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對很多人而言。
“奶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對你愛不完。
天天月月年年到永遠。
少年與舞步。
從躍動的關豐曜,到兩鬢斑白、面沉如水的劉杰輝。
角色也有了自己的歲月。
但所謂“孩子氣”。
并不是指其性格底色。
而是與其職業生涯密切相關。
先打個比方。
在天賦相若、教育資源相當的情況下。
學生學習的動力來自哪里?
有的孩子天生聽話,有的孩子被迫聽話,有的孩子求知欲旺盛,這些都是動因。
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另外有一種情況。
有些孩子,天生“愛考試”。
因為考試的結果,直指分數,老師宣讀的分數和名次,會帶來一種特別的愉悅和滿足感受,無論考好還是考差,都會變相激勵這個學生自行鞭策。
而這與郭富城在新世紀連莊影帝之后的狀態非常接近。
這個階段,被很多人視作“開竅”。
但其實只是因為他開始專注。
在九十年代,他本來先踏足影壇。
1989年,以一部配角電影《飛越危墻》開始了大銀幕之旅,卻于第二年被一個廣告推上華語世界青春偶像的寶座,突然就轉向步入了樂壇。
另一件事情,更出乎包括他自己在內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僅僅兩年之隔,剛剛從臺灣回歸香港樂壇的郭富城,就越過香港樂壇一眾資歷遠早于他的歌手,其中包括李克勤、黃凱芹、杜德偉、許志安和梁朝偉等人,悍然“封王”。
與當時聲威最熾的張學友、劉德華和黎明一起,并稱“四大天王”。
這實在是讓無數人意外,并至今難以釋懷的當年舊事。
但郭富城表現出來一種特別的進取心。
“封王”之后的歲月,無論是唱功進步的幅度與高度,還是舞步的不斷打磨精深,甚至包括演唱會的搏命程度以及曲風的無止境探索,他皆可稱“四王之首”。
比如他幾乎每一張新專輯都會解鎖新的技巧,要么是氣息的控制力變強,要么是假聲的應用,又或者是顫音的細膩深入,又比如他每一次紅館演唱會,都會有別出心裁的創舉甚至是危險動作。
也在不斷與新的創作人合作,從陳大力、陳秀男,到周禮茂、雷頌德、譚國政、黃國倫、陳光榮等,也包括小天王周杰倫、林俊杰等音樂新勢力,所以他的唱片風格跨度很大,對于一些守舊的歌迷來講,尤其難以適應。
而無論是銷量、獎項還是演唱會成績的得來,其實也都與前述的“愛考試”心態有關。
他以重在參與又力爭上游的心態在前行。
故而我們看得見那幾年,他在專業上不斷捶打自己,以極快的進境彌補了唱功的短板,并將舞臺優勢擴展到更大,在1998年就踏足了完全的巔峰狀態。
這種堅韌、冷靜、奮進和不屈不撓的心態,真的值得借鑒和嘉許。
不過若論“愛考試”。
新世紀之后的影壇表現則更為貼切。
2005年,郭富城憑《三岔口》擊敗港影名宿梁家輝首封影帝。
次年,他攜《父子》再戰,創下極為罕見的連莊戰績。
在回香港的飛機上,他難以入眠。
可以嘗試剖析其心態。
這幾年,經歷了“谷底王”的輿論風波,也眼見樂壇的衰微,轉換跑道其實已經是一種必然。
而就香港娛樂圈來講,除了影壇,哪里還有更優的選擇?演唱會需要不斷更新的曲庫支撐,廣告代言也需要有業務成績做基礎,更不用說各種商業演出,你沒有強勢的作品表現,身價只會一跌再跌。
所以他其實在連莊影帝之前就有所考慮。
最大的一個動作,是主動解除了與百事長達八年的代言合約。
他的理由很簡單,在年齡上已經步入成熟階段,選擇與形象亦然,而這個選擇的影響,與昔年《狂野之城》的轉型異曲同工,是一種從內而外的徹底變化。
但他仍然沒能想到,一部《三岔口》就能令自己石破天驚。
更大的驚喜接踵而來,十七年未曾出山的“新浪潮”名宿譚家明居然欽點自己出演其新作《父子》,他一面忐忑一面緊緊攫住了這個機會。
譚家明不但許他“成長型演員”的評價,更提點他,「一定要去演更難的角色。」
但真正的改變,就從連莊影帝那一刻開始。
郭富城從一個對電影沒有什么企圖心的演員,開始感受到了壓力,進而有了“爭雄”的野心。
人生的際遇其實難測。
從TVB的舞蹈培訓班到藝員培訓班,從龍套到演員,再從歌手到天王,直至影帝。
這條路,郭富城走了差不多二十年。
而即便他創下連莊影帝的罕見戰績,很多人也仍然難以相信,他已經從一個樂壇的偶像歌手轉身為影壇的實力演技派,其中甚至包括他的擁躉。
不少人會有“運氣”來解釋。
但《三岔口》擊敗梁家輝、《父子》擊敗吳鎮宇,其實都堂堂正正,絕不欺場。
內化與外放的如臂使指,極致深度的情感爆發與貫徹周身的爆發力,是郭富城當年在表演上的里程碑式突破,其層級極高,足以推動他從尋常直入頂級。
當然譚家明導演的點撥功不可沒,但誰的人生路上,又沒有幾個“貴人”?
就如梁家輝遇到李翰祥,也就如梁朝偉遇到王家衛,或也如劉德華遇到杜琪峰、黎明遇到陳可辛,人皆如此,不必厚此薄彼。
但郭富城有個極為不同尋常的地方。
將巔峰當作起點。
他的所行其實也很簡單。
恰如譚家明導演所言,不考慮商業因素,精選劇本并跳出舒適區,追求角色難度并力求表演的深度,進入了一種“創作”而非止表演的狀態。
也正好不是某些人的誤讀,所謂挑選適合自己風格的劇本以“顯得”自己有演技。
隨便挑兩部電影,略微展開。
比如姚樹華的《白銀帝國》,這種題材對香港演員來講,其實頗有難度,并不僅僅在臺詞上,需要演員對歷史和地域文化預做消化,更要沉落到影片的情境中去進行創造,但坦白說,拍這樣一部電影的收獲,比拍十部典型港式商業電影都要來得更多。
又比如顧長衛的《最愛》。
郭富城首先是一個商業偶像,他有演唱會、商演和廣告要統籌安排,演這樣一個角色,要跑到偏遠地區,待上好幾個月,這是第一重挑戰。
其次是語言關,用方言演出,難度要比普通話更大。
再次是人物的塑造,對于完全沒有偏遠農村生活經驗的郭富城而言,如何僅憑劇本和導演的講戲,去融入并呈現出那種真實的生活狀態?
但真正更關鍵的,并不是上述問題。
郭富城對顧長衛表示,所有時間都交給劇組,又花了兩個月時間來克服語言關,將自己的坐臥行止都化作了陜北農村的一個青年農民,甚至章子怡第一天進組時,都無法從人堆里找出郭富城。
他真正厲害的地方,是洞悉了電影的意蘊,以極具創造力的表演和尤具層次和爆發力的情感演繹,將宿命的糾葛與不可抑制的悲慟呈遞給了觀眾。
在一部幾乎全員內地演員的文藝電影中,郭富城以其驚艷的表演橫壓全場。
甚至升華了“宿命、死亡與愛”的電影主題。
更多的例子無須贅述。
其實到電影《最愛》時期,連莊影帝的壓力已經消失,這個時候的郭富城,就像那些“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無論面對何種敵人,都有無匹信心。
在又一次合作“新浪潮”名宿導演的《百年浮城》之后,他有了一次對陣絕頂高手的機會。
也就是2012年的《寒戰》,與“千面影帝”梁家輝雙雄手談。
劉杰輝沉穩壓場,李文彬姿態雄奇,這一場對陣,其實頗有些“棋逢對手”的意味,以角色而論,梁家輝當然更有發揮,可出奇制敵,郭富城的角色唯有以正為兵,略顯陳規。
而兩部《寒戰》,梁家輝風頭出盡,不但奪取了個人第四座金像影帝獎杯,更因對手演員郭富城甚至連影帝提名都欠奉,襯得他兇威更熾。
對于這個問題,郭富城面對記者的追問,顯出了他的“孩子氣”,甚至就像一個覺得試題被老師錯判的學生,他讓記者去問金像獎評審,為什么沒有影帝提名。
有些東西其實沒有答案。
比如回頭看看當年的《父子》,為什么沒能拿到那屆金像影帝獎?
坦白說,獎項這個問題,很多時候確實在兩可之間。
但郭富城其實應該返看自己的履歷,就獎項而論,一向都對自己尤為嚴苛,無論是昔年TVB的最受歡迎男歌手獎,還是五年內四度提名金像獎卻顆粒無收的賽果情況,都說明了這一點。
也恰如他后來憑《踏血尋梅》,擊敗梁家輝、張家輝、張學友和劉德華四人首封金像影帝時所言,一直覺得自己應該“再努力一點點”。
這也就是人生。
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拿獎如食飯,還有的人總能得到令人艷羨的“寵愛”。
但郭富城需要“做最好的自己”。
所以他非但不能憑神級的《父子》在不惑之年首封金像影帝,甚至連《寒戰》也不能給他提名,更沒法以自己商業電影的巔峰之作《無雙》再下一城。
這可能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宿命。
然而無論如何。
這個“愛考試”的學生,從來不曾氣餒。
不論高峰低谷,風雨艷陽。
他始終秉持著“孩子氣”的心態。
以不敗斗志。
在香港電影愈加衰落的當下。
扛起了港影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