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之前的《我們》(US)一樣,黑人導演喬丹·皮爾的新片《不》(Nope)因為刻意的“留白”,給文化釋義埋下了“琢磨不透”的多譯空間,這也導致《不》的評價呈現兩極化,拉低了平均分。
到目前為止,該片僅僅維持著7.0分,與他的成名作《逃出絕命鎮》(GetOut)在風評上仍有距離,喜歡的人奉為神作,也有人覺得無聊透頂。
此類影片口碑兩極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導演對于符號性事物的曖昧呈現,以及敘事結構的互文性暗示。
《不》在敘事類型上屬于怪獸驚悚片。
看上去像科幻電影,其實不過是套上了外星人元素的怪獸片,所以導演借演員之口多次強調天上飛的并非UFO,而冠上了新的名字。
粗暴一點,完全可以把《不》看做披著科幻外衣的西部版《大白鯊》。把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老片,從空間和時間上進行位移,換用黑人和不明生物,就可從類型到敘事完成能指與所指的“二次釋義”。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喚醒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畏懼。喬丹·皮爾則希望用恐嚇的方式,對更龐大的各種不平等現象提出抗議。
他通過帶有權力意味的“凝視”,從看與被看關系中,抽絲剝繭出潛在的不平等性,然后建構了一個反好萊塢式平民英雄故事來平衡娛樂性與主題深度。
其實,《不》相比《我們》和《逃出絕命鎮》更具觀賞性,但其主題早已不局限于白人世界里的有色人種困境。
在看與被看的關系建構里,有著清晰的層層遞進關系。
影片的開幕即借舊約點出了核心:我將污穢可憎之物拋于你身,羞辱你,使你成為眾人觀看的對象。
影片中多次提及“觀看”的起源。
1877年,英國攝影師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公開了最初的活動影像——《奔馬》:一位黑人騎手在策馬奔騰。
這短暫的一幕,比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早了18年,開啟了未來電影藝術之門,釋放出來的,是無數光榮、黑暗、滑稽、恐怖、美麗、丑陋、悲傷、動人的傳奇。
哪怕一百多年以后,黑人騎手依然站在被觀看的一方。影片男主角OJ被迫繼承父志,帶著飼養的馬來到好萊塢片場,充當動物“背景板”。
整個片場,從人員到演員,除了OJ和遲來的妹妹,其他都是白人。站在舞臺上,被圍觀的OJ也頻頻失態,要么啞口無言,要么低聲細語,局促不安。
而最后,因為馬被激怒,OJ還丟掉了這份“不能失去”的工作。而馬被激怒的原因是,有人持鏡讓馬從鏡子里看到了自己。
原本處于被看地位的馬,突然看到了自己,成為凝視他者的他者,獸行復蘇,難抑憤怒。
看到這里,很多人以為《不》還是想用有色人種議題做文章,但影片里,那個被故意分割開來,以片段式呈現的《Gordy’sHome!》卻透露出更大的主題野心。
在一個復古情景喜劇片場,猩猩戈迪突然暴走傷人。傷人的原因不明,直到最后,觀眾才從OJ的冒險經歷中得出結論,因為猩猩戈迪厭倦了始終處于被看的位置。
人類馴化猩猩,讓他成為情景劇的“小丑”戈迪,供人娛樂。但獸性終有一天被人類傲慢的凝視權激怒,所有直視它的人都將受到暴力懲罰。
史蒂夫元飾演的Ricky作為情景劇兇案全身而退的演員幸存者,眼前的殺戮對他來說如同一場“凝視奇觀”。
但他沒能理解其中的凝視法則,由此種下對表演的奇觀原罪與幸存者心理偏差,成為他日后明知強大捕食者的存在,卻乖張地進行危險的誘導表演的緣由。
甚至,他還將當年在劇中飾演自己姐姐、被猩猩毀容的女演員請到現場,其自認為能夠駕馭凝視奇觀的自負,最終令他被獲得更高凝視權的生物所反噬。
更瘋狂的是,在舊式剪輯臺上找尋著影像真理的傳奇攝影師最終如同抱起機槍般沖向外星生物以殉道者的方式拍攝下這場奇觀,在略帶滑稽背后,變相地對影像信徒進行了嘲諷。
在《不》中,人類與不明生物的對抗,很少出現暴力對抗鏡頭,勝利是以“拍攝”成功作為評價標準。
OJ兄妹希望通過監視器、攝影師、其他設備成功拍攝到不明生物,以此來炒作自己,“上奧普拉秀就可成名賺錢”。
看與被看的地位爭奪才是對抗的核心,這區別于傳統科幻片的槍林彈雨,發達科技,因此令影片頗具“異域風情”。
而這種異域風情之感,來自對于現代性的反思和挑戰,喬丹·皮爾希望對CGI時代的“行規”說“不”。
通過影片,喬丹·皮爾有著對模擬技術時代的緬懷,在CGI時代,愈加泛濫的制作訂單帶來的是愈加遭人詬病的VFX水平,尤其以漫威近期的特效制作為代表,好萊塢的數字特效正在向著更加趨同、更加趕工、更加流水的頹態前進。
在這種背景下,本片高潮的VFX演出堪稱好萊塢近年來最為令人屏息凝視的高潮,驚艷、瘋狂、震懾,外星生物演變為如同EVA使徒中的姿態,壯美、神秘、可怖,而例如Emerald如同大友克洋的《阿基拉》(Akira)般完美復刻的剎車滑行場面,更是錦上添花,令人會心一笑,這是獨屬于喬丹·皮爾這樣的GEEK創作者同銀幕下觀眾的親密暗語。
喬丹·皮爾從各個方面挑戰凝視的特權,提醒看與被看之人均不可傲慢。位置的調換不過頃刻之間,凝視之下,你我皆為污穢可憎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