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淚點賊高,一想到都是演的假的就哭不出來。但是長大后淚點越來越低了,很多時候看哭,不只是為電影里的人物哭,更多的是感同身受,想到現實中的媽媽不求回報的愛,真的我媽是世界上最愛我的人了,但是我也只是庸庸碌碌地活成了一個普通人,不能讓她驕傲。
淚點低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就是我也想過,要是沒有跟我爸結婚并生下我,我媽是不是就會特別幸福,因為我從小就沒讓媽媽省心過,恨自己為什么這么笨,怎么這么沒用,最近還因為抑郁癥讓我媽特別痛苦,雖然我媽表面上看不出,其實我知道她內心是痛苦的,畢竟我那么大了,還不讓她省心,所以當看到劇里面的某些話和最后的反轉的時候,讓我忍不住的哭了。
除了沈叔叔其他笑點也很多,影院里基本隔一會就大笑一片,而且難得不是下三路低俗梗,是自然逗樂的那種。賈玲鏡頭里的媽媽太美好了(張小斐好美演得也好)情感真誠充沛,無論是意外穿越努力想讓媽媽更開心的賈小玲,還是80年代特有的單純活力(80年代場景還原得很棒)都讓人有充滿希望的感覺。
反轉就不必多說,db熱評完美概括“你以為你已經很愛媽媽了,但媽媽遠比你想象得更愛更愛你。”哭濕了我兩個口罩!ps.體感男生不如女生對這部能共情,可能因為母女比母子更緊密相連吧…母親這個角色,對于人來說是特別的。它代表家,溫暖,包容。這是父親永遠都不能取代的。沒有賈玲那樣的人生經歷,體會不到她拍這部電影的痛。
十年前我母親過世,那時我24歲,我用十年的時間放棄全部舔傷口,這樣的痛是無法替代的。十年后我父親也過世了。那種傷痛是自己不愿去觸碰的,時常都在想如果父母在世會是什么樣,老了會是怎么樣,家會變成什么樣。每一次回想都是一次意志的磨練。知道自己必須面對現實,然而還是忍不住會想。所以在人前必須堅強。賈玲把自己十多年的傷口撕開拍這部電影,為的不是取悅誰,而是為母親在世上多留一些什么。
有一些細節就能看出賈玲很用心,打排球那一段,賈玲穿衣服沒有把衣服扎進褲子里,而剩下的人都扎進褲子里了,那是當時那個年代穿衣服的風格,賈玲是現在穿衣服的風格,這種細節都能注意到,那不就是用心在紀念自己的母親嗎?最受不了的是賈玲最后跑回去找母親,然后跪到母親面前,張小斐一句話都沒說,無聲的哭泣。賈玲多想再看她媽媽一眼啊。對于有同樣經歷的我不也是一樣嗎。再想想賈玲很早就北漂,多少的心酸不如意,現在有了成就,最愛的人也看不到。我現在能理解她為何不結婚,因為心空了一塊。說到這個,當時賈玲和媽媽一起喝酒,給媽媽暢想未來,又哭又笑,笑是開心媽媽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哭是因為這個未來里沒有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