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來了,暑期檔也落下帷幕。
幾部大熱國產劇,相繼收官。
絕命毒師宇宙,正式完結。
備受期待的《龍之家族》《力量之戒》,則是從選角到劇情都被吐槽。
這是要劇荒的節奏?!
好在,韓劇不負眾望,殺出一部王炸。
剛播兩集,豆瓣直沖9分。
在韓國本土也穩坐同期收視冠軍。
演員陣容極其豪華。
金高銀,秋瓷炫,宋仲基……
要顏值有顏值,要劇情有劇情。
追定了——
《小小姐們》?? ???
這是一部披露韓國財閥的復仇爽劇。
聽起來毫無新意。
類似題材在韓國早已被拍爛了,連國內觀眾都看膩了。
但,這部劇不僅口碑、熱度不俗。
還引發了很多國內觀眾的共鳴。
這是為什么?
因為,這部劇在對題材的處理上獨辟蹊徑。
角度新穎,情節反套路,還兼顧了內容的真實性。
一開場就以年輕人的金錢焦慮切入。
主角是清貧家庭中長大的三姐妹。
父親酗酒,不務正業,早年誤入傳銷組織,后又炒股、投資失敗。
造成的累累負債,大姐、二姐一起還了4年才還完。
姐妹們從小就飽嘗貧窮的滋味。
一度用鹽巴代替牙膏刷牙。
邀請朋友來家中慶生,翻遍冰箱找不到合適的食物。
只能在五顆雞蛋上點蠟燭,代替生日蛋糕。
不同于很多劇將貧窮美化成「有情飲水飽」的溫情戲碼。
三姐妹從小是既缺錢又缺愛。
父親不在身邊,母親也忙著自己的事缺席了孩子的成長。
對女兒的口味、喜好、煩惱一概不知。
小女兒憑借出色的才能獲得獎學金,考進一流藝術學校。
母親居然一直誤以為女兒拿了特困生補貼。
被母親寒了心的兩個姐姐不希望妹妹重蹈自己的覆轍。
她們辛苦攢下一筆錢,送給妹妹作留學資金。
沒想到,母親看到后眼紅了,竟半夜偷偷拿著這筆錢離家出走。
自私無情的母親形象,暴露出底層女性不堪但真實的一面。
此外,也不同于復仇劇中底層小人物逆襲的套路。
本劇中,三姐妹都認清了一個事實,「窮人再怎么努力也沒用」。
小妹有繪畫才能,被特招進名校。
進了學校才發現,她完全無法融入。
學校的修學旅行都是去歐洲,費用對普通家庭來說完全難以想象。
身邊的富二代同學可以為了一張畢業照去整容。
沒才學也可以靠父母的關系,假借別人的作品拿大獎。
而她只能通過陪富二代同學畫畫,得到一些施舍。
為了搞清楚為什么會有窮人和富人,二姐曾經想學經濟學。
但學習成本太大,只好盡快工作賺錢。
干著吃力不討好的記者工作,在職場也是沒話語權,天天被PUA。
因為太能隱忍,還被同事一句話戳穿:
「你家境很貧窮嗎?因為你太會忍了。」
大姐更是公司里的邊緣人。
同事幾乎都是富二代+名校生+海外留學生。
只有她是國內專科畢業,出身貧寒 。
每月工資要還債、付房租、供小妹讀書,日子過得緊巴巴。
因此穿著落伍,沒錢聚餐,同事也都不和她來往。
她一直覺得自己被職場霸凌了。
但同事的一句話讓她看清了現實。
「我們從沒有孤立你,只是身處不同世界罷了。」
大姐嘗試過用更簡單粗暴的方式脫貧。
找一個有錢的男人嫁了。
但沒成想遇上了騙子,很快又離婚了。
不僅沒擺脫窮人身份,還多了一個離異女的標簽。
三姐妹的生活困境,可謂精準投射了當下普通人難以實現階層跨越這一殘酷現實。
這部劇在階級話題中,還加入了鮮明的女性視角。
女導演、女編劇,以及由三名女主演,攜帶著自身經驗,提供了細膩、真切的女性視角。
隨時都能被「girls help girls」打動。
故事套了《小婦人》的殼子,三姐妹各自獨立,在情感上互相支撐。
為了小妹的生日禮物,大姐明知會被恥笑,還是低聲下氣求組長預支工資。
二姐也忍氣吞聲,去了自己并不喜歡的姑婆家借錢。
受寵的小妹,拿到錢后反而「不領情」。
主動放棄了修學機會,表示不愿意背負心理負擔。
也是出于對姐姐的體諒。
底層女性是比底層人更邊緣的群體。
想像有錢人一樣過上輕松、自由的生活,幾乎是天方夜譚。
這部劇正是拿捏了觀眾的痛點。
前面的鋪墊越慘,后面的反轉就越爽——
一天,大姐的好友離奇自殺。
竟留下700億巨款,贈予大姐。
光是現金就有20億
這是什么情況?
背后的原因,就是本劇最大的懸念。
好友名叫華英(秋瓷炫 飾),和大姐在同一家公司任職會計師。
死后被發現,曾轉移巨額公款。
華英之死自然被外界認為是畏罪自殺。
可是大姐卻有不同的想法。
因為,她查到,華英曾寫信舉報高管的貪腐問題。
而上一個舉報者,同樣被指控挪用公款,死法也一模一樣:
身著昂貴華服,腳穿紅色高跟鞋,在公寓內「自殺」。
她們很可能是被陷害了。
然而,正當大姐將嫌疑人鎖定在高管身上時。
高管居然又開車墜樓身亡……
大姐想要查出真兇,替華英報仇。
殊不知,她所對抗的是只手遮天的韓國財閥家族。
劇中它被隱喻為一束神秘的蘭花。
它同時出現三姐妹的三條故事線上。
大姐親歷的兩次死亡現場,有它。
二姐的采訪對象。
曾曝出過銀行洗錢丑聞,如今是首爾市長候選人,身上也有它。
朱丹泰,怎么又是你?
而這個人的女兒是小妹的同學,假借小妹的畫作拿了大獎。
這也意味著,三姐妹的故事線即將匯合。
她們將聯手對抗權勢滔天的財閥家族。
起底這個在政治、經濟、商業、教育領域都暢通無阻的財閥家族黑幕。
短短兩集,氣氛到位,節奏緊湊,質感非常。
最突出的優勢在于兼顧了社會痛點和故事爽感。
首先,看似浮夸的設定,都有其用意。
比如,華英對大姐「扶貧」,并不是硬蹭女性互助話題。
一方面,這700億本身就是非法資金。
與其說是天降巨款幫大姐逆天改命。
不如說是一個信號,暗示大姐華英之死并不簡單。
由此開啟對真相的追查,還華英和其他舉報者一個清白。
另一方面,她們同是公司的邊緣人。
華英高中畢業,也沒有家庭資源,同樣在公司格格不入。
她的母親去世后,公司同事中,只有大姐一個人來幫忙。
同樣的底層身份,讓他們能互相理解,抱團取暖。
其次,沒有一味追求爽感,讓劇情失真。
大姐獲得一大筆錢后,并沒有突然逆襲成千金模樣。
反而因為對有錢人的世界缺乏想象,一時不知道怎么花。
只買了一堆平時不敢買的高價冰激凌,還有各種色號的口紅。
即使穿了全國限量三雙的高跟鞋,還是像以前穿地攤貨時那樣哆哆嗦嗦。
宋仲基飾演高跟鞋店員
最為重要的是,雖是一部娛樂向的復仇爽劇,卻也竭力挖掘了主題的深度。
在金錢焦慮的話題上,不是一味消費情緒,還犀利地剖開背后原因。
有錢人家從上學開始就隨意行使特權。
普通人的上升渠道被堵住,獎項、考試、求職處處受阻,在銀行存的錢都能不翼而飛……
累積成異常尖銳的社會情緒。
這也是「易烊千璽考編事件」「賈淺淺事件」能引發如此大爭議的原因。
劇中的追問,則指向韓國財閥家族橫行的社會黑暗面。
三姐妹的處處碰壁,都與財閥家族的幕后操縱相關。
個體的困境自然地過渡到了社會頑癥。
現實主義題材也就能與類型化元素更好融合。
這其實也是近年很多韓劇的成功法則。
之前大爆的《魷魚游戲》,作為一部大逃殺爽劇,情節刺激,懸念迭起 。
將類型化做到了極致。
但背后同樣也較好地融合了社會階級等現實問題,留下了反思的余地。
上半年高分劇《我的解放日志》,開場就竭力渲染了主人公在漫長通勤后的疲憊感,直戳社畜的痛點。
同樣,又有愛情、黑幫這些類型化元素的雜糅。
這無疑也給國產劇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市場先行的影視環境中。
為了滿足不同觀眾的口味,越來越多作品選擇雜糅各種不同元素。
各方面平衡得較好的,比如《開端》。
時空循環的類型模式經典受用,推理過程也給予觀眾參與感。
更難得的是,由一輛公交車內的乘客展開寫實的平民群像。
但仍有不少劇在敘事上簡單拼貼,內在卻割裂嚴重。
如何平衡好類型和內涵,依然是創作者需要深耕的難題。
畢竟,爽劇常有,而好劇不常有。
俘獲觀眾,靠的不只是一時的快感。
更是與當下相呼應的回味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