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隱入塵煙》的逆襲,令到同樣是純劇情片的《海的盡頭是草原》成為了秋季檔中國電影市場的焦點影片。
而不同于前者只有海清一位相對較為知名的主創影人,《海的盡頭是草原》的導演就是不少觀眾熟悉的——爾冬升。
他拍過《新不了情》、《烈火戰車》、《門徒》等經典港片,在內地市場,也有著《竊聽風云》系列,當年有著不錯的票房成績。
就算這些片子都沒看,沒了解過,也應該會有觀眾聽說過他在綜藝節目上怒懟郭敬明的強悍一面。
爾冬升在進入2010年代之后產量開始下降,只有《我是路人甲》和《三少爺的劍》兩部長片。
或許他已經厭倦了拍商業片,更想要為中國電影帶來一些難得的精品。
《海的盡頭是草原》在2021年春節開始勘景籌備,爾冬升人生第一次親自去到內蒙,不只是選取拍攝地點,還采訪了許多當地人,深入了解那一段真實的歷史。
沒錯,故事源自一段真實的新中國歷史。
1959年至1961年,中國處在一個艱難的開拓階段。
江浙滬和安徽等地涌現了大量的孤兒,數量過多的孩子,令到孤兒院不堪重負。
于是,這些面臨營養不良和疾病威脅的孩子,被送到了內蒙,由當地沒有子女的牧民家庭收養他們。
前前后后大約有3000名孩子,坐上了列車,前往內蒙的新家庭。
這一事件,就被稱為“三千孤兒入內蒙”。
孩子們就這樣有了新家,但他們的故事,也才剛剛開始。
《海的盡頭是草原》把焦點放到了一對兄妹身上,以小人物來反映那個大時代。
這對兄妹的母親,無可奈何地將他們送到了上海的福利院。
因為“三千孤兒入內蒙”事件,妹妹杜思珩從上海被送到了內蒙。
孤身一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進入一個新的家庭,這未必是一件讓人喜悅的事。
對于杜思珩來說,她更想念她的母親,她非常不適應,內心里抵觸內蒙,一心想要回到上海。
這就讓劇作有了一個強烈的矛盾。
收養杜思珩的內蒙家庭,要讓這個內心無比抗拒新環境的孩子適應下來,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過程中,馬蘇扮演的蒙古族媽媽薩仁娜發揮了重要作用。她沒有說要強迫孩子怎么樣,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
如果杜思珩想回去上海,她不會阻攔。
但母親再偉大,也只是一個人。
要真正讓杜思珩從抗拒到接受,還需要整個家庭的力量。
王鏘扮演的內蒙哥哥那木汗,是讓杜思珩產生思想轉變的關鍵。是他讓杜思珩知道,這個內蒙家庭,是真正愛她的。
深諳商業片套路的爾冬升,也許是擔心觀眾看這樣的劇情片,單線敘事太過乏味,于是他決定在杜思珩的主線故事上,加入另外兩個時空穿插敘事。
一邊是杜思珩的兒時回憶,加強角色的塑造;
另一邊就是親哥哥杜思瀚的尋親部分。
杜思瀚由老戲骨陳寶國扮演,《大宅門》和《大明王朝1566》兩部代表神劇就足以體現他的江湖地位。
長大后的杜思瀚,已經是六十年沒有見到杜思珩。
他為了完成母親的遺愿,不想有遺憾,于是踏上了前往內蒙尋找妹妹的旅程。
這樣一來,戲劇就更具懸念了。
杜思瀚能否找到杜思珩,失散的一家人能否團聚,哪怕只是一次?
而杜思珩是否會決定留在內蒙生活,又能否與親哥哥重新相遇?
如果杜思瀚找到了杜思珩,杜思珩會選擇回歸原來的家庭?
他們一家人的命運,將會走向何方?
從港片的磨礪中走出來的爾冬升,他知道如何用更為嫻熟的手段,去講述一個故事。
內蒙部分的蒙語對白,保證了故事的真實感。
在綜藝節目上與爾冬升熟悉,并因此參演的馬蘇,她就需要全程說內蒙話。她苦背內蒙臺詞,完成了一位演員應該做的事,沒有辜負爾冬升對她的信任。
故事始終保持著含蓄與克制,將真實的歷史,真實的情感,油然表達。
能避免近年來國產片過度煽情的通病,這一點就值得觀眾支持。
截止至發稿,《海的盡頭是草原》從豆瓣7.7開分,上漲到了7.9分,有望沖擊8分優秀線。
基本是年度國產十佳預定了。
中國電影正需要更多這種真正的電影出現在市場上。
而能否涌現更多類似的佳作,就看觀眾的支持了。
如果一部又一部,越來越多的文藝片可以賣座,電影創作者也才能有更大的空間,去潛心拍好片。
而不是為了一味為了票房,用各種套路來敷衍觀眾,達到所謂的“商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