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中國演藝圈,“二八定律”現象,變得越來越明顯。
一方面,一大群“腰部演員”無戲可拍,為了一個演出機會,擠得“頭破血流”;
一方面幾個“頭部演員”壟斷了主角資源,影視劇里來來回回,就那幾個人。
就拿雷佳音來說。
他是大家公認的好演員,剛出道就當上了主角,出演了寧浩的《黃金大劫案》。
可惜時運不濟,一直沒有大火起來,空有演技沒有代表作。
直到今年年初,隨著《人世間》的熱播。
雷佳音飾演的周秉昆,受到了大家的肯定,他總算有了一部“家喻戶曉”的代表作。
《人世間》火了之后,雷佳音接受采訪,表示自己想休息個半年,好好調整狀態。
可沒想到,今年反而成了他最忙碌的一年。
除了《人世間》,他主演的《相逢時節》《天才基本法》又相繼播出,褒貶不一。
這些作品是已經拍好的,算是“清庫存”了。
而幾個月前,他又進入了張藝謀的《滿江紅》劇組,飾演奸臣秦檜。
該片殺青后,他又要參與綜藝《有家雜貨鋪》,除此之外,還有好幾部戲等著他。
他想要停下來,幾乎不可能,這對一個演員來說是一個“幸福的煩惱”。
有這個“困擾”的還有于和偉。
于和偉是大器晚成的典型。
早年是話劇演員,后來進軍電視圈只能演一些反派。
直到出演了新《三國》《軍師聯盟》后才真正火了起來。
去年他也迎來了事業的井噴期。
電視劇有《覺醒年代》,電影作品有《懸崖之上》。
他還首次參與了綜藝《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錄制,給喜劇演員們當導師,忙得是不亦樂乎。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于和偉每錄完一期綜藝,就得繼續去拍戲。
在劇組,他只有在上廁所的間隙,才能抽出時間,語音指導學員排練,可見他有多忙。
演員張譯,也拿到過和于和偉、雷佳音類似的“劇本”。
他28歲才靠《士兵突擊》進入大家視線,之前也是不溫不火。
直到2020年,他一口氣出演了《八佰》《金剛川》《一秒鐘》等電影,一下子躋身一線演員行列。
這兩年也是忙得不可開交,待播作品多達十幾部。
現在甚至成了王俊凱的“專業陪練”。
1、
男演員如此,女演員這邊呢?
在影視圈,男演員的戲路比較寬,比如沈騰、徐崢、吳京,雖然是奔五的年紀,但事業正處巔峰,擔任影視劇里的主角毫無壓力。
女演員的待遇就比較糟糕了。
一旦過了30歲,適合她們的女主戲就很少了。
你看最近的《獨行月球》里,沈騰一臉褶子,卻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馬麗風韻猶存,已經被大家嫌棄是“拖油瓶”了。
所以女演員的資源會更緊張,內卷情況也會更嚴重。
比如袁泉,早年的文藝女神,中途有些沉寂。
2017年出演完《我的前半生》后,又重新煥發第二春。
這些年更是接連拿了金雞獎最佳女配和白玉蘭最佳女主角,這樣有分量的獎項。
但她這幾年的角色都很雷同。
《中國機長》《中國醫生》《相逢時節》還有最近的《玫瑰之戰》。
她演的都是梳著干練發型的“職業女精英”。
這些角色職業雖不同,但幾乎都是隱忍堅強的“美強慘”。
她們日常眉頭緊鎖,嘴唇緊咬,看多了這樣的表演真的會審美疲勞,你讓她再演文藝范兒已經不可能了。
還有海清。
她演的電視劇幾乎都是兒媳婦的角色,被大家稱為“國民媳婦”。
這個稱號成就了她,但也束縛了她。
成名后她戲約不斷,但接到的本子,清一色都是“兒媳婦”的角色。
為了改變戲路,她跑去演了文藝片《隱入塵煙》,能做出這種改變的女演員少之又少。
更多的女演員能抓住一兩個主角資源已經是燒高香了,想要離開舒適區挑戰自我幾乎不可能。
2、
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主演身上,在配角身上,也體現得尤為明顯。
比如劉琳。
2020年在《隱秘的角落》里朱朝陽的媽媽被大家熟知,之后她就成為了媽媽專業戶。
在《覺醒年代》《中國醫生》《暗戀·橘生淮南》,還有最近的《天才基本法》、《斷·橋》里演的都是媽媽。
這些角色要么苦大仇深,要么神神叨叨,控制欲極強,基本都是一個演法,看多了觀眾真的會膩。
還有王驍。
當年他出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全劇唯二,自己配音的演員,長得不帥,卻因為醇熟的演技讓人覺得魅力無窮。
這個寶藏演員,這些年在各大熱劇里,頻繁露臉。
《三叉戟》《巡回檢察組》《功勛》《流金歲月》《光榮時代》《風起隴西》《天才基本法》等等。
最近正午陽光的新劇《縣委大院》里又有他的身影。
他的臺詞功底深厚,角色差異也很大。
但出演的大都是“插科打諢”的小角色,給人一種玩票的感覺。
還有黃覺,霍青,岳旸,趙達這些演員。
他們堪稱“萬金油”,各種劇里都能看到他們來救場的身影,戲份不多。
不出彩,也絕不出錯,給人的感覺不像配角,像一塊即插即用的優盤。
就拿黃覺來說,明明是文藝片大男主,在電視劇里卻只能出演配角。
除了《山海情》里的超神發揮外,大多數劇里都是“工具人”角色。
3、
可以看到,在中國演藝圈里,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固化現象。
這種固化現象,又分為2個方面。
第一個是演員身份的固化。
即主角、配角和龍套之間的壁壘已經形成,很難形成流通。
主角永遠是主角。
一小波兒幸運兒,壟斷了大量的主角資源,他們忙得連軸轉,賺得也是盆滿缽滿;
配角永遠是配角。
任憑你再有演技,只要沒有主角相,幾乎就提前寫好了“結局”。
你只能在各個劇里插科打諢,混個臉熟,職業的天花板,就橫亙在那里,似乎再努力也沒什么用。
這種固化其實也是整個演藝圈的縮影。
過去幾十年中國發展迅速,上升渠道很多,逆襲的例子也很多,在演藝圈里尤為如此。
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張譯。
他畢業以后,就是話劇團打掃衛生的邊緣人物,28歲之前還籍籍無名。
為了出演《士兵突擊》,他給導演康洪雷手寫了一封幾千字的自薦信,最終為自己爭取到了機會。
這種古典的浪漫勵志故事,在當時是成立的,在現在的人看來仿佛成了“毒雞湯”。
再比如周星馳《喜劇之王》的勵志故事在20年前是經典。
20年后《新喜劇之王》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但因為時代變了,給人的感受不是感動,而是膈應了。
第二個是演員角色的固化。
「以前的演員,是很鮮活的。」
梁朝偉,能在《花樣年華》里演得了深情,也能在《東成西就》里演得了“逗比”。
梁家輝,能在藝術電影里,演得了風度翩翩的美男子,也能在《黑社會》里演繹心狠手辣的大哥。
吳啟華,剛開始,以演奸詐的反派著稱,后來也能靠《妙手仁心》逆轉大家心中的形象,成為“師奶殺手”。
「現在的演員,功能化越來越強了,個人特色,卻越來越弱了。」
即使你是主角,你接到的大都是同質化的角色,
袁泉永遠是女精英,海清大部分是兒媳婦。
靳東永遠是霸道總裁,郭京飛演的十有八九是衰男……
這背后的原因也很簡單。
社會在進步,人與人的分工越來越明確,好處是效率越來越高,代價就是演員淪為了“工具人”。
過去的演藝圈,是個小作坊,很多作品需要靠手工打造,粗糙但是充滿各種可能性。
現在的演藝圈,就是一個大工廠,標準的流水線生產,演員們被壓縮成了一個個螺絲釘,制作一件影視產品。
需要一個“傻子專業戶”,就去找王王寶強;
需要“小妞代言人”,就去找白百何;
需要保證喜劇票房,就去找沈騰;
需要主旋律大片,吳京就是不二人選。
選主演了,就在“主演工具包”里拿出雷佳音、于和偉、張譯這種當紅有口碑的明星;
選配角了,就從倉庫里搬出王驍、霍青、劉琳這種“萬金油”。
一個演員配一個角色,就如同一個螺絲配一個型號的螺母,
大家為了保證絕對正確,只敢選“不會錯”的演員。
4、
當然,這事也不怪雷佳音、于和偉、袁泉、劉琳、王驍等演員。
可也恰恰證明:還有一些“更糟糕”的事,正在中國影視圈和演藝圈發生。
當一個藝術作品有了“標準流程”和“政治正確”后,就會變得僵化和缺少創造力。
這兩把固化的刀,從縱向橫向,分別一砍, 形成了一個個狹窄逼仄的“蘿卜坑”。
坑里的演員,他們已經被定型,因為沒有了良性競爭,很可能早早就失去了演戲的熱情,他們唯一的追求就變成了:
「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更多的回報。」
于是我們看到,很多流量明星寧可被大家罵,演技仍是“原地踏步”。
因為一個蘿卜一個坑,他們不需要磨練演技,只需要把坑位占好就行。
我們看到,很多大咖一邊在節目里呼吁給年輕人機會,一邊拿到影視資源后,寧可一把年紀演少女,也不肯給年輕人半點兒機會。
而坑外的演員,要么是運氣太差,擠不進坑里的。
比如,出演電視劇《福貴》的陳創,空有演技沒有機會,最后泯然眾人;
要么是原本在坑里被擠出來的。
比如,我們熟悉的“達康書記”吳剛,當年出演完李達康后,一大堆官場角色找到他,他想改變戲路全都拒絕。
后來年紀上來以后,他光有演技圈里已經沒有合適他的位置了。
我們這些年影視劇的制作水平越來越高,特效越來越出色,演員演技“先進”到能精準控制臉上哪一塊肌肉如何跳動。
各種演技炸裂的場面層出不窮,隨便一個劇播了都能“收視第一”。
但選擇演員上的系統性問題,讓很多好的演員只能戴著鐐銬跳舞,讓更多好的演員被拒之門外。
這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已成為影視圈的頑疾,也是整個當下演藝娛樂產業的悲哀。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