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電影瘋狂刷屏。
看過的觀眾幾乎都出現了相似的癥狀:
雙腿發軟、手腳冰涼、脊背一麻……
但,依然有越來越多的人,跪求此片,只圖一爽。
究竟是怎樣一部神片?
別急,魚叔今天就來說說它——
《墜落》
Fall
這是一部成本只有300萬美元的小制作電影。
故事簡單的出奇。
一,爬塔。
二,困塔。
三,求生。
主要人物,只有兩個。
主要場景,一個小平臺。
但,就是在這么簡單的設定下,創作了一部新意十足的作品。
而它最大的創意,就在于將一個恐懼點放大到極致——
高空。
在此之前,鮮少有拿高空恐懼做核心看點的驚悚片。
比較相近的,可能是《地心引力》。
但《地心引力》的高度又太高了。
它與《墜落》所關注的恐懼感并不一樣。
前者讓人感到恐懼的是,無重力。
后者卻是,重力本身。
太空的無重力離我們太遠,難以感同身受。
而《墜落》的重力感,卻離我們很近。
地面上,重力代表了安全感。
到了高空,重力變成了「殺人利器」。
本片所制造的驚悚點,幾乎都來自于此。
主角試圖攀爬的電視塔,全高將近600米。
單看幾個畫面,就能讓人隔著屏幕腿腳發軟。
一個仰拍,塔尖高聳不見頂。
一個遠景,塔身四周無支撐。
一個俯拍,塔底遙望如深淵。
而這些鏡頭,在全片只能算是邊角料。
在展現「高空恐懼」上,電影可謂做到了極致。
任你再困,瞟個一兩眼,瞬間精神。
還有比高度更讓心顫的東西。
這座電視塔并不結實,是個危險建筑。
年久失修,銹跡斑斑。
整個塔身全靠三根巨型拉索固定,看著就讓人很難放心。
唯一的樓梯輕輕一晃,就發出鐵銹摩擦的聲音。
在高空大風的搖動下,像個遲暮的老人,艱難地喘氣。
還有無數松動的樓梯、銹壞的鐵架。
稍不注意,就會抓空一根階梯。
屏幕內外,皆嚇出一身冷汗
這樣一座高聳危塔,自然成了絕佳的「高空恐懼」載體。
盡管有所預期,但當最擔心的一幕發生時,還是禁不住脊背一涼。
螺絲松了,樓梯落了。
連主角都差點小命不保。
一瞬間,電視塔變成了一個光禿禿的滑竿。
毫無立腳之處。
該怎么下去?!?
?困在高空,想求救也是困難重重。
打電話?
高度太高,沒信號。
無人機?
背包落在了下面。
求路人?
電視塔遠離城鎮,荒郊野嶺,人煙絕少。
偶爾碰上一個。
結果距離太遠,聽不見。
除了這種高空中孤立無援的境地,電影里還「貼心地」將許多大家害怕的高空場景一一呈現。
比如高空睡覺。
夜里一個翻身,很可能就掉下去了。
再比如天氣突變。
狂風暴雨接連襲來,塔身搖晃,仿佛下一秒就要倒塌。
甚至還有空中猛禽。
受傷的主人公身上散發著腐臭的氣息,引得禿鷹尋味而來。
看著那禽獸的眼睛,就像看到了自己生命無望的終點。
從第20分鐘開始爬塔起,魚叔的心就一直緊繃。
之后的一個多小時里,連大氣都不敢出。
有人說自己嚇得扣出指甲印。
還有人說吹著空調還看得冒冷汗。
就沖讓大家恐高這點看,《墜落》真的是做到了。
對于喜歡刺激的觀眾而言,《墜落》很對胃口。
但不喜歡這部影片的,打一星差評的,也很多。
這也說明了,本片的長短板都很明顯。
一方面,它將「高空恐懼」的氛圍感做到了極致。
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劇情上留下一些爭議之處,引起觀眾議論紛紛。
最大的質疑在于,兩人求救方式上。
兩人困在塔頂時,突然想起來,塔底是有信號的。
便試圖將手機在發送信息的過程中,扔到地面上。
她們將手機塞到一支鞋子里,并墊上魔術胸罩等東西用來防震。
無效后,女二親身下到下面一層鍋蓋處,取得背包。
想用無人機飛到附近的餐廳求救。
結果電量不足,飛不遠。
有不少網友,都對此舉提出質疑。
認為這簡直降智。
「為什么不用無人機把手機松下塔去發信息?」
有人解釋,是手機太重,而且不好固定。
也有人解釋,是因為手機要用來操控無人機。
兩女在一開始,確實沒有想到這一點。
畢竟,要下到鍋蓋那里拿背包取無人機,具有很大風險。
所以,就先嘗試了扔手機的辦法。
而第二次,也確實沒辦法了。
因為只剩一部手機,需要操控無人機。
除此之外,還存在其他各種各樣的情節爭議。
如,手機電量能支撐這么久?
塔頂真的可以用來充電?充電時間有那么快?
無人機飛去餐廳,為什么要飛這么低,找撞?
扔鞋子,為什么不綁好鞋帶?
等等……
當然,這些質疑,有的可以解釋。
有的也屬于電影中難免的穿幫。
就拿鞋帶這個事。
其實她們扔的時候,可以看到是綁好的。
結果鏡頭一切,鞋帶突然松開了。
類似這種鏡頭穿幫,還有一些。
比如女主摔下去的時候,包掉落的方向要朝外一點。
根本不可能落在鍋蓋上。
換個角度一看,背包居然穩穩落在上面了。
這是一個鏡頭哦。
讓我們連起來看一遍。
當然,除了這些穿幫疏漏。
劇情上的bug,魚叔倒覺得不是很重要。
在看這類電影時,作為觀眾的我們往往都處在上帝視角,所以能很快給出最冷靜、合理的判斷。
但主角不是。
在危機時刻,容易犯錯十分正常。
只是觀眾都下意識希望主角都能特別理智、聰明,是個完美主角。
就像有人直接評價,兩位主角就是「作死」一樣。
如果不去爬塔,就什么事都沒有。
這樣的觀點,無疑直接否定了她們所有的行動,也否定了這部電影。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會片面地斷言:
「極限運動等于作死」
之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徒手攀巖》上映時,也曾引起一些爭議。
亞歷克斯只是無數熱衷極限運動的人中的一員。
十多年他來熱衷于徒手攀巖,并將攀登酋長巖定為自己的「終身目標」。
「每個人都會在某一天死去,徒手攀巖只不過是讓那一天來得更快而已?!?/p>
有人不解,認為他這是玩命。
不僅是對自己生命不負責,更是對身邊人的不負責。
豆瓣上《徒手攀巖》底下的評論
但是,在亞歷克斯眼里,徒手攀巖不過是自己生命的重要一部分。
他由衷地熱愛這項運動,篤定這番熱愛能讓自己更幸福。
所以在面對質疑時,他總能坦然地面對。
因為只有在徒手攀巖中,他才能體會到那份獨一無二的快樂。
放在本片中,原本就設定為攀巖愛好者的兩位主角自然也是相似的觀念。
只不過,驚悚片不同于紀錄片。
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不可能完全還原現實中的專業攀巖者。
因此,除了劇情上的bug。
本片的專業性,也遭到不少詬病。
有不少專業攀巖人士批評,兩人完全不是攀巖愛好者的身型。
隨便找出真正攀巖愛好者的照片,對比一目了然。
Laura Rogora
再比如,前期勘查十分不到位。
直到爬塔前一天,居然連塔在哪里都不知道。
這么點時間,更別說對塔體狀況做安全評估了。
另外,也有人對塔本身是否合理提出質疑。
這種細長高的塔是否真的存在?只靠幾根鋼索能支撐的???
其實在現實中就有原型。
在美國北科達塔州特雷爾縣,就有一座KVLY電視塔。
高628.8米,塔中有升降機,至今仍在運作。
而且,現實中也真的有人像電影中兩位女主一樣去爬這種電視塔。
油管上就有一段攀爬高475米電視塔的視頻,近200萬人看過。
攀爬者不帶任何安全設備,身著常服。
看到他們這段視頻,只讓人感到雙腿發抖,腳底發麻。
看過后就會發現,現實中的塔比電影中更夸張。
他們最終到達的平臺,比電影里的還要小。
極其窄小的三角形區域,只能勉強站起坐下。
值得一提的是,該作者也提到,自己在攀爬前,需要做許多準備。
他們前后花了3個月的時間來進行穩定研究和訓練。
并且通過勘驗,確定塔可以安全攀爬,自己能夠攀爬。
這么一對比,電影里的諸多行為自然顯得過于兒戲。
大意:三個月的訓練和考察,最終上去花了2.5小時,下來1.5小時
總而言之,你不必對《墜落》這部小成本電影,太過較真。
它能夠在如此簡單的框架和制作下,營造出極致的「高空恐懼」。
僅這一點,就已經十分出色了。
當然,生存驚悚類電影,并非只有這一部。
過去曾有不少電影,在小成本下,完成了驚人的創意。
比如《鯊灘》。
大部分時間,幾乎就是主角獨角戲。
鯊魚露面不多,但它帶來的恐懼感卻貫穿全片。
短小精悍的篇幅,讓海洋成為大家的恐懼。
再比如《127小時》。
獨行野外,右臂被巨石壓住五天五夜,最終不得不斷臂求生。
主要聚焦的是,困于荒野的孤獨,和求助無門的恐懼。
還有《活埋》。
主角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被埋了,求救無門。
密閉的棺材,微弱的火光,沒電的手機。
堪稱密室恐懼癥人群的噩夢。
這類題材的電影,大多都不夠完美。
但,作為一部簡單且低成本的驚悚片。
它們無疑都是成功的。
單一的空間、簡單的故事、純粹的刺激……
為的就是給觀眾帶來最原始的恐懼。
而對于所有低成本電影的創作者來說,這也是個很好的典范。
因為《墜落》這類片子的成功,可以很好地拓寬思路。
或許,在投資有限的情況下,電影不用太多太大的野心。
只需專注一點,做到極致。
這,便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