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給人的感覺頗復雜。
論五官眉眼,他非但不及郭富城,確實也不及劉德華。
這個問題有他自己原話為證。
但經常有人提起四大天王,封他一個“帥”字。
當然“帥”可多解。
可以是氣質、感覺、性格等等。
不一定和顏值緊密掛鉤。
所以黎明和“帥”聯系起來,當然也沒問題。
不過今天想聊聊黎明的“聽話”。
尤其在電影方面。
他的初期影路。
其實是四王里面最“蹉跎”的。
從1985年《我愿意》里出鏡幾秒鐘的路人龍套,到1986年《豬仔出更》里繼續龍套,1987年的《美男子》終于開始做戲份不多的配角,直到1991年,已經晉級香港樂壇“三劍客”之一的時候,終于成為電影《YES一族》的多主角之一。
而正式成為戲份頗重的電影主角,是1992年合作許冠文的《神算》。
此時距離他首次“觸電”,已經過去了7年。
同比看其他三位天王。
劉德華1982年第一部電影《彩云曲》做龍套,同年度第二部電影《投奔怒海》做配角,1983年第三部電影《家在香港》就開始做主角。
張學友1986年踏足影壇,同年度連拍兩部電影之后,第三部電影《癡心的我》就開始做起了主角。
郭富城1989年以配角身份參演第一部電影《飛越危墻》,1990年第二部電影《西環的故事》就是三主角之一。
當然這并不是什么太大問題。
回到主題。
黎明的“聽話”體現在表演上。
我們以他九十年代的代表作為基,略微展開。
1992年是香港影壇的“周星馳年”。
也是票房爆發的一年。
十大票房榜被“雙周一成”瓜分,周星馳霸占榜單一到五名,周潤發憑喜劇片《我愛扭紋柴》居第六位,許冠文攜黎明的《神算》第七名,李連杰的《笑傲江湖2:東方不敗》第八,最后兩名皆為成龍電影,而最末一名的票房都超過了三千萬。
這一年劉德華參演十四部、張學友參演七部、黎明參演六部、郭富城參演五部電影,但除了黎明這部《神算》,沒有任何一部能夠上榜,就可見競爭的烈度。
單就黎明而言,參演的六部電影包括《神算》、《癡情快婿》、《伙頭福星》、《明月照尖東》和《妖獸都市》,以及友情出演的《龍騰四海》。
其中前四部都是“輕喜劇”路線,但他不負責喜劇部分,這個階段也基本就是本色演出,比如《伙頭福星》里干脆就是一個英國留學回來的叛逆青年。
而《龍騰四海》就顯露出“聽話”的意味來。
如果將前幾部電影,視作完全的黎明“本色”,就可以在這部友情出演的電影中看到“不同”。
換句話說,上述其余電影,導演要到是他的本色,而這部《龍騰四海》,導演要到是一個愚忠而又有仁心、兼有爆發力的殺手。
黎明在開場的一幕“雨中救父”戲,就將導演的要求盡數表達。
“聽話”,其實是演員的應有之態。
角色萬千,或青春叛逆、或老成淵深,又或者頹唐落魄,總之以劇本和導演要求為基礎延展。
所以份屬正常,也是極好品格。
像劉德華那樣與杜琪峰杠上,執拗于“個性化”,當然又是另外一條路徑。
在接下來的一部電影中,黎明這種表現還要更為突出。
1994年與劉鎮偉合作《都市情緣》。
這部電影尤其好看,與吳倩蓮演情侶,與吳孟達演父子,街頭浪子的叛逆、一見鐘情的熱烈、百轉千回的纏綿與老父的拳拳之心,正經起來的劉鎮偉,功力可怖。
而與電影的好看比較起來,更突出的仍然是黎明的“聽話”。
父子的爭執,浪子的不羈,流落街頭的狼狽,黎明將每分每寸都化作了角色小武。
印象尤其深的有兩幕戲,一幕是被趕出家門后偷吃蛋糕,另一幕是幻覺中看見JOJO后掙脫警察抓捕的狂奔,從這兩幕戲來看,黎明的表演其實是有爆發力的,也并不怕丑。
而不怕丑,其實就是演員的良好素質之一。
其后黎明愈加“聽話”。
1995年與王家衛合作《墮落天使》,有一種痞意的帥氣,1996年與陳可辛合作《甜蜜蜜》,開始走上本我內斂路線,同年度合作王晶的《賭神3之少年賭神》,也頗有意思,王晶難得正經一回,其后一路是《愛你愛到殺死你》、《半生緣》、《真心英雄》、《玻璃之城》和《一見鐘情》。
直至后來的封帝之作《三更之回家》,在表演而論,都頗可圈可點。
也表現出來較強的可塑性,大有一種「你要我如何,我就能怎樣」的態度和水準。
所以有人說,在郭富城以《三岔口》爆發之前,文藝路線的黎明可以做天王陣營里演技派的代表人物。
這種看法其實不無道理。
當然,新世紀之后的郭富城,在表演層面跨級太多,早已不囿于天王之列。
而黎明在成為影帝之后,未能蛻變升級,在2008年的《梅蘭芳》之后,反而步入了一條下行通道,表演手段逐漸固化,最終失去了角色塑造的創新能力。
這個問題的源頭,也在“聽話”這兩個字上。
上文提到劉德華的“個性化”。
其實演員是需要有獨特創造力的,不管是否合導演心意,必須要在劇本基礎之上有自己的理解和延展,不然難成大器。
黎明在整個九十年代,雖然商業票房上沒有太多建樹,但在表演層面是頗受嘉許的。
他在該耍帥的時候酷帥,該不羈的時候放肆,該內斂的時候含蓄,也在該豁出去的時候一往無前,這些表現無疑是助力他佳作頻出的優勢,相對劉德華近乎固執的“華氏”表演、張學友善輔助而不善控場以及郭富城的尚未發力,黎明該享名聲。
但如前述,過于“聽話”的態度,致使黎明很少嘗試去做超出劇本范圍的深度創作。
在大導演的掌控和劇本理解不出偏差的情況下,會有較好效果,而一旦離開大導演的掌鏡,或者劇本和角色難度過高,就會無從駕馭。
也頗為讓人扼腕。
敬業態度。
追尋更高難度與敢于創造。
對一個演員而言。
都不可或缺。
所以黎明的“聽話”。
也是一柄雙刃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