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無負今日》的首映禮現場,電影的片頭可以看到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為這部網絡電影作品發放的首批《網絡劇片發行許可證》,作為首批獲得該許可證的網絡電影作品,《無負今日》用精美的制作、誠意的質感和結構化的表達“無負”于首批許可證獲得者。
電影分別以三個篇章“大學”“師說”“青春”為主題,講述了百余年時光流轉中,不同時代的人和“今日”發生的碰撞交響。故事背景匯聚三個時代,卻又交相輝映,通過流暢的承前啟后,透過三個篇章、三個時代的講述,最終濃縮成這部時長60分鐘的電影。在觀影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影片中每一分鐘都不是白給的,而是經過了細致打磨,每一個人物的出場,每一個場景的轉合,每一個故事的選取,都恰到好處,是一部看起來很舒服的電影。
電影中關于魯迅先生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上課的老師給學生們講課文,出自魯迅先生的文集《吶喊》中的小說《故鄉》。
那句“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除了文法的講解,老師也盡可能讓學生們去用心體會魯迅先生寫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深意,就在講課的時候,魯迅從外面走進教室,電影中還原的場景仿佛令人回到了魯迅生活的那個年代,而那個年代發生的事情,也不由得會在眼前浮現。
下課后,有學生去請教魯迅先生,到底什么是希望?魯迅讓學生看看遠方頭頂,學生說我看到了樹葉,魯迅說“往遠看”,學生說“是太陽!”魯迅利用眼前的場景,想讓學生看到陽光穿透樹葉,照耀在人們的身上,這就是希望。整個受教的過程活靈活現而又寓意深刻,當學生想要進一步發問的時候,魯迅說可以繼續研讀《故鄉》最后的那段話,便轉身離去。那段話之后接著的是“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無負今日》這部電影,讓人用60分鐘的時間靜下心來感受歷史的同時,也能夠讓我們這一代人,有機會去回憶過去的人和事件。如今很多人可能都忘記了我們的先人前輩,沒有太多人會準確記住魯迅先生寫過的文字、說過的話,網絡上時不時還有各種調侃的段子關于“魯迅說”,而作為中國現代文化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魯迅先生在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上的研究,也讓我們對那個時代多了更多的了解。這于我們當代青年了解歷史、重溫過去是具有示范作用的,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也正在于此,讓我們嚴肅的對待歷史,緬懷過去,那些才是值得我們一生受益的財富。
電影中關于莫言和余華兩位作家的部分,可以稱之為電影的“彩蛋”了,具有錦上添花的意味。早就知道莫言為人幽默率真,在電影中看到的,和在首映會上所見到的他,的確妙語連珠,看待事情總有自己獨特的角度和表達,這才是真正的文人大家。
一睹百年芳華,盡在電影《無負今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