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動畫的新作《新神榜·楊戩》,5天票房1.74億,日票房已被《獨行月球》超越,暫未憑借口碑實現逆跌。
對于追光,甚至是對于國產動畫行業來說,這并不算是理想的成績。
《大圣歸來》打開國漫市場七年之后,知名動畫廠牌的系列作品,仍然停留在4億票房。
在“國漫崛起”的七年間,有不少動畫公司冒頭、走向成熟。它們各有各的風格,也各有各的困境。某種程度上,它們的困境也映照著國漫的困境。
說“國漫崛起”,到底誰崛起了?
《楊戩》之于追光
從《新神榜·哪吒重生》到《白蛇2·青蛇劫起》,追光動畫一直背著“特效精良、劇本平常”的標簽。
《新神榜·楊戩》則再次強化了這一標簽,電影也因此陷入口碑兩極化的窘境。
《楊戩》的特效和世界觀塑造確實出彩,有風格、有審美、有想象力。
日漫風的元神大戰、水墨風的太極圖、蒸汽朋克式的神仙世界,都讓人印象深刻,也再次突出了追光“現代解構傳統”的特色。
追光也是有野心的,它想做成人向動畫,更黑暗,更深刻,更現實。
可惜的是,或由于刪減,或局限于編劇水平,最終結果都不太好,《楊戩》亦如是。
《楊戩》似乎想講下一代人的反抗——既得利益的高位神仙不惜一切代價,企圖維護舊秩序,下一代人則試圖沖破這種舊秩序。
可惜最終變得語焉不詳,甚至連最重要的主角楊戩,也成為扁平、無聊的工具人。
楊戩的行為動機是什么?他追求什么?他的內心矛盾是什么?這些問題在電影中找不到答案。寫在片名里、畫在海報上的角色由此變得面目模糊。
玉鼎真人為何不惜欺瞞、殺戮,都要維護金潭洞?玄鳥到底是會禍害人間,還是“萬物生生不息”?故事最終的指向也有些含糊其辭、模棱兩可。
廠牌風格一旦形成,會和觀眾建立默契,對作品有不小的加持。
但追光在劇作上的再次折戟,不僅影響單體電影的口碑、票房,甚至對廠牌的長線發展也有負面效應。
《楊戩》7.0的開分,是追光四部系列作品中的最低分。
此前,《哪吒重生》7.4開分,《青蛇劫起》7.6開分,《白蛇·緣起》至今仍然有7.8分。
這同時也導致了《楊戩》預測總票房僅有4億出頭,甚至不如3年前的《白蛇》。
這背后或許有宣傳期過短、影院營業率、限電等因素的影響,但確實也是追光的警鐘。
沒有能讓觀眾共情的角色和劇情,再高水準的特效大概也只能撐起如此票房。
對于追光這種有獨特風格的動畫公司,包括國漫愛好者在內的核心受眾,也展現了一些寬容。
大家仍然抱著可惜又期待的復雜心情——認可它們的特效、對故事深度的追求、對美學風格的堅持,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它們在劇作上的短板。
只不過,觀眾的寬容也有限度。《長安三萬里》大概是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
《楊戩》片尾的第二個彩蛋為《長安三萬里》貼片,關于李白的故事,明年暑假上映。這是追光繼“新傳說系列”和“新神話系列”之后,即將推出的“新文化系列”。
彩蛋里的聲音為成熟中年男聲,畫面中出現了葫蘆形酒壺,不少網友猜測李白可能會和申公豹有聯系。
脫離了神話傳說的世界觀,也沒有了怪力亂神的戰斗體系支撐,一個好的原創劇本就顯得尤為重要。
追光是否能補齊劇作方面的短板,平衡一流視效與三流劇本之間的矛盾,《長安三萬里》會是一份答卷。
如果這份答卷再不理想,追光或許會面臨更大的困境。
02 動畫廠牌的格局與困境
《楊戩》定檔后兩天,彩條屋的《深海》也開始了宣傳,并預告將于年內上映,不少觀眾猜測會是國慶檔。
這大概國漫兩大知名廠牌的一次小小碰撞。
《大圣歸來》七年之后,國內的各大動畫廠牌(以電影為主)格局逐漸成型——光線彩條屋、追光動畫和方特動漫。
其中站得最高的必然是推出過50億+爆款的光線彩條屋,《深海》是它們今年的力作。
彩條屋屬于帶錢下場的廣撒網模式。
自2015年成立之后,它陸續投資了十月文化(《大圣歸來》)、可可豆動畫(《魔童降世》)、中傳合道(《姜子牙》)、彼岸天文化(《大魚海棠》)等動畫公司。
彩條屋的優點在于宣發能力強、有IP、有爆款,同時網羅了大量人才,不缺內容創作力。
但缺點也肉眼可見。這種非全權掌控的模式,在工業流程上不穩定——產量不穩定、作品不穩定。
從第一個貼片預告到臨近定檔,《深海》用了兩年。
兩年前的《姜子牙》片尾埋下了彩蛋——姜子牙被關進渡劫城,隨后雷震子、楊戩和黃天華出現,似乎是在暗示他們要去劫獄救姜子牙。
兩年后,這個彩蛋仍沒有后續。
這種模式也導致彩條屋沒有建立起明確的廠牌風格,旗下作品缺乏辨識度,在內容布局上更是難成系列。
號稱彩條屋“國風科幻系列”首部作品的《沖出地球》,票房僅1000萬出頭。
被觀眾抬上去的所謂“封神宇宙”,最初也并沒有清晰的規劃。最明顯的證據是,《魔童降世》和《姜子牙》里的申公豹形象截然不同。
真正形成宇宙聯動的,反而是追光的新字頭系列。
這也是追光自產自銷模式的優點。可以自主控制每一道工序,讓追光在工業化方面更為成熟——能夠迅速建立極具特色的廠牌風格,保持一年一部的穩定產量,也有清晰的系列規劃。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創作人才不夠,劇本總是差點意思,票房天花板太低,沒有爆款支撐。
容易被忽視的,是《熊出沒》背后的方特動漫。
在電影方面,方特動漫似乎沒有太大的野心,它的產出和收入一直很穩定——專注《熊出沒》,專注春節檔,專注子供向,一年一部,票房基本維持在5-7億。
今年春節檔,《熊出沒》甚至拿到了將近10億的票房,成為了國產動畫票房榜第三,僅次于《魔童降世》和《姜子牙》。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雄獅少年》和它背后的北京精彩。
《雄獅少年》是難得一見的現實題材原創動畫,豆瓣拿到了8.3分,去年的國產電影最高分。
網傳北京精彩計劃推出“少年三部曲”,《雄獅少年》之后還有《鑄劍少年》《逐日少年》,同樣由《雄獅少年》導演孫海鵬執導,同樣為原創故事。
北京精彩的總制片人張苗,曾任職北京文化,推出過《我不是藥神》《你好,李煥英》等爆款,對內容的把控能力強是北京精彩的優點。
但在以西游記、封神榜等神話傳說為主的國漫市場,原創并不是討喜的元素,缺乏觀眾認知度。
如何打開更廣的市場、處理建模方面的爭議,是“少年三部曲”后續需要面對的問題。
盡管有國漫廠牌不斷冒頭、成熟,但國漫仍然還在起步階段。
國產動畫票房榜前十,上到50億,下到5億,斷層嚴重;且子供向的《熊出沒》就占了一半,還有兩部甚至已經是六七年前的作品。
某種程度上,這些動畫廠牌的困境也映照了國漫的困境——劇本趕不上技術,產量跟不上市場,子供向與成人世界的割裂……
希望也祝愿“國漫崛起”不再是一句喊累了的口號,而是真正出現在銀幕上、一部又一部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