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海的盡頭是草原》,滿腦子都被一個字刷屏,美。
大草原當然是美的,四野茫茫,綠草如茵,青翠的綠色一路延伸,伸進高高的藍天。牛羊點綴其間,騎馬的少年少女英姿颯爽,在奔騰中留下青春的影子。
但要把這遼闊的美景,收錄到大銀幕上,即使是爾冬升這樣的名導,也不是件容易事。他帶著團隊四處選景,草原瞬息萬變的天氣,給拍攝增添了難度。
為了還原草原的生動,他們還找來諸多動物演員,牛馬羊狼……調度這些無法溝通的特殊演員,非??简瀸а萁M的功力。
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爾冬升的精益求精下,大銀幕上最終呈現的,是真實的內蒙古大草原,觀眾坐在影院里,就能遍賞草原風光,何等暢快!
不過,光是風景的美,對爾冬升來說還遠遠不夠。電影真正的根基是劇情,在故事性上,《海的盡頭是草原》同樣做到了“美”。
電影脫胎自真實的歷史故事,六十多年前的特殊時代,能吃飽都是一件奢侈事,在自然災害的威脅下,南方的孩子陷入饑餓。為了祖國的下一代,內蒙古領導主動提出,要把南方孤兒院的孩子接過來,由當地的牧民們撫養(yǎng)。
膽敢提出這樣的建議,并不代表內蒙古家庭很富裕,他們的生活并不比南方好多少,連奶豆腐都要省著吃。但為了養(yǎng)育“國家的孩子”,這些人選擇了接納與包容。
“三千孤兒入內蒙”,這是何等偉大的故事。一群牧民毫無條件地收養(yǎng)了孤兒,在“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的口號中,給予孩子最無私的愛。
這樣真實又感人的故事,可以說既好拍又難拍。隨便拍拍就能引來觀眾共情,但也容易陷入敘事的陳套,被觀眾貼上煽情的標簽。想要真正成就這部電影,劇本的入手點很重要。
爾冬升選擇用三條線和一個家庭,講述這個偉大的歷史故事。
電影從一個上海哥哥的尋親路開始,六十年前,他的妹妹被母親送走,再也沒有見過面。當他得知自己患上重病,最大的遺憾就是當年離去的妹妹,哥哥決定踏上前往草原的路,找尋妹妹的蹤跡。
由此,六十年前的兩條線索展開,母親送走小女孩杜思珩,和杜思珩融入草原的過程。一個劇情和情感并重的故事,開啟了。
從觀影者的角度,內蒙古家庭無私收養(yǎng)小思珩,讓她擺脫饑餓,重獲新生,小思珩應該感恩不盡才對。但在一個不知事的小女孩看來,自己突然被家人送走,來到了一個很遠的、可能再也回不到故鄉(xiāng)的地方,還要喊陌生人爸爸媽媽,哪有那么容易接受?
更何況,草原的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和她在上海的日子截然不同。飲食上,特意留給孩子的奶豆腐,讓小思珩難以下咽;生活中,大草原沒有衛(wèi)生間;想出門,大草原一望無垠,小思珩連方向都無法辨認。
但幸好,草原家庭愿意用貼心和體諒,去包容這個毫無血緣的小女孩。
小思珩想上衛(wèi)生間,他們就用木板建,哪怕又小又簡陋,其中蘊含的愛,足以讓它變得特殊。小思珩想出門,就教會她騎馬,給她辨認方向的指南針。為了和小思珩交流,草原媽媽薩仁娜還特意學了漢語。
小思珩從上海帶來的小毛巾,更是寄托了兩個家庭對她的愛。最初,這個小毛巾只是小思珩思念家鄉(xiāng)的憑依,是滿腔鄉(xiāng)愁的媒介。等到小毛巾丟失,草原哥哥拼命尋找后,這塊小小毛巾上,又蘊含了草原家庭的愛。
愛就是如此的偉大,因為愛,無數個草原家庭,愿意收養(yǎng)“國家的孩子”,省下自己的口糧,養(yǎng)育遠道而來的孤兒。因為愛,南方的孩子融入了草原,就此留在和家鄉(xiāng)截然不同的土地上。因為愛,上海哥哥到了六十年后,仍在牽掛離去已久的妹妹,拖著重病之軀遠赴草原。因為愛,這段發(fā)生在上個世紀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被爾冬升拍成電影,放映到觀眾的眼前。
為了這份跨越時空與地域的愛,也為了電影多樣化的“美”,《海的盡頭是草原》,值得我們的一張電影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