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的盲選階段雖然還未結束,但出鏡率最高的學員已經出爐了,他就是范本桐。正常情況下,一個學員在這個階段唱一首歌也就完成任務了,但范本桐居然唱了5首。如果前五期節目評選一個最佳男主角的話,毫無疑問就是他了。雖然他不是唱得最好的,但絕對是戲份最多的。
廖昌永開玩笑地對他說,你唱了5首歌,這個節目你賺夠了。的確,好聲音本就是懷揣音樂夢想的年輕人實現夢想的舞臺,在這個節目里,誰不想多露幾次面???從這個角度來說,范本桐就算現在被淘汰,他也不枉這次好聲音之旅了。
不過,看著范本桐一次又一次地出場表演,我突然感覺到好聲音這個節目的一個尷尬之處。其實范本桐并非個例,節目里還有其他的幾個學員,不止一次登場,比如劉珈彤,不也唱了3首歌嗎?范本桐只不過是其中最突出的一個例子罷了。那么問題來了,一個學員能擁有那么多出場機會,占據那么多節目時長,是不是表明,好聲音來參賽的學員,越來越少了呢?
這就要從隊內PK的環節說起了。其實好聲音早期是沒有這個環節的,甚至每個隊伍的名額也是不受限的。而后來,每個導師的隊伍被限定在6人,這也就意味著,一旦出現超員的情況,就要進行殘酷的1V1淘汰。而關鍵是,這個環節很有可能出現同一個學員長時間占據舞臺的情況——他在PK環節失敗,然后被其他導師復活,再進行PK,然后再失敗……理論上,他能一次性唱四首歌。
如果一個學員一直站在臺上表演,那么好聲音的一期節目,豈不成了他的個人秀了?
事實上,自從各個隊伍滿員后,隊內PK的環節,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大家發現一個問題了嗎?最近幾期,其實新的學員并不多,節目大部分的時長,都被新老學員的PK占據了,甚至有些環節是老學員和老學員之間的PK。這種拉鋸戰一開始,很可能就把整期節目的時長消耗完了。
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好聲音招募的學員,越來越少了。
今年好聲音已經是第十一季了,一個節目辦了十幾年,怎么可能不遇到瓶頸。節目的形式,特質,已經成為定式,觀眾難免會有審美疲勞的情緒。另外,每一季好聲音,節目組都要從全國各地尋找學員,但問題是,哪有那么多特點鮮明,辨識度高的音樂苗子啊?即使全國各大音樂院校會源源不斷地提供新鮮血液,但或多或少會出現風格重合的現象。單依純奪冠了,你看后面有多少人開始模仿她啊?
所以,追求數量不難,難的是追求質量。一季節目,想開發出幾個辨識度極高的學員,實在太難了。
因此,好聲音的學員規模,越來越小了。所以,只能通過隊內PK這種內耗方式,讓老學員頻繁登場,從而占滿節目時長。
說實話,范本桐頻繁登場,已經讓大家有點審美疲勞的感覺了。如果把這些時間給新學員,那么我們起碼能看到一些不一樣的元素。只可惜,沒有那么多實力過硬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