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現在的人都愛上“與世隔絕”了?
“再等等”成了人們的新口頭禪,但等的不是愛情或新專輯,而是“等熱度過了”。
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生態下,人們習慣于火急火燎地接受資訊——上一秒因為劇情跟人辯駁,下一秒為愛豆發新專輯歡呼。即使面對不感興趣的話題,也要發幾篇相關帖子,顯示自己緊跟潮流。
人們迫切將資訊全都塞進腦袋,實則什么都沒記住,早兩年便有這么一段子:“互聯網是有記憶的,也是讓人失憶的。”如今,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是否有必要追逐每一個熱點,并自我調侃患了“熱度排斥癥”。
熱度排斥癥,指對當下熱門事物持觀望與警惕態度,相比接受別人種草,更愿意用自己的節奏去接觸新鮮事物。
比如面對一部剛開播的影視劇,無論演員陣容或題材多么吸引人,都先按著不看,等全劇更新完了、口碑和評分穩定了再看。最先指出這個現象的是《中國青年報》,將其稱為“奪回審美版權的表現”。
微博熱議話題#熱度排斥癥是怎么來的#下方,不少網友表達對某些潮流資訊的看法:“有些話題一看就是營銷出來的。”“知道了又對生活有什么影響呢?”“越火爆越不想看。”今年1月,知乎發起過一場5萬多人參與的投票“你有熱度排斥癥嗎”,85%的參與者都選擇了“有”。
難道現在的人,都愛上了“與世隔絕”?
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早就患了“熱度排斥癥”。/微博截圖
“按頭種草”
“按頭種草”這詞,大家都不陌生。
有博主笑稱它為“百搭詞”,因為它適用于一切安利文案。某社交媒體上20+多萬篇“按頭種草”筆記中,主角從零食到化妝品,從網紅酒店到網課報考指南,五花八門。
這詞一出,文案便有了“霸總的味道”,例句如下:“按頭種草XX眼霜,抗眼紋天花板,實在絕絕子,請將我和它鎖死!空瓶警告,回購警告,我不允許還有人不知道它!”
三言兩語間,生生種出強迫的感覺——霸總的“壁咚”還帶點甜寵,這里的“壁咚”只會令人窒息。
另一方面,“按頭種草”隱藏的“恨鐵不成鋼”,讓人焦慮。
畢竟“你再不努力就落伍了”叫人不敢怠慢,大家忙著追求標新立異、小眾冷門的事物,或許正是因為它們才是年輕群體的主流文化——
一個年輕人,如果沒蹦過極、沒喝過配方奇怪的新式茶飲、沒去過網紅店,就會被笑作“異類”。因為害怕離群,才費力追逐所謂的個性。
基于這種心理,“按頭種草”百試百靈。
排除外界干擾、真正將重心放在個體生活的人,有時會被貼上“孤僻”“落伍”的標簽。/視覺中國
有時,“按頭種草”甚至成了熱點潮流對人的“綁架”。
以近年流行的“時尚美黑”為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勇敢打破“白幼瘦”的審美標準,學會欣賞古銅色皮膚。“下班后一起去照燈”,擠入社交暗語行列。
結果卻催生出新一輪容貌焦慮。今年8月初,一名膚白纖瘦的博主在社交平臺分享泳裝照后,被網友指責“不自信”“不敢走出審美思維定式”。而其他“美黑”博主的社交頁面上,同樣是泳裝照,評論區里卻都在夸其“洋氣”“美得健康”。
還有網友針對全身“曬得不均勻、黑得不高級”的博主,制定出一份“真假美黑鑒定”,說要涂抹助曬油、紅藍光搭配著照,才能曬出“高級的美黑”,單純被太陽光曬出來的黑,“臟兮兮”。
可見,膚黑與膚白,只是不同語境下的“按頭種草”審美。
部分網友對“指責白幼瘦審美”言論的看法。/微博截圖
但無盡的熱點與有限的注意力,是一對矛盾體。
微博上,實時、文娛、視頻熱搜榜每天分別誕生50個話題,“同城熱搜榜”每天至少27個話題。而盛產話題的平臺,還包括小紅書、豆瓣、B站和各大短視頻軟件。這意味著,要想成為“不落伍”的人,每天至少需要瀏覽數百種訊息。
腦容量就這么多,只能進一步打碎專注力。《2022國民專注力洞察報告》顯示,現代人的連續專注時長已從2000年的12秒,下降到如今的8秒。甚至有網友表示,沉迷上網,把生活的時間都給擠壓了。
“仿佛住進了互聯網。”這句在貼吧論壇盛行時期就出現的梗,如今照進了現實。
于是,越來越多人,開始擺脫熱點的束縛。
“讓子彈飛一會兒”
一朝被忽悠,十年怕熱搜。
見過太多次“網紅翻車”后,大家終于意識到,有時,就算是自愿入坑,也難以從個體視角看清全貌、辨別真偽。
翻車最多的,莫過于網紅景點。
今年4月,有博主發布一則名為“重慶也有一個北海”的短視頻,上了熱搜。視頻中,“海水”被長條形堤壩一分為二,一半是平靜的海面,一半是翻滾的浪花。站在堤壩盡頭,仿佛身處大海中央。
質疑聲很快出現。原來,此“北海”位于重慶金剛碑附近的北碚嘉陵江大橋橋下,是一條江,并非視覺效果上的大海。被吸引前去打卡的網友表示,江邊幾乎都是泥濘小路和工地,沒有可以停下來觀景的位置;堤壩頗短,并不像視頻中那般“通往天邊”。
重慶“北海”的濾鏡前后對比圖。/上游新聞
早前,云南澄江的“粉紅沙灘”、三亞清水灣的“藍房子”、河南伏羲山的“天梯”等被短視頻推火的景點,都無一例外被揭下濾鏡,分別露出豬肝色的碎石海岸、廢棄的公廁和簡易的樓梯裝置。據人民網報道,全國至少有63個“小圣托里尼”、62個“小京都”、61個“小鐮倉”和59個“小奈良”。
“假”網紅景點雖多,但起碼容易辨別,多搜索幾張游客照就知道了。但部分網紅店的付費探店與數據運營模式,讓店面口碑像“薛定諤的貓”一樣,模棱兩可。
據工人日報報道,博主探店已形成產業鏈,店家只要支付2000-6000元,便可買下美食博主的一條“探店視頻”。視頻里出鏡的菜品、往哪個方向點評,全部有劇本。這意味著,一家店的客流量與好評率如何,不由餐飲質量決定,而要看店家肯不肯砸錢做推廣。
影視劇領域,也是翻車重災區。未播先夸、未播先評分和虛假營銷,讓人迷惑。
2021年8月,電影《盛夏未來》被觀眾指責“詐騙”。預熱海報中,張子楓和吳磊坐在教室里四目相對、暗藏情愫,宣傳語為“希望我們可以更勇敢”,暗示著這是一部校園愛情片。
顯然,劇組方想吃“CP紅利”,網友的討論欲和期待值,也大多因此而起。但其實呢,這部“愛情片”貨不對板,男女主之間根本沒有愛情戲,導致口碑一度崩盤、票房不及預期。
“我們以為,這將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戀愛。”/《盛夏未來》 預告片節選、豆瓣影評截圖
“讓子彈飛一會兒。”好奇心再強的人,也不敢貿然試水了。
“熱度排斥癥”不是“癥”
2017年,有學者在《社交媒體的意義與應用(營銷)價值》中提到:“有了社交媒體,用戶就有了一個表達自我的舞臺。”
如今舞臺仍在,但“表達自我”的功能,變得可有可無。
從某種程度是那個說,大家對熱搜的態度,與對待微信的態度,有異曲同工之妙。“欣慰于微信提高了溝通效率和便捷度,又巴不得它消失”,這樣就能理所當然地在下班時間“玩失蹤”——通過熱搜了解天下事,但又厭惡它主導了自己的一切,包括興趣愛好、社交方式、消費習慣、飲食習慣等等。
以近年興起的“炒鞋熱”為例,個體賣家把收藏的限量款球鞋,掛到第三方平臺上售賣。因為款式稀缺,價格可能是原價的好幾倍。
據消費一訊報道,2021年最火的“倒鉤款”耐克鞋,原價14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2022年1月它在二級市場的叫價已升到1萬元,溢價接近900%。另一款在2012年推出的“椰子鞋”,剛發售時價格為1999元,如今在二級市場的價格近8萬元。
一半是因為玩鞋行家嗅到潮鞋的流通貨幣潛質,加大掃貨力度;一半是因為部分品牌親自下場玩“饑餓營銷”,甚至直接倒賣給黃牛。
早在2019年,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便在金融簡報《警惕“炒鞋”熱潮 防范金融風險》中,將炒鞋定義為“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一旦資本退出,這股消費浪潮便會在一夜間退去,只剩一群不懂鞋但被潮流文化慫恿入坑的“裸奔者”。
當某事物在一夜間無預兆地火起來時,原因可能不只是“受歡迎”這么簡單。/視覺中國
因此,對“熱”趨于理性,本質上是為重新掌控情緒、喜好與審美話語權,拒絕跟風,找回真正的精神支柱。
或許,只有等沒人再討論“熱度排斥癥”時,我們才算真正地回歸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