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陳家林導演追思會在北京舉行。追思會由中廣聯電視劇導演委員會主辦,陳家林導演是導委會的創始人之一,也是首任會長。
7月7日,陳家林導演因病逝世,享年79歲。
演員出身的陳家林,于1979年開始擔任導演,他的首部電影《鳥島》獲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1986年,他的電視劇處女作《努爾哈赤》,獲第7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連續劇一等獎,他本人榮膺最佳導演獎,他的歷史劇輝煌之路由此開啟。
此后,他相繼導演了《唐明皇》《武則天》《漢宮飛燕》《太平天國》《康熙王朝》《江山風雨情》《大敦煌》等歷史劇佳作,從秦漢到唐宋到明清,他在電視劇里構筑了半部中國史。他是歷史劇領域當之無愧的導演巨擘。
追思會由導演陳燕民主持,導演鄭曉龍、車徑行、趙寧宇、火烽、孔令晨、林楠、路奇、郭少雄、黃力加、靳劌林出席交流。中廣聯副會長李京盛、理事任麗平、制片委員會會長張明智出席并發言。青年學者支菲娜、《影視圈》雜志社社長劉海洋,以及陳家林導演的女兒李姝到場出席。
眾弟子談恩師:他是坦誠無私的人
追思會開場,主辦方在屏幕上播放了陳家林導演作品集錦。現場與他有過合作、相識多年的好友們,無不為之動容。
導演委員會會長鄭曉龍在開場致辭中說道:“家林導演的逝世,是電視劇界的一大損失。他作為導演委員會首任會長,為我們行業做了很多事情。舉行追思會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借著這個機會,表達對家林導演的追憶和哀思。”
出席追思會的導演郭少雄、黃力加、路奇,尊稱陳家林為“恩師”。三位導演與陳家林合作多年,通過他們的回憶,陳家林導演更為真實和生動的形象浮現在大家腦海里。
郭少雄導演首先發言,他是演員出身,經過陳家林導演的培養,一步步成為導演。在多年的合作中,兩人建立了亦師亦友的情感。
他回憶道:“我和家林導演合作的第一部戲是《百色起義》,當時我是一名話劇演員,是他選定我出演這部電影,讓我對影視表演有了信心。后來,他看我對導演工作有興趣,就提攜我做副導演。他還告訴我,沒上過專業院校不要緊,做導演,就是兩個字,學和干。在他的支持下,我逐步成長。他的離去,使我非常難過。”
在發言中,郭少雄導演特別提到陳家林導演的創作態度。他說:“他拍電視劇的工藝流程,完全是按照電影的標準。《唐明皇》劇中有名有姓的角色超過170個,這么多演員是從北京人藝、四川人藝、武漢話劇院等劇團選拔出來的。按照導演要求,我和黃力加負責去南方,拿著一臺相機,跑到各個劇團,給演員拍照。劇組專門制作了一個演員檔案,最后由導演確定演員人選。”
黃力加導演也是經由陳家林導演的栽培,從場記一路成長為導演。他對陳家林導演的工作熱情記憶猶新。
他說道:“陳家林導演拍起戲來就是一位拼命三郎,工作忙的時候,他靠一瓶白酒頂著,可以幾天幾夜不睡,拍戲和做后期都是精益求精。他說一個導演把50%的精力放在畫面以內就不錯了,剩下的精力,就是需要去調動每個部門的積極性,完成導演的總體構想。”
黃力加還強調了陳導的坦誠:“他讓執行導演拍戲,就不會在一旁盯著。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他的坦誠相待,為我們營造了一個非常良好的創作氛圍。”
路奇導演是美術設計出身,與陳家林導演曾經在長春電影制片廠共事。他說起和陳家林導演的合作歷程,感慨萬千。
他說:“1984年的電影《譚嗣同》是我和陳家林導演的第一次合作,他提拔我當副美術設計。他去拍電視劇《努爾哈赤》(1986),又叫我去。我當時想拍電影,就沒有應約。后來他拍攝電影《百色起義》,我就跟著進組了,這一下子就與他合作了20年。他后來的《唐明皇》《太平天國》《康熙王朝》等作品,我都參與了。”
《康熙王朝》
在路奇看來,陳家林導演就像是一棵大樹,“樹蔭”庇護著每一位合作者。他回憶道:“我在他的戲里可以自由快樂地創作。我最后一次去家里看望他,他當時已經行動不便。在我臨走時,要走到門口了,一回頭看到他想從沙發上站起來。我趕忙去扶他,說您別站起來了,他說想站著目送我。”說到這里,路奇導演已經聲音哽咽。
現場播放了很多業內同行發來的追思視頻。其中,演員劉威回憶道:“我拍《唐明皇》的時候生活窘迫,進了劇組之后,身上就沒錢了。有一天,導演把我單獨叫去,給了我200元錢,讓我拿著吃飯,當時真的非常感動。在我的演藝生涯中,他不僅給了我臺階,還給了梯子,讓我越爬越高,他是我的恩人。”
站在合作者的角度來看,陳家林導演是一位坦誠、無私、有擔當的老大哥。與他的共事經歷,讓每一位合作者終身難忘。
眾導演追憶:他沒有真正離去
到場的來賓中,除了陳家林導演的工作伙伴,還有在電視劇導演委員會的同仁。他們在生活和事業上,與陳家林導演互有交集。在追思會上,眾位導演講述著自己珍藏的記憶,來表達對陳家林導演的敬意。
車徑行(中)、支菲娜(右)
車徑行導演是中廣聯電視劇導演委員會副秘書長,曾在首任會長陳家林領導下開展工作。
他回憶道:“前年是我和他最后一次見面,他當時的身體狀況不比從前。但是,他依然關心著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心系電視劇導演委員會的建設。”
對于陳導的作品,他分析道:“陳家林導演將歷史事件與電視劇創作巧妙結合,成功平衡了歷史與藝術的關系。他堅持正劇是解讀歷史,而非戲說歷史。他導演的電視劇,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張力。”
陳家林導演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當天到場的趙寧宇導演同是北電畢業,他與陳家林導演也有淵源。
《努爾哈赤》
他說道:“我年少時非常喜歡看他拍的電視劇《努爾哈赤》《袁崇煥》。高中時,我立下志向考北電的導演系,但是當年導演系連續6年沒有招生,我就考了表演系。大學時一位老師和我提起,表演系有一位大師哥陳家林轉作導演,非常成功,我當時對陳導更加肅然起敬。”
趙寧宇轉型導演之后,在創作上和陳家林也有過交集。他說:“2010年,我在南寧拍電影《國醫》,當時的男主角盧奇有一天稱贊我拍攝角度選得好。我問為什么?他說當年陳家林導演拍《百色起義》時,就是選擇同樣的角度和處理方式。我說那證明我學到了。”
林楠導演關于陳家林導演的珍貴回憶,是一套DVD。
他說道:“導委會成立之后,才正式認識了陳導。有一次我去見他,專門帶了一套《江山風雨情》的DVD請他簽名。我說這是我最喜歡的歷史劇。他一開始還不信,讓我把喜歡的幾場戲說給他聽。我就一場一場地講,他后來就給我說戲,說這場戲在劇本階段是什么樣,拍攝時又做了哪些調整。這種無私的分享,讓我獲益良多,我也如愿拿到了他的親筆簽名。”
《江山風雨情》
林楠導演進一步回憶道:“當時我和他說,假如有一天我翻拍《江山風雨情》,您會不會覺得被冒犯?他說不會,你這么愛這部劇,應該去拍。我說翻拍的話,我的表述和理解會和您不一樣。他說當然要不一樣,每一代人都應該有不同的理解和審美。他的坦誠與豁達,一直都影響著我。”
《影視圈》雜志社社長劉海洋提到了一件憾事。“2014年,我參加了在內蒙古赤峰召開的陳家林導演藝術研討會,陳導在會上談笑風生。我那時就想,陳導是中國電視劇發展的推動者和見證人,是不是應該為他做一本書?會后我就和他聊起這個事,他當時手頭有別的工作,就只能先把做書的事情放一放。沒想到,現在只能留下遺憾了。”
支菲娜站在青年學者的角度,對陳家林導演表示緬懷。
她說:“陳導在電視劇拍攝制作條件尚不完備的時代,盡力還原了中國古代歷史中輝煌時代的點點滴滴,讓我們身臨其境地去感受歷史事件和人物。我是80后,他的作品是我們這一代人理解中國歷史不可或缺的影像啟蒙,更是我們樹立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的重要指引。”
中廣聯副會長李京盛表示:“陳家林導演留下了眾多的經典劇集,但是他的美學思想和拍攝藝術還沒有來得及整理出來。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研究庫,值得作為研究課題。我覺得最好的紀念,就是讓他的藝術思想可以流傳下去。”
最后,導演委員會會長鄭曉龍總結道:“家林導演的逝世,讓我想到,作為一名導演,就算人不在了,大家都覺得他沒有真正離開,為什么?因為他通過作品活在了人們心里。他是一個積極的榜樣,我們非常想念他。”
在這篇文章的結尾,我們奉上陳燕民導演寫陳家林導演的悼念詩:
一生勤奮勵耕耘,佳作如林久彌新。
拳拳赤心昭日月,熠熠群星拱北辰。
愛業敬業為表率,求實求真傳火薪。
仙游翰海堪告慰,繼往開來啟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