡實時追蹤輿論。
爭論自己的生命是否值得被挽救。
是拯救飛機上的幾百名乘客,還是保障地上數千萬民眾的安全。
這部分內容,如果多深挖一點,是非常有價值的。
畢竟這兩年,我們看到過太多相似的兩難議題。
然而,本片走到這里,進度條已經撐不住了。
它突然轉向了一種「自我犧牲」式的煽情。
乘客們突然決定,不降落了,他們要集體犧牲。
因為不想讓家人也感染病毒。
警長則以一種近乎可笑的英雄主義,化解了疫苗之爭。
他沖進實驗室,給自己注射了病毒。
如果他能被搶救活,就能證實疫苗可行。
然而這在邏輯上并不符合現實。
因為一個人的治愈,無法代表其他人也有相同的身體條件。
更何況,最后他的痊愈情況也并不是那么完美。
此外,原本害怕飛行的父親,克服了心理障礙。
最終完成了緊急迫降。
一個溫馨而傳統的大團圓結局。
這個難題的解決,實在過于輕描淡寫。
而那些叫好又叫坐的成功案例,則恰恰相反。
比如早年間的空難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天劫余生》。
講述了墜落在雪山的幸存者們,為了活下去,被迫食用同伴尸體。
故事將人物的內心斗爭進行了寫實的描繪,同時也向觀眾提出了赤裸裸的拷問。
生命和道德,到底該如何抉擇。
近年來的高分電影《薩利機長》,也很特別。
故事將空難部分進行了大幅壓縮,而將重點放在了迫降后對機長的調查上面。
對機長到底是英雄還是騙子,進行了反復地質疑與拷問。
說到底,對于災難驚悚片而言,緊張氛圍的營造,只是一方面。
對人性的反思與情感的刻畫,才是最關鍵的。
否則,卡司再大,投資再多,道具再強,也沒用。
最終也只能淪為工具人和背景板。
實在是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