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6億、打破84項紀錄、內地影史科幻片票房榜單第一……《流浪地球》讓國產科幻片備受關注,給電影市場帶來巨大期待。三年后,《獨行月球》和《明日戰記》帶著對國產科幻的新理解,將科幻與喜劇、動作冒險等元素相結合,用作品為國產科幻片填補空白。
從國產科幻電影元年至今,不過短短四年時間,國產電影對科幻的探索正逐步邁向工業化,為華語科幻市場帶來無限機遇。
科幻+喜劇
開心麻花探索喜劇題材的創新邊界
作為開心麻花、沈馬組合搭配下的又一作品,《獨行月球》被視為疫情之下重振電影市場的“救市之作”。而事實證明,《獨行月球》給了暑期市場足夠的信心。
該片講述了“月球上最后的幸存者”獨孤月在月球上獨自生活的荒誕故事。從自暴自棄到渴望回家,再到為地球上的人能夠生存下去而犧牲,獨孤月也從一個“中間人”走向了屬于他的英雄之路。
截至目前,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上映30天的《獨行月球》票房達到28.2億,是內地影史暑期檔科幻片票房榜TOP1。此外,該片也是2022年喜劇片內地票房榜的第一名,超過了開心麻花此前的作品《這個殺手不太冷靜》。
作為開心麻花目前投資體量最大的作品,《獨行月球》全片鏡頭有2700個,其中特效鏡頭有1967個,占比達到95%。拍攝月球片段時,劇組總共使用超過4萬平米的攝影棚;為打造真實的月球表面生態,劇組還準備了200噸沙石模擬月球表面粉塵;實景搭建月球基地、塑造有5000萬根毛發的袋鼠“剛子”讓觀眾在電影中看到國產電影特效的誠意。盡管該片的拍攝也面臨著疫情帶來的困難,但市場的反饋依舊給到極大的信心。
隨著電影的熱映,觀眾對電影的評價聚焦在“開心麻花出品”還能否逗笑觀眾上。的確,《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西虹市首富》等作品的成功讓以喜劇漸長的開心麻花承載著觀眾的期待,沈騰、馬麗等一眾開心麻花演員成為國內喜劇電影的票房保證。
但開心麻花想要的遠不止于此。從改編舞臺劇劇本到目光放在其他IP作品,持續把二代創作者和舞臺劇配角推向臺前,開心麻花想要坐穩喜劇的頭部制作公司,哪怕是在疫情最為嚴重、行業信心最為薄弱的時刻。
開心麻花聯席總裁、開心麻花影業CEO汪海剛曾明確表示,對抗不確定性的唯一辦法就是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因此,開心麻花還會繼續專注于喜劇內容的生產和制作。這也意味著不同題材與喜劇元素的碰撞或將成為開心麻花下一階段的主要嘗試。
硬核機甲
港產科幻片的類型突破
在這個暑假,與《獨行月球》同樣備受關注的,是由古天樂作為總監制并主演的《明日戰記》。這是一個關于世界末日之下的故事。地球因環境污染而瀕臨崩潰,人類試圖建造“天幕”來形成防御。因隕石撞擊而來到地球的外星生物“潘多拉”意外可以凈化空氣,但需要精英部隊執行一項針對潘多拉的特殊任務。
作為香港本土科幻片,《明日戰記》是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之一,也是香港電影史上制作規模最大的科幻電影。電影中,戰機與潘多拉之間的搏斗、機器人和裝甲車之間的打斗動作十分吸睛。
“我今日得到的一切是觀眾和電影給予我的,我不管怎樣都會在這個圈子里,我一定會做好香港電影,我一定會搞定明日戰記。”這是古天樂在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的一席話。
這部匯集劉青云、張家輝、古天樂、劉嘉玲、謝君豪等香港老牌影星的作品,是古天樂的機甲夢,也是香港電影類型片的新可能。截至目前,上映23天的《明日戰記》在內地的票房達到5.79億,貓眼專業版對該片的票房成績預測在7.34億。
盡管港片的影響力逐漸式微,近年來獲得不錯評價的港片還要追溯到2017年的《追龍》(5.77億)和2018年的《無雙》(12.73億)。可見,如今的港產片面臨著能否邁過“十億大關”的難題。
撇開坊間對古天樂的情懷和這部新作《明日戰記》未達預期的悲情渲染,這部港產片的出現刷新了觀眾對港產片的預期。以商戰、警匪片漸長的港產片終于要嘗試新的題材了。
盡管《明日戰記》的內核依舊是兄弟情義,也包含了部隊內部的政見不合而引發的“抓內鬼”的橋段。但該片在機甲概念的設計、人與機器人的打斗場景中,花了不少心思。從視效這一維度上看,該片的完成度和真實感都達到了預期。
作為國內首部機甲科幻電影,從前期籌備到后期制作,該片用了超過五年的時間,是近幾年難得的大制作電影。參與此次電影制作的團隊均是本土團隊,可以說,《明日戰記》展示了香港電影CG技術的頂尖水平。
而更重要的是,港片也在艱難的市場中尋求新的可能。古天樂曾在采訪中預告新項目《天梯》依舊是科幻題材,其需要搭建更復雜的設備去講述一個宇宙航天故事。
量變到質變
中國科幻正逐漸崛起
科幻電影與其他類型片不同,試錯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無論是被譽為“推開中國科幻電影大門”的《流浪地球》還是此后的一系列科幻作品,都在拍攝的過程中付出了試錯成本。
隨著《流浪地球2》發布新海報和首支預告,這部備受期待的續集作品也公開了將定檔于2023年的大年初一上映。該片由郭帆指導,劉慈欣監制,吳京、劉德華、李雪健等主演,講述了提出建造一萬座行星發動機的時代,是《流浪地球》的前傳。
回看國產科幻電影的崛起之路,四年前,提及國產科幻不少人會嗤之以鼻,直到《流浪地球》的成功。46.86億的票房成績和7.9分的豆瓣評分,《流浪地球》占據內地影史科幻片票房榜單的首位。
一時間,觀眾對華語科幻片有了新的期待?!读骼说厍颉芳由夏瓿醯能浛苹妙}材電影《瘋狂的外星人》,2019年成為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元年。而《流浪地球》之后,國產科幻作品面臨著各自的難題。
前有《上海堡壘》《沖出地球》等一系列科幻電影不斷嘗試,后有《宇宙探索編輯部》《流浪地球2》《拓星者》等電影的運作。再加上《球狀閃電》《天梯》,甚至導演徐克正籌備的科幻新作《星寵》……國產科幻片正迎來春天。
無論是太空中的移山計劃還是機甲世界里的窮奇和刑天,如今的觀眾對國產科幻電影的世界觀已不再陌生。更值得珍惜的是,電影行業對科幻作品的投入培養了一批科幻作品制作人才。如參與制作《獨行月球》《外太空的莫扎特》的國內頂級特效公司MOREVFX團隊、參與《明日戰記》特效制作的天下一特效公司……
可以說,科幻電影作為一種高概念類型作品,帶領觀眾不斷延伸想象力的邊界。盡管好萊塢科幻作品的工業化程度更高,但國內市場已具備創作科幻類型片的沃土。隨著更多電影人才的涌入,華語科幻作品將帶著國人對宇宙的浪漫想象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