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首先是一個載體,必須講述故事,講故事的目的是為了傳遞某種情感,隨后和某個社會群體產生共鳴。
電影終究只是電影,今人對于電影的定位雖然模糊,但它終究屬于娛樂范疇,供作茶余飯后的消遣,大概是它最大的功能。
如果一部電影能夠超越娛樂,在某種程度上起到某種關鍵性的作用,比如韓國電影《熔爐》引起轟動之后,直接推進了韓國的法治進程。
這樣的電影當然是功德無量的,人們的要求通常沒有這么高,因為這只是極罕見的現象,我們或許可以降低一點要求,如果我們也有一部電影,能夠喚起大眾對于邊緣群體的關注,也將是功德無量的。
最近大火的《隱入塵煙》,有希望成為這樣一部電影。
一個土生土長的甘肅農民,一個“過氣”的中年女演員,一個專注于拍小眾藝術電影的導演,貢獻了2022年乃至近些年以來最好的一部國產電影。
《隱入塵煙》的投資只有幾百萬,據說還不到200萬,也有說600萬的,總之在大投資橫行霸道的今天,《隱入塵煙》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它在孕育之初就不是沖著票房去的。
該片于2022年7月8日上映,截止2022年8月17日,該片累計票房突破1900萬,此時已經確保電影不會賠錢。截至9月4日中午,該片票房突破7700萬元,霸占日票房榜冠軍寶座,破億指日可待。
影片的故事很簡單,講述了西北農村最樸素的生活場景,兩位主角都是被各自家庭拋棄的孤獨個體,兩人經人介紹走到了一起,從陌生到熟悉,從排斥到親密,再到生死相隔。
女主患有尿路疾病,不僅隨時都會小便失禁,還沒有生育能力;男主是一名大齡光棍,生活沒有指望,認識女主后開始找到了一點盼頭,辛勤勞作,一心只想賺錢給媳婦兒治病,
麻繩專挑細處斷,噩運只找苦命人。兩個人在經歷了一系列苦難悲劇之后,生活終于開始有了好轉,然而女主卻戲劇性地離世了……
人人都被一句話感動:西北大地種不出玫瑰,小麥印花是我最洶涌的愛意。
這部影片講述的故事既陌生又熟悉,仿佛每個人都無比熟悉農村的場景,仿佛每個人都沒有親身經歷過這些苦難。這也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爭議點。
風評兩極分化,網友分為兩個陣營,喜歡它的人認為這部電影反映了最真實的中國農村場景,這是獨屬于苦難人的無奈;
不喜歡它的人認為,這部電影夸大了真實成分,屬于賣慘。尤其當《隱入塵煙》入選某國際電影節之后,某些觀眾瞬間高潮,說導演靠賣慘來迎合西方的好感。
在這部電影身上,我們再次看到了那熟悉的一幕。在此之前,大概只有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有此殊榮。
從《隱入塵煙》開始,中國電影進入了賣慘時代?我倒認為,在主旋律電影當道的今天,尤為需要《隱入塵煙》這樣的“賣慘”片。
韓國人可以拍出《熔爐》《素媛》這樣的影片,沒有人說韓國人賣慘,當一部電影改變了法律的時候,他們甚至暗諷我們不敢拍類似的影片。
當余華寫出《活著》的時候,當張藝謀將《活著》拍成電影的時候,也沒有人說他們賣慘,因為那個年代的人大多是從苦難中走過來的,深有感觸。
如今,年輕人含著金鑰匙出生,從來不知道為溫飽發愁是什么滋味,當他們看到遠處的苦難的時候,無法獲得共鳴。他們只會覺得,我們需要的是歌頌,他們只能在主旋律電影中獲得那一絲自豪。
馮小剛的《一九四二》同樣悲苦,甚至更加殘忍,為什么也沒有人說他賣慘?《一九四二》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群體慘劇。
當某種慘劇上升到群體時,人們的寬容性往往會被無限放大,分攤到每個人身上的疾苦,似乎可以得到緩解;當慘劇降落到個體頭上時,人們的耐心值就會下降,甚至會不耐煩地展露出厭惡的表情。
生活變好了,不能證明最樸素的苦難沒有真實發生過;沒有看到,并不代表其他人沒有正在經歷。生活在城里的人大概不會明白一個道理:有些人一輩子沒有見過雞,卻每天都可以吃雞蛋;有些人養了一輩子雞,卻從來沒有吃過雞蛋。
如果說消費苦難可以讓人們關注苦難,那么就消費吧,就賣慘吧,就讓無數的罵聲如暴風雨般降臨吧!歷史不容忘卻,苦難也不容忘卻,尤其是那些不起眼的、個體身上的悲痛,應該被放大特寫,應該被掛在展覽館里,應該被放在聚光燈下,而不應該被隱藏在角落里,真正的隱入塵煙。
幸運的是,像《隱入塵煙》這樣的悲劇電影竟然能夠火起來,說明還有人關注苦難,關注苦難的目的不是崇拜苦難??嚯y從來都不值得推崇,關注苦難的目的是為了關注苦難中的人。
不幸的是,像《隱入塵煙》這樣的電影終究不會大賣。幸運如此,它也只是取得了不錯的關注度,獲得了不錯的票房,然而永遠也不能成為爆款,跟那些動輒幾十億的電影相比,它的結局終究也會隱入塵煙。
7700萬元票房,這在電影市場是一個這樣的成績?如果不考慮電影本身的題材,那么這就是一個院線邊角料電影;可是人們看到該票房數據的時候是什么反應?好多!它成功了!這是藝術電影的勝利!
人們不愿意再去思考形而上的問題,這大概是普遍存在的真正悲劇。
大多數觀眾去電影院,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放松娛樂。
喜劇、動作特效、驚險刺激,這些是電影大賣的必要因素,也就是說院線電影必須得是商業的,必須要哄觀眾開心,而不是讓他們思考,讓觀眾痛苦,就是讓自己倒霉。
想來也對,站在觀眾的立場,他們的生活已經夠苦了,996、加班、微薄的工資,干嘛還要去電影院自找苦吃?
這不是觀眾的問題,而是時代特性。人不渡己,千佛不渡。每個人都只剩下明哲保身的精力,遠在天邊的他人苦難,跟自己有何干系?你們又何嘗不是在隱入塵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