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知否》里的渣男排個榜,必有沈從興的名字,讀者和觀眾有多么喜歡英國公獨女張桂芬,就有多么討厭深深傷害了張桂芬的沈從興。
沈從興不愛張桂芬,張桂芬也不愛沈從興,他們的婚姻是那個時代造就的,是皇權下的產物。
如果有的選擇,張桂芬寧可一輩子不嫁,也不會愿意嫁給沈從興這樣已經有了嫡子嫡女、心里對前妻大鄒氏念念不忘還讓前妻的妹妹小鄒氏做貴妾的男人。誰都知道,這是一門很糟糕的親事,讓人家做填房不說,一進門就當繼母不說,還搞了一個沒有半點兒功勞、無兒無女卻有誥命加身的貴妾,這不是欺人太甚嗎?
可是,張桂芬沒得選,這是皇帝安排的,英國公府如果不答應,就難免會讓皇帝心生不滿,作為張家最尊貴的姑娘,享受到了最好的待遇,張桂芬必須為自己十幾年來享受的榮華富貴付出代價,必須用自己的終身幸福去為家族換取利益。
如果張桂芬結婚之后,沈從興對她好一點,興許她也不會看不到半點兒希望。可是,沈從興對前妻念念不忘,袒護小鄒氏和鄒家,小鄒氏和鄒家不把張桂芬放在眼里,沈從興的兒女親近小鄒氏和鄒家,不尊重繼母,沈從興是知道的,卻裝聾作啞,讓張桂芬受盡委屈,自然看不到半點兒過得幸福的希望。
因此,剛出場的張桂芬總是郁郁寡歡的,不怎么愿意出門,也不愿意管事,純粹是在熬日子。直到經歷了生產風波之后,張桂芬有了孩子,懂得為母則剛的道理,才慢慢走了出來。
張桂芬的結局很不錯,在原著里提及,張桂芬生了六個兒女,頗有子孫福。不僅如此,她還活得十分霸氣。
在第二次京城變亂的時候,鄒家引賊寇入府,面對被抓了還滿口污言穢語的賊寇,張桂芬的舉動震懾住了所有人。
當下,便以貼身軟弓親自射傷數名賊人,其中兩個勇悍的賊人被擒后見一屋子婦孺,猶自狂妄,滿嘴污言穢語的嚇唬。張氏怒極,二話不說,刷刷數劍削下那兩賊的耳朵,甩在地上喂了黑獒——當時滿場肅穆,沈府眾人敢出聲。
至此后,沈府上下見了張氏都繞著走;張氏其后數十年的日子也過得極有派頭,妾侍不敢頂嘴,繼子女不敢啰嗦,若說因禍得福也未可知,這且按下不提。
張桂芬去參加忠敬侯府的葬禮,那些曾經因為其嫁得不好嘲諷她的人要么恭恭敬敬的,要么不敢抬頭看她。
張桂芬之所以可以在無愛婚姻里過得霸氣,與其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有很大關系。
01.
張桂芬是英國公夫婦的老來女,也是唯一的女兒,因此,從小到大備受父母和兄長的寵愛,也是京城里數一數二的高門貴女。
英國公夫婦寵愛女兒,舍不得過早把女兒嫁人,雖然早已看好了同為將門之家、家風好、公婆和藹可親嫂子立身正的忠敬侯府鄭家,打算把女兒嫁給小鄭將軍,但一直沒辦婚事,想多留女兒幾年。
沒成想,皇帝駕崩了,經歷了奪嫡之爭后,誰都沒想到的八王爺上位了。
八王爺本來是一個不受寵的皇子,封地遠在蜀地,一朝當上了皇帝,自然需要盡快掌控大權,跟之前的朝廷重臣打好關系,而聯姻,在古代是最常用的手段了。
于是,沈皇后的妹妹小沈氏截胡了張桂芬要嫁的人,嫁入了忠敬侯府,過上了好日子,英國公府卻不得不跟當了鰥夫的沈從興聯姻。
張氏抬頭,看了她足有半響,淺淺抿了口酒,語氣苦澀地低低道:“當初皇后娘娘透出結親的意思,娘哭著只是不肯。張家人丁興旺,我光是嫡親的堂姊妹就有七八個,母親便想叫叔父們的女兒去,可爹說,從小到大,堂房姊妹中數我最尊貴,如今家族有急,我不去,誰去?!……我也怨過,可…可我曉得,爹爹做得沒錯,實則他比娘還心疼…”
作家茨威格說:命運的所有饋贈,都暗中標好了價格。你必須要以另一種方式來交換,或者償還。
英國公之所以狠心把親生女兒推了出去,而不是讓侄女代替,就是因為他懂得這個道理。
張桂芬是張家最尊貴的姑娘,享受到的家族待遇也是最好的,因此,她必須為這些年來的榮華富貴和張家給她的榮耀付出代價,承擔自己的責任。
如果她只想享受,不想付出,勢必會引起家族里其他人的不滿,與家族離心。到時候,英國公夫婦去世了,張桂芬背后就不一定有家族為其撐腰了。
張桂芬也明白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的道理,雖然心里不滿,但還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給了沈從興。
02.
張桂芬在沈家過得不好,受盡委屈,沈從興寵妾滅妻,小鄒氏和鄒家放肆無理,英國公府不可能不知道,也不可能不關心女兒。事實上,他們一直關注著女兒,在想辦法幫助女兒。
在原著里,張桂芬并未難產,這一切都是她的母親英國公夫人策劃的。當英國公夫人發現小鄒氏和鄒家想在女兒生產的時候動手腳,便決定將計就計,誘導鄒家放下連皇帝皇后都庇護不了的大罪,然后再一擊致命。
一個是圣旨賜婚的正房太太,一個只是妾室,卻能把持大半個國舅府,張夫人若有心替女兒出頭,有的是由頭,偏偏人家就是忍著。忍到京城內外連同宮里都知道鄒姨娘跋扈,沈國舅偏袒,才將事情鬧出來。這并非詭計,而是陽謀,張家就是要明白的告訴所有人,他們對皇帝是全身心的配合,沒有半分敷衍塞責的意思。
果不其然,小鄒氏和鄒家謀害嫡妻,惹了眾怒,加上英國公府的威望,張家拿到了輿論的主動權,讓皇帝皇后不得不給其一個交代。
最后妥協的結果是,鄒家大舅爺流徙西南三千里,二舅爺三十大板,另罰沒泰半家產以作賠償,沈國舅受圣旨申斥,罰俸一年,并閉門思過三個月。
除了收拾鄒家、讓他們再無翻身之地外,英國公夫人這么做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罵醒女兒,激發女兒的斗志,讓其為了自己為了兒子好好活下去。
“你放明白些!你到底是嫁出去了,娘家能幫你多少,再怎么使力氣,還得看你自己的。如今我和你爹尚在,倘將來我們去了,你哥哥嫂嫂當家,那又隔了一層。這孩兒的前程該如何?”
正如英國公夫人所說,張桂芬已經嫁出去了,不再是那個可以一直被父母庇護在身后的小姑娘了,她必須為自己的生活、為兒子撐起來。英國公府再厲害,也不可能護著張桂芬一輩子。
“女子雖弱,為母則強。你若只自己一個人,死了便死了,不過是我們兩個老不死的傷心一場。可如今你有了孩兒,你忍心看他窩窩囊囊地活著么,因不受父親待見,看他受兄姐欺負,被下人慢待么?”
要是張桂芬出事了,孩子就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沒了母親,不受父親寵愛,還有敵視他的哥哥姐姐,這個孩子在沈家的日子可以想象出有多難過。
英國公夫人還給張桂芬舉了一個反面例子,那就是盛墨蘭的婆婆永昌侯府梁夫人了。當初,梁夫人不喜歡永昌侯爺,卻不得不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給他,嫁給了不愛的人,她跟張桂芬一樣,也十分清高,不肯向命運屈服,不肯討好老公,任由有心機的通房搶在她前頭生下庶長子,也不管庶長子的存在。
結果,永昌侯爺寵妾滅妻,把庶長子培養得精明能干,隱忍記恨,威脅到了梁夫人兒子的世子之位,此時,梁夫人才著急起來,可是,已經晚了。
要不是梁夫人兒女的姻親關系給力,嫡庶身份差距明顯難以逾越,搞不好,這爵位就真的跟梁夫人的兒子沒關系。也就是說,梁夫人不好好經營婚姻,不僅坑了自己,還坑了兒子。
“芬兒呀,世上哪有事事如意的。好日子要過,壞日子也得過下去,還得過好了。”
正如英國公夫人的忠告,你過日子,不可能一帆風順到底,好日子得過,壞日子得過。你開開心心是過,愁眉苦臉是過,既然如此,那就別委屈了自己。
正如楊絳先生說過:“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失意,愛的惶惶不可終日,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
嫁給不愛你的人,要么選擇離開他,重新尋覓屬于自己的幸福,要么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別為了不值得的人苦了自己,親者痛仇者快,那也太對不起自己和關心自己的人了。
END.
風云請你討論:你對張桂芬這個角色有什么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