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斷·橋》實慘!
戲骨+頂流+影后的演員配置,懸疑劇的IP設定,爆火的潛質,卻只有堪堪及格的分數。
電影的撲街,不僅僅是因為作品本身致命性的邏輯問題,還有女主角馬思純的系列坑爹操作。
要說內娛明星中,有誰能屢屢在自己作品上映期間,自打耳光的,馬思純的名字一定在榜。
這次正值《斷橋》上映期間,馬思純卻因“逆行駕駛”上了熱搜,翻車無疑,喜提一連串負面熱搜。
想起電影上映之前,馬思純在粉絲群信誓旦旦地表示這部戲對自己很重要。
然而等到電影上映,有時候都是男主王俊凱獨扛宣傳任務,不見馬思純的身影。
當然了,這不是馬思純第一次自我打臉了。
早前她和白敬亭合作的《你是我的城池營壘》,人設討喜,CP感十足。
明明是一部能夠大爆的劇,可馬思純卻偏偏曝出了和幾乎全網都不看好的張哲軒的戀愛。
于是,磕了一半的CP粉們迅速撤退,連帶著該劇熱度大跌,男主白敬亭也失去了一次大火的機會。
沒想到到如今的《斷橋》,相似的情形再次上演,讓本就不咋地的《斷橋》更加雪上加霜。
從昔日的“金馬影后”,到如今淪落為深陷浪子渣男的“戀愛腦”,人人都說馬思純被戀愛蠱惑。
但事實上,馬思純的最大問題,從來都不是戀愛腦,而是鏡頭前有多乖巧,現實中就有多叛逆。
有人出身是牛馬,有人出生在羅馬,馬思純顯然屬于后者。
她本就出身演藝世家,母親是經紀人,小姨是蔣雯麗,姨夫是顧長衛。
這樣的人員配置,在競爭激烈和拼資源的娛樂圈里來說,已然是頂配了,馬思純堪稱“贏在了起跑線”。
內娛童星千千萬,可偏偏就只有馬思純小小年紀,就能在戲骨云集的《大宅門》中出演男主角“白景琦”的妹妹。
這份殊榮和資源,若不是得益于小姨蔣雯麗的運作,恐怕這個大瓜是掉不到她的頭上的。
只可惜,家人也是一把雙刃劍,在成為她的靠山的同時,也成了禁錮馬思純的枷鎖,聽話、敏感是馬思純前半生的寫照。
或許就像周冬雨羨慕她的點是“安分守己”一樣。
而進入演藝圈,成為演員后,馬思純細胞里的反叛因子全面爆發,單從她偏愛的角色類型便可知一二。
從《左耳》里的“黎吧啦”,《風中有朵雨做的云》里的“唐小諾”,到《大約在冬季》的“安然”,《蕎麥瘋長》中的“云蕎”,再到現在《斷·橋》里的“聞曉雨”。
不同的電影,相似的角色特質——乖乖女的外表下,充滿了反叛和乖張。
與其說馬思純是在扮演角色,倒不如說她是借角色來反抗多年來的家庭壓抑,宣泄內心早已滿溢的叛逆。
自小在家人的呵護和保護下長大的馬思純,就像是一朵被嬌養在溫室的花朵,既沒見識過人心險惡,也沒經歷過外界的殘酷競爭,一路順遂到自以為萬事勝意。
然而她的這種隨遇而安的態度,并不適合殘酷的娛樂圈中的廝殺。
瞧瞧與馬思純同期的85花楊冪等人,哪個不是狼人上身,在這個圈子里“嗜血廝殺”。
就連與馬思純同獲金馬影后的90后的周冬雨,都比她更狠,更有野心。
換言之,因為成功和資源得來的相對不費功夫,所以馬思純并沒有其他明星所要面對的壓力。
當別人還在為一個角色撕番爭奪時,馬思純卻成了那個能讓劇組等她減肥的人。
對比之下,馬思純就像是個沒長大的小孩,普通、軟弱,但又有著娛樂圈中人不應當有的敏感。
因為敏感,所以她極其看重外界的評價,太在乎別人的看法,正如此前有電影博主發文稱“馬思純的演技忽高忽低”,而馬思純當即在評論中回復、回懟。
而當她發現自身無法匹配這些評價或是那些批評時,敏感脆弱的馬思純開始陷入自我懷疑、糾結和否定的境地。
于是,當別人為了成功無所不用其極時,馬思純卻在和抑郁癥做斗爭。
作為演員,馬思純的根本問題從來都不是“戀愛腦”的問題。
演員演員,演技第一,可惜已經有影后榮譽加冕的馬思純似乎也擔不起這個稱號了。
在《斷·橋》中,昔日影后馬思純的表現還不敵影視王俊凱,許多觀眾看了她的表演,都有一個共同觀感:馬思純的演技是全片演員中的短板。
十分滿分,馬思純的五分,竟然不及格。
自從獲得影后之后,馬思純的口碑就像過山車一樣起起伏伏,就如她所呈現出的演技一樣不穩定。
對于馬思純這些年來的影視表現和演技,就像她這次的丑聞一樣,一路“逆行”。
馬思純31歲生日時,饒雪漫在給她的信中寫道,“當你在王府飯店委屈地看著齊嘯,紅著眼睛說‘我不逼你,我也舍不得逼你’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角色注定要如黎吧啦一樣,與你糾纏一生。”
在《左耳》之前,馬思純是青春文學雜志的封面人物;在“黎吧啦”之后,她成了疼痛文學女主角的忠實擁護者。
而今再看馬思純呈現著變化不大的演技,大家似乎很難認同當年饒雪漫的說法。
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馬思純對“叛逆少女”有著固執的偏好,她癡迷于那種生長在陰暗處,靠著自身力量掙脫束縛,但又兼具脆弱性和毀滅性特點的角色。
她像是一個成績起伏不定的好學生,當你覺得她不行的時候,馬思純又能在冗長枯燥的演繹里,貢獻出一兩個高光時刻。
比如她在爛片的《蕎麥瘋長》中,被姐夫欺辱時的痛苦掙扎,站起身后看見母親充耳不聞后的落寞失望,再到最后看清現實后的絕望放棄。
馬思純這段情緒遞進的有層次的表演,堪稱全片中唯一一段有著強烈情感沖突的出彩片段。
但同時,她沉迷于叛逆少女演技的弊端也不在少數,比如那部導演敢選,她敢拍的《第一爐香》。
暫不說馬思純的形象問題,單單從演技來看,恐怕就比她的外表問題更加嚴重。
回看那段她大喊“我很幸福”的扇巴掌戲,哭笑摻和在一起的瘋批表演,并沒有讓觀眾看到人物角色內心的苦楚和無奈。
更多的是疑問“葛薇龍這是怎么了?”以及,“馬思純的演技怎么了?”
說回她在新電影《斷·橋》中的表現。
犀利的電影主題,映射現實的劇情,“男看婁燁,女看李玉”的噱頭。
加上戲骨范偉、流量王俊凱、金像獎影后曾美慧玫的加盟助陣。
《斷·橋》無論從哪個維度來看,都應當是一個大爆款。
可惜,作為女主角的金馬影后馬思純卻在這場重要考試中發揮失常。
對于馬思純在片中的表演,幾乎和她在《風中有朵雨做的云》里有極高的重合。
敷衍、尷尬、太用力、老一套……成了大眾給馬思純的表演的普遍評價。
在電影開拍前,馬思純曾為了角色減肥,并表示:“角色需要我怎樣,我就怎樣。”
而導演李玉也對她的變化感到驚喜,直言:“你就是我心目中的曉雨。”
這個“變化”,大家不曉得是只單單說的形象,還是對于她在角色演繹上的“變化”。
如果是后者,請原諒大家似乎并不能茍同這種說法。
馬思純曾提到過,她認為演員就是應該走出舒適圈,不斷挑戰不同角色,才能成長。
可是縱觀她多年來的絕大部分角色,馬思純真的突破了嗎?
《大約在冬季》中的“安然”一角,是馬思純主動請纓參演的。
因為她第一次讀到《大約在冬季》的時候,就很想演安然,從小就很想體驗一下別人的一生。
而到《第一爐香》時,通過她自己的解讀,觀眾發現馬思純理解的張愛玲筆下的角色,是希望她們勇敢,是能夠反抗的。
這樣的理解,與她此前參演的角色又有何區別呢?
所以在這個層面來講,馬思純無論是在角色選擇,還是表演方式上,都不存在突破自我,跳出舒適圈一說。
客觀地講,馬思純享受角色本身以脫俗的氣質,生存于魚龍混雜之中的“糾結”。
而回歸到她本人身上,一旦有人給她冠以“文學女青年”的名號,馬思純就想一直維持下去,享受這種與眾不同的優越感。
前半程半死不活,奄奄一息的頹廢感;后期突然來一段歇斯底里的吶喊或反抗,用前后情緒的強烈對比,來突顯自身演技的精湛。
可惜這種做法一次兩次很新鮮,多了,就膩了。
馬思純在《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中表演了《半生緣》《父親》和《李米的猜想》三個劇情片段。
三場哭戲,都被網友吐槽:“哭腔顫抖,面露笑容,情緒單一,痕跡明顯,略顯尷尬。”
看馬思純演戲,不可否認,她永遠是情感豐沛的,沉浸于自己的角色無法自拔,就像她在節目中自述戀愛的那段發言,是全情帶入了自己。
這樣的情緒穿透力和感染力,是一個演員難能可貴的天賦,在“表演角色”和“成為角色”之間,馬思純選擇了后者。
作為觀眾,大家希望演員是real的,可是過分real就會讓情感外溢,以至于形成不可控后的失控場面。
于是,很多人會對馬思純的表演產生一種浮夸的感覺,比如她在節目中演繹自閉癥的那段。
實際上,這段表演恐怕沒有人比馬思純更能知道如何演繹,自閉癥患者的真實情形。
可是表演片段發出后,卻是清一色的“夸張”“好像神經病”的評價。
當年“雙蛋黃”影后之一的周冬雨已經突破了自己,成為了90后女演員中的“大滿貫”,還當上了評委。
同樣是身處黑暗,周冬雨在《少年的你》中的角色隱忍、委屈、掙扎,卻仍舊能讓人看到希望。
對比之下,大概也就能理解為何大家對馬思純在《斷·橋》中的表現會給出“跟《少年的你》太像,但是卻差太遠”的評價了。
“我很努力,但我不知道為什么努力,為了什么努力”,這大概就是馬思純的現狀。
如今的馬思純或許該考慮的不是如何去討好那個世人都不看好的男朋友,而是應當沉下心來想想,自己以后到底該如何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