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兒女,胸懷與天地同寬。9月9日上映的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把發生在困難時期的“三千孤兒入內蒙”事件,搬到了我們眼前。
時隔六十年,草原子女的大愛,依舊可以跨越時空,溫暖后世的我們。
本片上映的第一天,口碑直接爆了,最受廣大影迷認可的豆瓣評分也從開分的7.6一路直升到7.9!而隨著影片的熱映,將有越來越多的觀眾被電影感動到。
在這個年代,我們似乎早已吝嗇說愛。一個飛速發展的現代化時代,鄰居間的情分尚且被鐵門隔開,“遠親不如近鄰”成為徹頭徹尾的空話,陌生人之間更是吝嗇于愛,當我們討論路邊的老人扶不扶時,社會已經變得空前冷漠。
在愛缺失的時代,看到《海的盡頭是草原》中的大愛,我們不能不為之震撼。
這是一段發生在六十年前的真實歷史故事,在國家的關懷下,三千名營養不良的孤兒被送到內蒙古,被當地的牧民們收養,從此在遼闊的草原中扎根,有了一個新的、不怕吃不飽的家。這些收養孩子的牧民,沒有萬貫家財,沒有山珍海味,他們能給孩子的,只有最樸素的愛。
從前看有關草原的作品,大都喜歡描寫草原兒女的闊達與豪氣,少年少女們策馬奔騰,他們的笑聲響徹草原。但在《海的盡頭是草原》里,我才第一次發現,草原兒女們豪邁性格下的大愛底色。
爾冬升導演用三條交替出現的時間線,敘述這段細膩而又波瀾壯闊的歷史。母親送走妹妹、妹妹來到草原的過去線,和哥哥尋找妹妹的現在線交叉敘事,我們得以在全面多樣化的視角,體會這一事件中各個人物的感受。
妹妹杜思珩,是個不幸又幸運的女孩。出生在一個困難的時代,連飯都吃不飽,更不用提其他的需求了,這個小女孩能夠活下來,本身就是一種幸運。
在家里養不活女兒的時候,她又得到了國家和同胞的關懷,在體貼的照顧中,被一路送到大草原,送到另一個全新的、但同樣充滿愛的家庭。
剛到草原的小女孩,還無法忘記自己的母親,她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無法接受另一個女人成為自己的媽媽。養母薩仁娜體諒了孩子的不易,用善良和寬容,讓這個孩子徹底融入新家庭。
他們給小思珩無微不至的關懷,從前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在這里終于可以安心睡覺到天明。新家給她搭建了小小的衛生間,雖然簡陋,但滿滿的是家人對她的愛。
小思珩從此有了一個新世界,這個世界有草原,有牛馬,有食物,有愛。她可以在一望無垠的綠野中騎馬奔騰,也有了愿意用生命守護她的新家人。
把她送走的親生母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牽掛著小思珩。她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記得,卻始終沒忘記送走的女兒。
哥哥千里迢迢奔赴草原,尋找分別數十年的妹妹,看到老人圓夢的那一刻,我沒出息地哭了出來。
六十年前,沒有血緣關系的草原家庭,接納了一個初來乍到的小女孩,用無私的大愛照顧她;六十年后,半生未見的親生兄長,跨越半個中國尋找妹妹。時間與空間,本是最難跨越的距離,就這樣被愛打破。
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但我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種浪漫主義的溫暖的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艱難的盡頭是大愛。新中國最難挺過的歲月里,一群脆弱的孤兒,被我們的同胞無私接納,用一生去守護。在這部真實歷史故事改編成的電影里,我們感受到的,是困厄也無法打敗的人性之光和人情溫暖。
這份偉大的愛,不被血緣、地域、年齡、時間限制,即使跨越六十年的時空,隔著影院里的大銀幕,也足以感動觀影中的我們。
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已經足夠的發達,跨越山海不過一瞬,空間再也不是阻隔我們的理由。但愛卻沒能變得熱切,在一日日的奔忙中,在緊閉的大門內,我們把自己封閉,隔絕了愛的傳遞。
爾冬升導演的這部電影,把新中國初立時人與人之間的大愛,直觀地展示在我們面前。他希望用這部電影,喚醒我們被繁忙生活埋藏的熱情,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而他也確實做到了,看到這些曾確實發生在時空長河中的故事,沒有人能不被草原子女的愛動容,沒有人能夠再冷漠。最后,讓我們相約電影院,《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電影,值得你用心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