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的開頭,馬老三罵那頭驢的那段話,“”這頭遭瘟的驢,這個不值錢的,一天給你多少,你才能吃夠,打死這個不值錢的遭瘟貨。馬有鐵在老三眼里,他是一頭驢,一頭只會干活的驢,一頭沒有脾氣的驢,一時扔不掉。這何嘗又不是說馬有鐵,是個累贅。
在馬老三為了省錢叫馬有鐵用驢去進城拉家具搬家,到了半夜才送到,馬老三卻還要數落一頓馬有鐵,這也就是一頭“驢”的真實寫照,沒脾氣的驢,任人剝削的驢。貴英在等待馬有鐵回家的路口有一個再次撫摸驢的鏡頭,也只有同為苦難的人才會相互依偎吧!
貴英編了一個草驢給有鐵,馬有鐵感慨道:還是草驢好,它不吃草也就不被人使喚。在最后馬有鐵隨貴英去的時候,這草驢也被馬有鐵顫顫巍巍地緊握握在手里,這也吐露出馬有鐵知道自己的不公,卻因為善良老實而無可奈何,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在貴英死后,馬有鐵卸掉了驢身上所有的枷鎖,放生了那頭驢,訓斥道:放你走都不會走,讓人使喚大半輩子了,還嫌沒被使夠,真是個賤骨頭!這像是在說驢,但又何嘗不是在說自己呢?也是在放生自己吧!
那看似是頭驢,但是那又何嘗不是描繪苦難的人呢?驢被奴役,人被吸血。一方面是農村人口中的鄉里鄉親和人情社會,一方面又是極容易被利益擊穿的人性丑陋。馬有鐵是被親人視為累贅,貴英是被鄉親視為臟東西,他們生命中最終和那頭驢一般,最終會因為善良而被剝削,構成悲劇,導演的這部電影,真的是可謂入神了。全劇也是圍繞“驢”去將電影塑造得更生動形象!
句句不提愛卻愛,卻愛之入骨,一生最重,不過于飽餐與被愛,一生所求不過于溫暖與良人,一生所愛不過于守護和陪伴。句句不提苦,卻苦出了天際,他們都在砥礪前行,在慢慢變好,啟示我們都得努力地向前,哪怕我們一無所有,但我們可以用我們的雙手創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