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影帝被“騙”到大陸當太監,李天柱回去還怎么混?
2010年,李天柱轉戰內地,拍攝了大型的宮斗劇甄嬛傳,在里面飾演皇上的貼身大太監蘇培盛一角,并憑借著這個角色在內地走紅。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實這個角色是導演把他騙過來的,
因為當時鄭曉龍導演找到他時,只告訴他這個角色是除了皇上和皇后以外最重要的角色,場次高達700多場,并且還活到了最后,李天柱一聽就接下了。
可是拿到劇本后,李天柱才發現,原來這個角色就是個太監,而且大部分臺詞都是一些“喳”“奴才這就去辦”等等,讓他十分的尷尬。
在此之前,李天柱從來沒有演過這樣的角色,他一度想打退堂鼓,不過合同都已經簽了就不能反悔了。
拍攝過程中,由于太監需要把頭發剃光,李天柱也是毫不猶豫的獻出了自己的頭發,畢竟作為一個演員,角色才是最重要的,要是注重偶像包袱那說明戲都演不好。
于是他就抱著敬業的態度,將蘇培盛這個角色飾演的很好。
2012年甄嬛傳播出后,蘇培盛這個角色也是順勢走紅,他不像平常宮斗劇里面的太監一樣,趾高氣昂,捧高踩低,相反蘇培盛一角是非常正面的一個角色。
不過觀眾可不要被他的外表給蒙騙了,雖然他演的是一個太監,可現實中的他是一個龍套影帝。
李天柱出生在中國臺灣的一個單親家庭里,父親給他取名為天柱,就是想讓他成為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自幼缺少母愛的他也是非常的脾氣火爆,見誰懟誰,在圈中的暴脾氣是出了名的。
1980年,李天柱出演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戲《吾土吾民》并拿下了金鐘獎最佳男演員,隨后便受到了瓊瑤阿姨的賞識,出演了很多瓊瑤苦情戲,比如《幾度夕陽紅》《煙雨蒙蒙》《在水一方》《青青河邊草》等等。
年輕時候的他雖然算不上俊朗,可是演技還是可以的,不然也不可能拿下這么多獎。
而甄嬛傳的導演找上他,也是看中了他的演技,畢竟從甄嬛傳的演員來看都是以演技優先,顏值什么的都是排在最后。
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影帝陰差陽錯的居然成為了太監,并且還把這個角色飾演的很好。
如果不是因為自己是個“奴才”,李天柱見到陳建斌時一定會把他教訓一頓。
2010年李天柱接到了甄嬛傳的劇本,并在里面飾演蘇培盛,因為在劇中和陳建斌有著大量的親密戲份,所以他準備去跟對方打個招呼。
不過陳建斌的臭臉在劇組里可是出了名的,當李天柱恭恭敬敬的自我介紹完后,陳建斌卻說了句“哦”就轉身離開了。
這讓李天柱十分的惱火,再怎么說自己之前也是拿過金鐘獎的影帝,這人居然敢這么冷淡的對他?
要知道以前李天柱在圈內的暴脾氣可是出了名的,換做以前的他肯定劈頭蓋臉的罵回去了,但想想今后自己還要和他搭戲,李天柱還是把心中的怒氣忍了下來。
沒想到事情還有反轉,在后面的日常相處中,李天柱發現陳建斌其實是一個很有內涵的人,兩人也從一開始的冷淡變成了無話不談。
后來想想,雖然他在臺灣的圈子里是像前輩一樣的存在,可是在內地他就是一個新人,陳建斌老師不認識他也很正常,想了想后他也就釋懷了。
為了更好的演出蘇公公的狀態,李天柱在戲里戲外都練習著點頭彎腰的動作,雖然是配角可是卻演出了主角的感覺。
因為蘇培盛總是在揣測皇帝的想法,就像一個妃子一樣,所以觀眾也給他取了一個“蘇妃”的外號,表達自己對他的喜愛。
不過就是號稱頭號衷仆的蘇培盛,在后期為何會倒向甄嬛傳呢?
首先第一個就是崔槿汐,大家知道蘇培盛一直對崔槿汐有好感,而后期槿汐為了幫助甄嬛復寵,就主動對蘇培盛提出對食之事,而蘇培盛肯定不得不幫助甄嬛了。
第二就是后面的四大爺大勢已去,蘇培盛在宮中混了這么久肯定知道投誠一個厲害的主是多么重要的事,那時候就甄嬛勢頭最大,不投靠她投靠誰呢?
所以也就有了之后蘇培盛幫助甄嬛傳回宮,并且暗搓搓的無視她們下藥之事。
一部甄嬛傳到底養活了多少人?不僅制作方賺的盆滿缽滿,而且還養活了大半個自媒體!
從2020年開始,網上就開始鋪天蓋地的出現甄嬛傳的解說,在這個國產劇日益凋零的年代,甄嬛傳就像一顆常青樹一樣,不管過了多久都不會過時。
里面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性格非常鮮明的,而且每個人的結局都不一樣,對于觀眾而言也有著深刻的意義。
就說甄嬛傳播出已經10年了,但仍然可以年賺千萬,衍生經濟無數。
在某乎上,與甄嬛傳相關的討論話題已經達到了6.9萬個,豆瓣上的影視短片多達12萬多條,小紅薯上的筆記數量超過了42萬,某音的話題量更是超過了430以,從這就可以看出甄嬛傳有多么火爆。
很多影視區的UP主也靠著“甄嬛傳解說 ”賺的盆滿缽滿,先是從每個人物的性格入手,然后再是劇情的走向,最后是結局的分析,之后更是延伸出了甄嬛的找茬,所謂的找茬就是找穿幫鏡頭。
比如第一張這個鏡頭就是太監身后的背景墻上,有很明顯的游客標識,雖然被虛化了但還是能看得出來一點。
第二張就是屋頂上面居然有一個攝像頭,想必是工作人員太忙了沒有顧及到這點。
第三張就是后宮聚餐的時候大家都在看表演,而其中的一個宮女居然在底下玩手機,放在古代這可是要砍T的。
甄嬛傳之所以能夠火那么久都是有原因的,從中都能看到演員的進展的演技和敬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