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級動畫IP「小黃人」空降暑期檔。
本是好事一樁。
但沒想到——
很多人開開心心進了影院,卻罵罵咧咧出來了。
原來,是「中國特供版」結局引發了爭議。
原版結尾是反派溜之大吉。
但內地公映版卻多出了1分鐘。
以幾個定格鏡頭和字幕交代了反派被繩之以法的下場。
不僅很多中國網友大呼荒唐,公開抵制。
在外網也引發群嘲。
英國《衛報》 報道了這一消息。
《搏擊俱樂部》等類似的「魔改」舊聞也再次被鞭尸。
「魔改結局」為什么連動畫電影都不放過?
今天,借此機會再來聊一聊 ——
對中國觀眾而言,「特供PPT結局」已是家常便飯。
《搏擊俱樂部》在內地流媒體平臺上線后。
刪除了結尾最為經典、也最具反叛意味的爆炸場景。
還模仿電影字幕強加了一段劇情。
說明爆炸被警方阻止了,男主被送入了精神病院。
這一魔改甚至遭到了原著作者的大肆吐槽。
「你們看到這坨屎了嗎?挺好的!在中國每個人都有一個圓滿結局!」
2019年上映的印度片《一個母親的復仇》,改編自臭名昭著的「德里公交強奸案」。
片中,女兒被強奸,兇手卻被判無罪。
母親不得已選擇動用私刑懲治兇手,替女兒復仇。
影片批判了印度形同虛設的治安和法律,同時贊頌了母愛的偉大。
同樣,中國版結局加了一段字幕。
說明母親最終向警方自首,案件已經交由警方審理 。
如此種種,已是無比荒誕。
沒成想,更荒誕的來了。
連動畫電影都逃不過魔改。
新上映的這部《小黃人大眼萌2》,是《神偷奶爸》的前傳。
追溯了格魯成為大反派的因由。
他從小就是個叛逆少年,愛做惡作劇,崇拜犯罪團伙 。
一次意外,他師從一個經驗豐富的反派老頭,學習了高超的作惡技巧。
也為長大后成為大反派奠定了基礎。
但這部影片的結局一經修改后。
反派老頭落入法網,被判20年有期徒刑。
格魯也改邪歸正,人生最大成就是「成為三個小孩的父親」。
不僅強行降智,令原本反套路的設定落入窠臼。
而且還和正傳的內容脫節了。
被網友吐槽,這樣的前傳讓正片成了「格魯的平行宇宙」。
來源 | 微博@關雅荻
如此明顯的邏輯漏洞下,依然強行改寫結局。
真人電影是因為有違主流價值觀。
動畫電影則多了一條罪狀,即教壞小孩。
在此之前,甚至有很多動畫片直接下架。
當時就引發了不少爭議。
如今,問題再一次拋給了《小黃人2》。
如果對原作不做修改,是否會真的教壞小孩?
這就得從支撐影片敘事的價值觀念來看。
這并不是一個傳統型的懲惡揚善的故事。
人物也不是非黑即白。
雖然表面上看,格魯作為主角,一直心術不正,總以「卑鄙」為傲 。
但從種種行為來看,他只是一個調皮的小孩。
做過最壞的事也不過是往電影院扔臭氣彈,向別人身上噴芝士。
目的只是想坐最佳觀影位置,早一點拿到冰激凌。
他甚至還處處流露出善良純真的一面。
比如,在陰冷的下雨天,好心收留了被淋成落湯雞的小黃人;
他還冒著生命危險跳進鱷魚池救人。
這種反差感讓他成了一個非典型的反派角色。
正傳電影中,這種反差感也被放大,作惡手段變強,溫情的一面也更加被凸顯。
反派老頭其實也是嘴硬心軟。
作為極惡天團的前首領。
嘴上威脅著要殺死格魯,最后只是讓他幫自己打掃家務。
被格魯救下后,還主動傾囊相授。
冒死救出了格魯和小黃人。
不難看出,影片所推崇的并不是他們身上的反派標簽,而是這些具有反差感的人性閃光點。
讓這些「反派」勝利,反而有更具深意。
讓我們看到,善良和邪惡是一體兩面,重點在于個人的選擇。
片中,真正的反派角色其實是極惡五人組。
格魯原本想要加入他們。
但極惡五人組始終看不起格魯。
他們還背叛了反派老頭這一昔日隊友,并鏟除了他的家。
格魯因此放棄了加入他們的念頭,轉而與其誓死斗爭。
故事最后也以極惡五人組的慘敗落幕。
從這個意義上說,格魯和反派老頭才是真正的正面角色。
他們的勝利才具有「正義獲勝」的教化意味。
反觀修改后的字幕結尾,讓反派老頭被逮捕,格魯改邪歸正,不僅僅讓故事邏輯斷裂。
也弄巧成拙,在一部溫情、夢幻的動畫電影中憑空加入硬核的法治視角。
卻生生抽離了「善有善報」的樸素價值觀。
國內上映后,電影口碑一路滑坡。
從8分已經跌到了7分。
除了對影片本身的不滿外。
也折射出人們對影視環境的失望情緒。
其實,這本該是一部讓人自豪的影片。
因為片中運用了種種中國元素。
貫穿全片的線索上古十二玉盤,就是中國古典物器。
神器的功力也以中國十二生肖的形態出現。
此外,還有中國功夫、舞龍、針灸等令人目不暇接的熟悉元素。
華人演員楊紫瓊還給唐人街的「隱藏大佬」配了音。
這些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正面呈現。
某種程度上足以說明中國文化已經越來越被世界所欣賞。
遺憾的是,結尾的畫蛇添足卻反倒讓「中國特供」成為一種恥辱。
其實,曾經我們也有太多「三觀不正」的動畫,但也恰恰都是中國動畫之光。
徐克監制的動畫電影《小倩》,改編自《聊齋志異》。
曾受宮崎駿盛贊。
被認為是《千與千尋》的靈感來源。
其中就有很多怪力亂神的內容,血腥殘暴的畫面。
中日合制的動畫劇集《三國演義》。
沒有因為是動畫就在內容上作低幼化處理。
它完全忠實原著,拍出了權謀腹黑的一面,也拍出了深不可測的人性。
董卓戲貂蟬這些成人化的情節,都悉數展現。
甚至放眼全球,不少經典動畫佳作,其實都存在與主流價值觀相悖之處。
想要雞蛋里挑骨頭,一點也不難。
比如,小美人魚為了愛情,舍棄了自己動人的歌喉和漂亮的尾巴。
妥妥的「戀愛腦」。
《飛屋環游記》里的老頭卡爾,竟用氣球把房子飛上天,躲避拆遷。
堪稱史上最無法無天的釘子戶。
日漫就更不用說了。
大雄成績奇差、好吃懶做。
小新過于早熟、行為猥瑣。
都是「帶壞小孩」的典型。
但這些作品反而成為幾代人難以割舍的童年記憶。
在很多人眼中,《小美人魚》傳遞的是善良、勇敢這些珍貴的品質,以及與「與命運抗爭」的不屈意志。
《哆啦A夢》《蠟筆小新》中的友情、親情,既溫馨、有趣,又感人至深。
說到底,教育是一件潛移默化的事情。
認為作品中「三觀不正」的內容會帶壞小孩。
實際上是高看了電影的影響,低估了孩子的心智,也甩鍋了自己的責任。
電影只是呈現世界的一種方式,并不負責提供解答。
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也不是確切的答案,而是在共情和反思中,得出自己的答案。
《麥兜故事》中有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名場面。
麥太太每天給麥兜講睡前故事,內容大同小異。
「從前有一個小孩撒謊,有一天,他死了。
從前有一個小孩很用功讀書,長大后發財了。
從前有一個小孩很不孝,有一天他扭傷了腳。」
其實,麥兜對媽媽的目的心知肚明。
媽媽的故事也并沒有對他產生心理陰影。
因為他的成長不在寥寥幾行字里,而在生活具體的挫折和磨難里。
電影之于生活的關系也正是如此。
就像昆汀·塔倫蒂諾的母親所說,這只是電影,不會因為你看了電影里的什么東西就毀了你。
畢竟,給孩子在電影中設定安全空間,也無法保證他們在現實中安全著陸。
當然,也不排除少數影片存在視覺沖擊力過強的畫面,會對未成年人產生一定的精神傷害。
但國外已經有了相應的分級制度來解決這一問題。
《神偷奶爸》系列在美國被列為PG級,即建議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觀看。
既尊重了創作的自由,也照顧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圖源|維基百科
而強行美化結尾,僅僅追求觀念正確。
反而是捂住了孩子的雙眼,只會讓孩子在現實中受到更大的精神沖擊。
就像英劇《黑鏡》中有一集,母親為了保護女兒,在她的頭腦中注射了一種特殊芯片。
它能給血腥、色情、暴力等任何少兒不宜的畫面自動打上馬賽克。
但這樣做的結果是,女兒對模糊一團的東西產生好奇,開始嘗試自殘等越軌行為。
之后更是對母親的過度保護產生逆反心理。
在一次和母親的吵架中,用平板將母親打得頭破血流。
這正是家長沒有耐心教導,只知一味過濾負面信息的結果。
「不要害怕電影,電影沒那么可怕,也沒那么重要。」
它既不會危及人生,也無法替代家庭教育。
我們愛電影,不是因為它「正確」。
而是因為它給了我們豐富的生命體驗,無法替代的審美享受。
既能引領我們領略崇高,也能帶我們一窺深淵。
這,才是藝術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