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
前幾天,前新東方副總裁莊重發了一個視頻,看完后很感慨。
莊重因為工作干得不順心,想要離職創業。
原本他以為俞敏洪會挽留他,可沒想到俞敏洪并沒有做過多的挽留。
當時,離開新東方的除了莊重,還有一批最優秀的校長。
他們在離開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果斷把持有的新東方股票全賣了。
因為在他們看來,他們的離開一定會對公司造成重創,新東方必然要走下坡路。
可沒想到新東方非但沒有走下坡路,反而股價一路飆升,業務越做越好。
最后莊重說:
“一開始是覺得新東方離不開我們,后來才發現,是我們耽誤了新東方的發展。人在職場,要分得清那束光是自己發出的,也要分得清那束光是平臺發出的。”
莊重的經歷,讓我想起亞當·邁茲納說過一句話:
“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沒有你事情一樣可以做得好。”
做人,一定要學會認清自己,千萬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01
你根本沒有那么重要。
著名歷史學家鄧拓說過一句話:“越是沒有本領的人,就越加自命不凡。”
最近重溫美劇《老友記》,對菲比印象深刻。
菲比曾是投資界的金領,她一直覺得自己是金融投資領域的佼佼者,是公司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后來,菲比因為心臟問題,不得不停工住院,接受治療。
在住院期間,她以為公司沒了她會亂作一團。
于是,她不顧病情偷偷溜回公司,卻發現公司運轉得很好,每個人都各司其職。
她以為公司離不開她,但沒想到因為生病,沒過多久她就被公司解雇了。
這個世上沒有誰是獨一無二的,無論離開了誰,太陽還是會正常升起。
一個樂隊,不會因為少了一個指揮就解散,因為有無數成員都可以取代他。
一檔節目,不會因為一個主持人的離去而消失,因為立馬會有優秀的人才來頂替。
一個單位,不會因為一個人的離職就面臨倒閉,因為有無數人摩拳擦掌準備代替…
詩人魯藜有一句名言:還是把自己當成泥土吧,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有被埋沒的痛苦。
做人,過于高估自己,最后只會活成一個笑話。
02
不要錯把平臺當本事。
西班牙媒體《阿斯報》,曾經報道過著名球星C羅的一件趣事。
C羅偽裝成一名流浪漢,在馬德里的卡亞奧廣場上大秀球技。
眼花繚亂的球技,只吸引了寥寥數人圍觀,并且沒有人主動上前跟他打招呼。
表演結束后,C羅想把簽名足球送給一位圍觀者,還被嫌棄地拒絕了。
這個社會就是如此現實,當你離開平臺,可能什么也不是。
所以我常說,人在三十歲前要學會依靠平臺,三十歲后要學會忘掉平臺。
不要把平臺資源當成你的能力。只有離開平臺的光環,剩下的才是你的真本事。
自媒體人@文翼講過他朋友杜哥的故事。
杜哥曾是某事業單位的一名小干部,手里握有實權。
很多人都會主動巴結討好他,明里暗里給他送禮,三天兩頭邀請他出席各類飯局。
后來杜哥和上級領導鬧了矛盾,一氣之下遞交了離職申請。
結果離職以后的杜哥,四處碰壁,找不到一份稱心的工作。
那些曾經對他奉承有加的人,也都紛紛變臉,對他的處境視而不見。
杜哥感慨說,原以為自己有多厲害,可離開平臺后,才看清楚自己究竟幾斤幾兩。
有段話說得很好:
“如果你擁有財富,別人崇拜的只是你的財富,不是你;
如果你有權力,別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權力,不是你。
當這一切過了保質期,你就會見識到世態炎涼。”
不要高估自己,別錯把平臺當本事,把平臺的影響力當實力。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應該懂得,自己有的和平臺賦予的,是兩回事。
弱者把平臺成績當能耐,強者把平臺當修煉場。
借著平臺的資源不斷提升自己,修煉好本事,才是在職場最大的智慧。
03
把自己看輕,把事情看重。
作家阿秀說:“一個人把自己看得很重很高,很簡單;但一個人把自己看得很輕很低,卻很難。”
這個世界上,真正有成就的,都是那些愿意放下身段的人。
當年,美國微軟總部向唐駿拋出橄欖枝的時候,他正在同時經營三家公司。
猶豫之際,妻子說了一句話:“我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企業再怎么發展,都不可能趕超微軟,微軟的奧秘在哪里,你難道不想知道嗎?”
唐駿聽完,毅然決然地賣掉自己的公司,去微軟做了一名軟件工程師。
從自己當老板,到成為一位打工人,有著巨大的落差,但唐駿并沒有放在心上。
此后二十多年,他輔佐過一位世界首富和兩位中國首富,2008年時以10億身家投身新華都,將“打工生涯”推上頂峰。
古語云,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萬物為參照,可洞觀一己之不足。
樊錦詩先生也說:“不要太把自己當一回事兒,要把事情當一回事。”
盡量把自己看小,努力把事情做大,人生才能行穩致遠。
04
真正厲害的人,都很謙卑。
之前看《圓桌派》,里面有這么一個故事。
連任兩屆美國大使館官邸行政主廚羅朗,對整個美國飲食文化了如指掌,也對中國的美食情有獨鐘。
有一次,他去新疆,想要學習當地的一道美食。
店家不教他,他并沒有以高人自居,也沒有憤然離去。
每天他都會找個時間,站在店家門口,一站就是一個月。
最后店家被他的誠心打動,讓他學到了這門手藝。
盧梭曾說過,最有學問和最有見識的人,總是謙虛謹慎的。
音樂大師貝多芬說,自己只學會了幾個音符。
余華作為中國大師級的作家,卻說自己語言簡潔是因為認識的字少。
郭德綱相聲造詣頗深,但仍稱自己只是相聲界的小學生……
人的知識就好比是一個圓圈,圓圈里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
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然后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有一次,季羨林的一個學生在北京大鐘寺,對著永樂鐘上的梵文作學術講解。
當時正是凜冬,溫度在零度以下,季羨林也已經是90歲高齡。
兩個多小時的學術報告,季羨林一直坐在臺下,冒著嚴寒,專心聽講。
有人勸他說:“就算是為學生站腳助威,也沒有必要凍兩個小時呀。”
季羨林反駁說:“有必要,因為他講的有些新東西,我還不了解。”
成熟飽滿的麥子,都是彎下腰的。
▽
著名演員雪莉·麥克雷恩,曾經提出過一個20-40-60法則:
20歲時,你總在擔心別人是怎么看你的;
40歲時你覺醒了,才不管別人是怎么想的;
60歲時你才發現,根本沒人管你。
在別人眼中,你根本沒有那么重要,所以別太高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