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央視決定拍攝《水滸傳》,作為四大名著中最晚進行拍攝的影視劇,導演、演員們都頂著很大的壓力。
因為其他的三部作品都是毀譽相半,褒貶不一。
《西游記》拍攝于1982年,1986年在央視播出了前11集,1988年全集25集才播出完畢,主要被吐槽的點是劇集太短。
《紅樓夢》籌備于1981年,殺青于1984年,這部劇遭到了很多學者的攻擊。
《三國演義》1990年投入拍攝,1994年正式上映,此劇最大的問題是角色更換得太頻繁,導致觀眾出戲。
因此,這一次拍攝《水滸傳》央視抱了一雪前恥的決心。
總導演選定的是張紹林,他曾是《三國演義》劇組中的導演之一,行業經驗非常豐富,國內很有含金量的獎他都拿了個遍,專業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由他擔任總執行導演一定事半功倍。
但是張紹林接到這個任務的時候,卻不是很開心,按影視學術界來講,
“改編名著就等于是挖祖墳”,肯定是要挨罵的。
不管怎樣,他還是臨危受命接下了挑戰,也給自己找了個恰如其分的理由“只要拍得好,觀眾們也沒有嫌棄的理由,就不會挨罵”。
既然想拍出經典,那各個方面都需要足夠的精彩才可以,沒想到劇組剛一籌拍就遇到困難。
01、
民間流傳的《水滸傳》是有很多版本的,有的是70回的,有的則更詳細一些是100回的。
小說整體的大綱是一致的,唯一的區別就在于“招安”的部分有沒有。
負責劇本主編劇的人員爭論不斷,有的人認為既然有長有短,那就應該拍長的,盡可能的還原原著,充分的將其內容展現。
但編劇顧問田連元則簡直拍攝短篇幅的,精簡劇情,主要是講述好漢們的兄弟之情,最后以所有人聚集梁山決定起義結束,給觀眾留下一個喜慶的結局。
張紹林再三考慮、斟酌覺得這兩個方案都不妥。
此劇的核心內容是百姓們不愿再受壓迫,決定起義最后被招安,若是只拍攝前半段,舍去起義后發生的一些,相當于外強中干,陣仗很大,實則沒有核心。
但要是完全按照原著,首先經費不足以支撐,其次原著的主線不夠明顯,很容易讓觀眾入戲。
比如,小說的前40回主要是以人物傳記為主,詳細生動地描繪了人物的性格特點,書迷讀起來也是津津有味。
可是到起義后,側重點則放到了戰爭上,人物的塑造不夠細致,會讓人覺得粗制濫造。
最后,他力排眾議,決定乾坤大挪移地確定了主要的5個主演,并以他們的故事作為整部劇的發展線,刪除多余、重復的內容,精簡濃縮,讓整部劇劇情額的走向清晰,明朗。
為了確保劇本的質量,張導將編劇“軟禁”在了秦皇島專門的院子里,不讓他們跟外界有接觸,最到程度地讓他們專注。
直到劇本的內容全部審核通過,他們才被放出來,其中一人張爭光,由于創作是壓力太大無法入睡,經常需要靠吃有助于睡眠的藥物,漸漸的卻形成了依賴性,日常的生活中也需要靠藥物助眠。
此劇播出后,湖南有位網友由于入戲太深,看見宋江帶著兄弟們接受招安聽從朝廷安排后,憤怒地將自己家20寸的電視給砸了,此事還登了報。
央視電視臺得知后,第一時間給其買一個24寸的大電視,并親自送到家中。
由此可見,這部劇當年的熱度、受歡迎程度有多高。
02、
劇本確定后,張導又對打戲如何拍攝犯了難。
《水滸傳》主要的的精髓就是草莽英雄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其中不少的武打戲份。
豹子頭林沖,原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頭領了一批虎豹般的勇猛之士;花和尚魯智深,主要事件則是倒拔垂楊柳、拳打鎮關西的故事。
108個好漢,不論男女都有身懷絕技,個個武功高強。
因此除劇本外,武打戲是這部劇的重中之重,打戲拍得好,成功了一大半。
但是當年內地的娛樂圈發展緩慢,各種技術和設備都不先進,甚至處于落后階段,關于打戲方面的經驗更是薄弱。
最終,張導和副導演張紀中商議,決定邀請袁和平出馬。
袁和平著名的動作指導,綽號“八爺”,
1962年以演員身份出道,8年后,轉型成為了一名動作指導,由他指導的影片有成龍的《醉拳》,李連杰的《黃飛鴻》,武俠劇《臥虎藏龍》等。
劇組能請到袁和平,張紀中的犧牲可大了。
正式籌備階段,張紀中因一次意外,胯骨多處地骨折、損傷,整臺手術進行了7多小時才脫離危險。
傷筋動骨一百天,他剛好一點,就安耐不住地杵著拐杖去找了袁和平。
當時,袁和平正在杭州等拍戲,第一次請他時,他果斷拒絕了,張紀中連人都沒有看見,第二次的還是無功而返。
拒絕的主要原因,他也拖助手轉達了,他從來沒有指導過電視劇的拍攝,整體的節奏肯定是和電影不一樣的,其次就是拍攝的周期過長,和他后面的工作安排有沖突。
但是張紀中并沒有放棄,他知道《水滸傳》在書迷的心中的地位,一定要盡可能地追求極致。
他聽劇組的工作人員說,袁和平晚上會有吃宵夜的習慣,于是他拖著自己傷殘的腿和美食,守在房間門口。
袁和平剛一打開房門,就看見在門口凄涼的張紀中,對方一臉真誠地說“古有劉備三顧茅廬,今有張紀中三次邀請,您答應吧”
這不達目的誓不休的陣仗,他怎好再拒絕,就這樣袁和平答應指導。
說到做到,袁和平將很工作計劃都往后延期,專心直至地突投入到了《水滸傳》劇組,并且還帶著自己的袁家班。
劇中所有的搭戲無一例外都是他設計的,很多武打替身也是他袁家班的成員。
整部劇一共拍攝了15個月,他和他的團隊就干了15個月。
張導將文戲和武戲的演員分為了兩撥,武戲演員全部由袁和平管理。
短短的時間內,原本一點不過功夫基礎的好漢們,不僅武藝高強,武打的場面更是精妙絕倫。
劇中,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絕對是高光之一。
拍攝時,袁和平為了能凸顯出花和尚蓋世武功,以及效果呈現的逼真性,要求必須將樹埋進土里,而且一定是演員親自將拔出。
樹是埋進土里了,但是演員盡管再力大無窮也不可能拔出呀!
于是,他找來了帶吊車,讓演員借用吊車的力量,真實還原花和尚這一場景。
就因為這個場景,當時演花和尚的演員臧金生差一點受傷。
由于電車設備老化,在啟動后鋼絲斷了,一直在空中旋轉,打得到處都是,離臧金生的頭就一扎的距離。
可以說,劇組的演員是在拿命拍戲。
想必當年關注此劇的朋友們,應該聽說過“武松打虎”是用的活老虎吧!
當時,劇組專門從動物園找一只三歲大的東北虎,這個年齡的老虎已經屬于成年了,個頭非常大,很兇猛。
為了拍攝此景,劇組專門用在演播廳外面搭了個2米多高的鐵柵欄,里面有樹、草、房屋,這是演員和老虎的活動的范圍,攝像組則在一旁的小籠子里進行拍攝。
老虎的脾氣秉性根本摸不透,
正式開拍后,老虎根本不愿意配合,直接一跳沖出了籠子,所有人都驚慌失措大喊“老虎跑出來了”,好在它只是“罷工”,自己找了個地方睡覺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后來,又調來了一直孟加拉虎,可能是品種不同,這只老虎就沒有上一只兇悍,一波兩折才得以完成此場景。
而這些的主意都是袁和平提出、指導的,他絕對擔當的起“幕后英雄”的稱號。
他不僅創作出了很多無法復刻的打戲,還培養了一大批動作人才,而這些人現在已經成為了內地動作指導的中流砥柱。
03、
整部劇最重要的兩個因素確定后,現在就差演員的選定了,于是導演們一致決定進行全國招募。
當年選導演、選角色,絕對不是誰腕大、誰名氣大就選誰,而是誰有真本事,誰最符合角色的氣質。
如,飾演阮小五的演員,他原是健美選手,對于表演根本沒有接觸過,但是導演就是看中了他的正氣凜然、氣壯山河的氣質,當場決定選用他。
原著中對阮小五人物的描述:一雙手渾如鐵棒,兩只眼有似銅鈴!
這句話用來形容張衡平,也恰如其分。
還有吳用的扮演者寧曉志,他原是南京軍區文工團的演員,導演見他的第一眼就被他自身儒雅的氣質所吸引,并覺得吳用這個角色非他莫屬。
也許這就是命中注定,只要是符合角色外形、氣質的人,就有機會。
接下來,我們簡要介紹一下主要人物。
李雪?。ㄋ谓?/p>
李雪健應該算是導演第一個挑選的演員,可是當他接到邀請的時候,他狠心地拒絕了。
首先是他認為角色臉皮厚太嚴重,戲劇舞臺上、話劇舞臺上都曾出現過,創作的空間太有限了。
其次,劇本中的人物設定太壞了,最后既然帶著兄弟們接受招安了,他不喜歡。
盡管自己心中已拿定主意,但是耐不住導演的一再邀請,最終,他還出演了。
為了能演好這個貫穿全劇的角色,他可謂是煞費苦心。
劇中潯陽樓寫詩那段,他特意請了書法老師學習毛筆字,苦練了本個月,才有了劇中宋江瀟灑提筆的場景。
李雪健在拍攝招安接圣旨時,故意將屁股翹得很高,盡顯奴性,也難怪觀眾會氣憤到砸電視。
事實證明,李雪健老師將宋江演“活”了,他的壞深入人心,就連他的 母親都告訴他暫時不要回山東老家了,鄉親們都恨透你了。
臧金生(魯智深)
試戲現場,此角色可謂是競爭激烈。
臧金生的專業能力很強,北電的畢業生,入行后也經常出演土匪、強盜等角色,角色氣質上的拿捏也是很到位,唯一不足的就是太瘦了。
當時的他只170斤,要想達到花和尚魁梧肥碩的身形,導演命令他必須達到200斤。
為了能順利地拿到角色,臧金生向導演保證,兩個月內必達目標。
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他開始瘋狂地增肥,每天沒有別的任務,就是吃好喝好睡好。
增肥了一段時間后,他又開始健身,因為花和尚是壯而是不胖。
整個過程搞得臧金生痛苦余生,但結果是好的他成功的爭取得到了角色。
丁海峰(武松)
武松在選角時,真正印證了“是你的角色它自己就會來找你,不是你的甭管使什么招都沒用”。
張導對武松選角就一個要求,
“男人看了會嫉妒,女人看了會喜歡”。
可就這一個簡單的要求,卻始終找不適合的人選。
而且這個角色還一定不能湊合,因為武松是五大主線之一。
主要的演員團隊都已經到齊了,但是武松這個角色是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這可把張導急壞了,
結果,他在路過時,無意間看見旁邊有一位坐在屋里看電視的少年,他眼前一亮。
這人正是丁海峰。
當時,丁海峰剛畢業,也拍過幾部戲但是反響多不好,當張導跟他說想讓他試戲武松時,他像是遇見了伯樂。
進組后,張導對他的第一個要求就是練壯,盡可能的將自己的肌肉的維度漲幾倍。
雖然丁海峰的能出演武松是個意外,但是他憑借自己的出色的表演贏得了觀眾們的認可。
此劇播出后他名氣大噪,一躍成為了當紅演員。
趙小銳(李逵)
李逵的精彩部分主要在整部劇的后半段,由于趙小銳出演過于精彩,
觀眾們認為,趙小銳就是李逵,李逵就是趙小銳。
一開始導演聽說趙小銳很擅長游泳,便想讓他出演阮小七,但是由于他太喜歡李逵這個角色,一心只想出演李逵。
他為自己爭取到了試戲角色李逵的機會,導演也很滿意他的表現,和臧金生一樣,他的問題也是太瘦了,要想出演此角,體重必須達到180斤左右。
趙小銳這時可管不了那么多,只要是能讓他出演李逵,什么要求他都答應。
于是,他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從原先的 150斤爆增到了182斤。
重要章節“李逵岐山打虎”,和武松一樣使用的也是真老虎。
生性再勇猛的人, 面對一只真老虎也會很膽怯、害怕,為此,拍的的前一太天晚上,他給父母和妻子寫了兩封信,可以理解為“遺書”。
但好在危險的事情沒有發生,這段起分一共拍攝了6條,總共用時一個多小時,這一個多小時對于趙小銳來說簡直像過了10年。
宋文(武大郎)
除了快意豪情的梁山好漢外,武大郎這個角色也是讓人印象深刻。
別看宋文只有一米五左右的身高,但他絕對是劇中武功最高的人。
宋文并不是專業演員,而是工人武術隊的成員。
無論是拳腳功夫,還是槍刀劍戟他樣樣精通,多次在全國武術比賽中取得冠軍。
一開始他最想出演的其實是王英,但是導演覺得他沒有角色的風流勁,一臉老實樣到是演武大郎很合適。
他接受了導演的建議,出演了武大郎。
事后他還調侃說“這個角色很輕松,不用練武,不用練肌肉,每天就是蒸饅頭”。
梁麗(孫二娘)
梁麗一開始進組爭取的角色是潘金蓮,但是被導演拒絕了。
為了營造出武大郎和潘金蓮身高差,導演組在選角色的時候設定“潘金蓮”必須一米七以上。
不死心的梁麗又為自己爭取了孫二娘的角色,哪知又被吃了閉門羹。
導演的理由是他們需要找個身材壯實的演員飾演,她不合適。
回到家后,梁麗考慮孫二娘不一定必須要“身材壯實”,
于是她給導演打電話溝通,她覺得孫二娘應該是一種以柔克剛的角色,美色是她必不可少的“武器”。
在梁麗的說動下,導演被同意讓她出演孫二娘。
讓梁麗出演孫二娘是正合適,雖然角色是個男人性格,但是她必定有女人的嫵媚在,梁麗將這兩者的把控的很好。
總結
雖然內地的娛樂圈發展的迅速,每年上映的劇有幾十部,但是觀眾們寧愿看十幾年的劇,都不愿意了解一下現在的劇。
因為,現在主場團隊都各懷鬼胎,制作方希望盡管看到收益,演員希望得到流量,很少有真正創作的團隊。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光是演員的努力,導演、編劇、服裝、道具,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都會失敗。
可以一部好的影視作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而《水滸傳》就是如此。
標注:原創不易,抄襲、洗稿必將深究。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果侵權請48小時與我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