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電視劇《隱秘的角落》以后,中國有一部電影最近也全網飄紅了,它就是海清的《隱入煙塵》,沒有征兆,沒有鋪墊,這部電影莫名其妙的,就這么在網上一夜爆紅了。
這是一部苦情戲,時代背景放在還沒有全面奔小康的過去,窮苦的農村人,病殃殃的身子,還有即將年邁的年紀。這也是一部低成本電影,最大的咖也就海清一人,連男主角武仁林,認識他的沒幾個。更沒有幾件像樣的“道具”,這些物件兒在農村隨處可見,碰到熱情的老鄉(xiāng),他甚至可以免費送給你。
《隱入煙塵》在網上被傳得很神,有人說,中國已經很久沒有拍出過這么有深度的電影了。何為深度?在我看來,我認為一部電影的深度,是指故事的張力,表現的內涵,演員的表現,拍攝手法、后期特效、道具制作,這些元素都可以體現出一部作品的深度,包括但不限于,同時又缺一不可。
《隱》作為一部低成本電影,真的缺乏“深度”可言,故事非常簡單:一個窮老漢,娶了一個體弱多病的女子,過程和結局都很悲慘。再說演員表現,作為靈魂人物的海清,全程幾乎就一副耷拉著表情的單一面孔,臺詞也寥寥無幾,雖然此舉是為了應一部苦情戲的景,但這樣的表演有什么深度呢?請一個面癱的人來演她也能做到,配角們更是表現平平,沒有任何藝術表現力,與其說是拍電影,不如說這是一部西北農村紀錄片。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同樣是悲情電影,如果把《活著》比作一桌滿漢全席,《隱》充其量就是一塊餿饃饃。鞏俐是用笑來表現悲劇的,這才是最高級的表演,笑里參雜著心酸、無奈與不屈,更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海清的《隱》只是在一昧的賣慘,一種吆喝式的賣慘,讓人想起了《唐伯虎點秋香》里,華府保安隊長吟詩的畫面:慘慘慘,我實在是慘啊。華府保安隊長錯把直白的文字當成詩歌,海清何嘗不是如此。
有人說,這部電影在丑化農村形象,我不贊同也不反對。但我很反感,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總是拿農村來說事兒,仨瓜倆棗、家長里短的事,不管是農村、城市,亦或城鄉(xiāng)結合部,哪里沒有這些個人、這些個事兒呀?這也是這部電影的通病,除兩位主角以外,周圍的人似乎都沒有一個“好人”,都是在鉆營算計、嫌貧恨富。如果沒有意外,這部電影將會獲得國際大獎,因為這種類型片,很對西方人的胃口,稻草堆、凋敝的樹林、黃土路,這種表現貧窮的視覺語言西方更容易看懂,也許這種“懂”,還是選擇性的,在此基礎上,再來點人性、腐敗、悲情的添加劑,西方人立馬像打了雞血,一種類似于“圣母”的心態(tài)油然而生:來參加我的電影節(jié)吧,金獎銀獎銅獎通通都給你。
西方人打了雞血,自媒體人也跟著喝了雞湯,人云亦云,仿佛你說好,他說好,我不跟著說好,就顯得我沒文化,我沒品味,這部電影在網上迅速走紅,就是這么個因素在背后作祟。農村人很容易滿足,只要你把“我”拍成電影,不管你在說我好,還是在說我壞,我都高興,都感激,而“歌頌弱勢群體”,這些年一直是一種ZZ正確,不信,你把《隱》的劇情稍微改一改,讓男女主角“正常”一點,富有一點,體面一點,這部電影的風評就不一樣了,因為這樣一來,圣母們就沒戲了存在感和優(yōu)越感,你都恨不得要比我過得滋潤了,我還歌頌你?宣傳你?我就算有那閑工夫,我也沒那心情了啊!所以,《隱》成功利用人們的普遍心理,和弱勢群體效應,成功炒作了一波農村苦情懷,也成功收割了一茬圣母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