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0歲的祝新運,曾在采訪中談及自己人生中的兩大幸事。
一是出演了《閃閃的紅星》,中的潘冬子,這為他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感受到了何謂“年少成名”;
二是娶到了像張亞玲這樣的賢妻,這為他后半生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感受到了何謂“鏡圓壁合”。
可祝新運的人生,真如他口中所說的那般風順嗎?
其實不然。
祝新運如今這份坦然自若,是在他經歷過高峰和低谷后,對百味人生的和解與釋然。
1.“潘冬子”,可不好找
1962年的北京,祝新運出生了。
相對其他小孩來說,祝新運所經歷的,簡直就是童話。
從事教育工作的父母,思想觀念十分開放,別人家都在強調規矩和體統時,祝家卻是一片祥和——祝父祝母在教育祝新運方面持放養心態,平日也只有鼓勵和引導。
因此,祝新運從小便比同齡小孩更加活潑,思維也更加活躍。
小學三年級時的祝新運,就十分敢于表現自己,每當班級里有什么文藝匯演活動,祝新運總是搶著報名。
而在所有拿手好戲中,祝新運最擅長的就是表演小品,光是往講臺上那么一站,他就能逗得眾人笑逐言開。
導演李俊在初見祝新運時,他就正站在講臺上表演著,一張胖呼呼的小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
自信,大方,又充滿朝氣,僅僅一眼,李俊就拍板了主角“潘冬子”的人選。
那時的李俊正籌備著《閃閃的紅星》的拍攝工作,作為一部兒童主演的主旋律電影,小主角的人選那是首要任務。
可這“潘冬子”,并不好找。
為了貼近角色,劇組工作人員跟著李俊,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學校。
大海撈針般的搜尋有多痛苦,李俊在見到祝新運時就有多激動。
于是祝新運的表演還沒結束,李俊就火急火燎地聯系上了祝新運的父母,開始商談合作的事宜。
祝父祝母沒有忙著表態,而是告訴李俊,他們的意見并不重要,這事得去問祝新運本人。
李俊只好又找上了祝新運,似哄似鼓勵地問道:“小朋友,你有沒有興趣拍電影呀?去演一個小英雄。”
“小英雄”,光是聽到這三個字,祝新運就眼前一亮,畢竟誰的童年還沒有一個英雄夢呢?
祝新運也不例外,于是他高興地應下了邀約,激動得大叫起來,“我要去當英雄咯!”
就這樣,《閃閃的紅星》開拍了。
2.用努力來回應質疑
有觀眾說,《閃閃的紅星》是一部講述信仰和期待的故事,今天再回看,都還是能夠從中得到新的感悟。
“潘冬子”的人選雖說是定下了,但李俊面對的難題還遠遠沒有結束。
有人批判《閃閃的紅星》不符合當時人們對于戰爭“殘酷”的認定,有的更是直接將劇本和演員全數推翻,甚至以“演員不夠樸素”為由,要求更換主演。
李俊在聽到“更換主角”后,他積壓已久的情緒終于爆發:誰跟你說英雄的后代就必須樸素的?
電影圈選人的標準向來是刻板又固定的,比如正派人物必須自帶“端正感”,濃眉大眼,臉型端方,反派人物則反之。
又比如無產階級必須質樸,倘若長相中帶了幾分機靈,那演員就會被歸為資產階級行列。
這種風氣哪能慣著——若是連八一廠都在宣揚人要貌相,那將會給觀眾們帶來多大的影響?
于是《閃閃的紅星》劇組上下沆瀣一氣,堅持初心,勢要讓祝新運來出演潘冬子。
選角風波終于過去了,但屬于祝新運的難題,才剛剛開始。
潘冬子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因此飾演他的演員形象也應該貼合,比如農村孩子特有的黝黑臉龐,粗糙皮膚。
與角色人選不同的是,農村孩子的形象是大眾公認的,不說還原成一模一樣,但至少不能出戲。
為了更貼合角色,祝新運主動請纓,平時沒事就往太陽底下跑,直到黑了幾個度,他才停止了這樣如同自虐的行為。
除了形象外,祝新運還認真學習起了農村孩子的硬件能力:砍柴,劈柴,扛柴。
在那段時間里,祝新運過上了農村孩子才會過的日子,但即便辛苦,他也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
甚至在父母來探班時,祝新運還學會了報喜不報憂:只說自己遇到的開心事,難題閉口不談。
3.榮耀與枷鎖
《閃閃的紅星》講述了潘東子由一個普通的少年,成長為一名英勇的戰士,并從中找尋找到自己人生價值的故事。
潘冬子身上有很多特質,但其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能吃苦和靈敏,于是影片中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描繪潘冬子的吃苦耐勞,以及與敵人斗智斗勇的場景。
慢工出細活,關于潘冬子的成長,李俊刻畫得十分細膩。
為掩護鄉親們撤退,潘冬子的母親壯烈犧牲,此時插曲《映山紅》響起,悲壯、英勇、生機撲面而來。
這是潘冬子從母親身上學到的最后一課,也是他人生前進路上的第一堂課。
《閃閃的紅星》一上映,就引起了廣大觀眾的熱烈關注,那場面,說是萬人空巷也絲毫不過。
毋庸置疑,《閃閃的紅星》紅了,而飾演潘冬子的祝新運也跟著一夜爆紅,成了全國人民擁簇的小英雄。
潘冬子的英雄形象有多深入人心?
有一次祝新運外出演出被人認了出來,于是一句“潘冬子”,就導致當天的火車直接延遲了四個小時。
不過爆紅的祝新運,并沒有特別開心,因為他不明白自己明明叫祝新運,可為什么所有人都在喊他潘冬子。
在得知祝新運的這個困擾后,父母耐心安撫:“那是因為你演得好呀,想要讓別人記住你叫祝新運,還需要多多努力。”
父母的這番話,牢牢印刻在了祝新運的心頭,于是在繼當英雄的夢想后,祝新運又有了新的目標:讓觀眾們記住“祝新運”。
3.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告別《閃閃的紅星》之后,祝新運成功進入了八一廠,成為了團里年紀最小的演員。
隨后,他又陸續出演了《薩里瑪珂》、《贛水茫茫》等多部電影,躋身當下最火熱的演員行列之中。
但觀眾們仍然沒能將潘冬子的光環,從祝新運頭上摘下——大多數人都還是在為“潘冬子”沖票房,而不是為祝新運本人。
祝新運有些氣餒,但他并沒有因此停下腳步。
18歲那年,祝新運憑借優異的成績考上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的表演系,在讀書期間,祝新運不是在鉆研課本,就是在苦練演技。
上天自然也沒有虧待這份勤懇,很快,它就將出演《顫動的金翅膀》的機會,推到了祝新運的跟前。
這是祝新運成年后,拿到的第一個角色。
盡管此時的他早已成年,盡管他的演技也大有提升,但在觀眾們的眼中,祝新運還是那個小英雄潘冬子。
除了形象塑造得太成功,祝新運的長相也大大限制了他的戲路。
同齡人早就抽條成熟了,祝新運卻還是頂著他那張極具標志性的娃娃臉,就像幼時等比例放大的他。
所以每當祝新運出現時,人們總大喊著“潘冬子”,似乎全然忘記了,潘冬子,只是電影中的一個角色。
為了調整自己的心態、緩解壓力,祝新運選擇放下演員的工作,逐漸將重心轉移到幕后的工作上。
在幕后工作的那幾年里,祝新運彷徨過,迷茫過,可就在那段時間里,祝新運遇到了他的此生摯愛。
這個女人的出現,不僅治愈了祝新運的這份傷痛,還陪伴著他走向了釋然。
4.遇見愛的小改變
1989年,祝新運在劇組認識了一個名叫張亞玲的女孩。
幾乎在第一眼,祝新運就將真心托付了。
張亞玲同樣也是北京人,從小在軍人家庭長大的她,性格開朗,做事風格也是風風火火,干脆利落,在劇組擁有很多朋友。
而張亞玲對祝新運的第一印象也十分良好,原因無他:潘冬子。
在見到祝新運的第一面時,張亞玲就傾訴了自己對“潘冬子”的喜愛,還大剌剌地表示,自己是他的粉絲,全然沒有注意到祝新運僵住的表情。
但好在兩人并沒有因此留下芥蒂——反正張亞玲是沒有。
在相處的過程中,祝新運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性格開朗的北京大妞,而張亞玲也同樣心動了,不過在面對祝新運的示好與追求時,她卻遲遲沒有給出回應。
原來,張亞玲不僅比祝新運大了三歲,還離過婚。
姐弟戀,二婚,光是這兩個標簽,就足以讓雙方的父母擔心不已了。
就連一向支持兒子的祝父祝母,在面對此事的態度上都忍不住嚴肅了起來,甚至還多次勸阻祝新運,讓他三思而后行。
祝新運哪里是三思才后行,在他的腦海中,祝新運早就是百思、千思過了。
“這些我都不在乎,我只想娶你,非你不可。”
聽完這番深情告白,張亞玲也終于放下了顧慮,答應了祝新運的追求。
這段感情就像上天專門為兩人量身打造的一樣。
張亞玲干脆利落,祝新運穩穩妥妥,兩人互補又共進,不過一年,就決定攜手踏入婚姻的殿堂,次年,兩人便擁有了第一個孩子。
都說成家立業,有了愛人的支持和陪伴,祝新運的狀態明顯好了不少。
但張亞玲不僅是祝新運的解藥,更是祝新運人生道路上的導師。
在得知丈夫多年的困擾后,張亞玲并沒有評價,也沒有安撫,而是向祝新運指明了另一條路:既然做不了演員,為什么不嘗試去做導演呢?
祝新運茅塞頓開,但畢竟是第一次接觸,祝新運還是有幾分猶豫。
誰知張亞玲又大剌剌地表示:“做就成了,反正結果也是我們自己擔。”
于是,《彈道無痕》誕生了。
外人只看到了祝新運的成功,卻不知道這份成功背后的不易。
在拍攝《彈道無痕》時,祝母生病住院了,在得知該消息后,祝新運急得滿頭大汗,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母親與工作的關系。
此時的張亞玲又站出來了,她小手一拍,安撫祝新運道:“安心忙工作,家里就交給我!”
祝新運這才安下心,將精力全數放在了工作上面。
祝新運深知,沒有張亞玲,就不會有現在的自己,更不會有這份來之不易的機會,于是他鉚足了勁,勢要闖出一番天地來。
而事實也正如祝新運所愿,《彈道無痕》一經上映,就引起了無數觀眾的熱烈追捧。
此時的他雖然沒有出現在大熒幕上,但卻是第一次,真真正正地讓觀眾記住了他的名字:不是潘冬子,而是祝新運。
五、結語
如今的祝新運已經60歲了,可他那張標志性的圓臉,依然沒有任何改變。
在大眾記憶深處,他還是那個濃眉大眼的潘冬子。
后來有人問他,還會介意被叫“潘冬子”嗎?祝新運搖了搖頭。
于理,如今祝新運不僅是演員、導演,他還是八一廠的團長;
于情,人生海海,山山而川,標志性也是經典款,能成就經典,有愛人相伴,哪還有什么遺憾可言。
潘冬子也好,祝新運也罷,都是歷經風雨,最終主宰自己人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