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漫崛起,我們說了太多。
從《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一鳴驚人,掀起熱度。
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火爆全國,位列國產電影票房榜第四。
一時間,三維國產動畫,讓我們充滿期待。
但沒想到,之后等來的竟是一次又一次的嘆息。
《姜子牙》《新神榜:哪吒重生》《白蛇2:青蛇劫起》等接連翻車。
沒一部能夠沖破7分大關。
這不,上周一部新片再次陷入尷尬。
《新神榜:楊戩》上映3天才票房破億。
豆瓣評分目前7.0,7分檔岌岌可危。
這種尷尬,也不禁讓魚叔思考:
國漫,為什么總差了那么一口氣。
《新神榜:楊戩》
「抄」設定
國產動畫在技術方面的進步,有目共睹。
即使不喜歡這部《新神榜:楊戩》,也得承認片中的特效和美術誠意滿滿。
很美,很酷,很炫。
飛天神舞,仙氣滿滿。
萬劍齊發,陣勢恢弘。
水墨畫風,古韻十足。
但這份「好看」,并不能深究。
《楊戩》的華麗特效,只是在我們已有認知里的進一步強化、放大。
本質上,仍然缺乏一種獨特的新鮮感。
比如,賽博/蒸汽朋克與中國神話的結合,其實在去年的《新神榜:哪吒重生》就展現過一些。
要說驚艷,恐怕還不如前不久,終于有新動作的《深海》。
藏了7年,靠一支短短的預告,燃爆全網。
不僅如此,《楊戩》在美術上的「好看」,亦充斥著一種「媚俗」感。
這在追光一系列動畫里,表現得都很明顯。
比如,女主人均網紅臉。
白蛇、青蛇、婉羅,傻傻分不清。
男主則人均歐巴臉。
楊戩、哪吒、敖丙,可以原地成立男團。
不只是美術,連各種設定也讓人感到「有點眼熟」。
比如第一主角楊戩。
一個吊兒郎當的賞銀獵人,開著一個破舊不堪的飛船。
從個人形象到團隊配置,完全就是照搬了豆瓣9.7的《星際牛仔》。
具體到細節。
《星際牛仔》的主人公斯派克出場,伸懶腰。
楊戩出場,也是伸懶腰。
斯派克吹著口哨,坐上飛行器。
楊戩則吹著口琴,跳上飛行器。
而且,曲子都是布魯斯,風格神似。
連飛行器都有點相似。
身戲頭尖,手動擋。
打架時的狀態,更是如出一轍。
都是用一種懶散悠哉,體現出人物的瀟灑性格和超強實力。
團隊配置也撞梗。
楊戩自帶哮天犬這個就算了。
動畫里還非要做成兩種形態。
而人形哮天犬居然是個紅發女孩,從發色到性格,都和《星際牛仔》里的Ed一毛一樣。
所以,《楊戩》里的美學風格和人物設定,更像是一種整合。
眼下流行什么,就拿來什么。
從神話傳說,到賽博朋克。
從經典日漫,到韓流歐巴。
各種借鑒,各種碰瓷,整一碗大鍋燉。
乍看,視覺體驗很豐富。
細品,又好像缺了點獨特性。
「抄」情節
如果說,美術風格和人物設定的相似,還有點致敬的意味。
那么劇情上的相似,就讓人大感不適了。
《楊戩》的故事,全程像又看了一遍《姜子牙》。
故事開端,楊戩經歷了一場大劫。
失去了仙力,瞎了天眼。
做不了上仙,只能做個「賞銀捕手」。
這境遇,跟失去法力整天愁眉苦臉,在河邊釣魚的姜子牙相差無幾。
連臉型都差不多,只不過換了個年輕版的。
《姜子牙》
之后,意外卷入一連串的事件中。
發現一切都是天界的陰謀。
原來自己一直是被冤枉的。
本以為被關押的玄鳥是禍害,不料卻是好的。
巧了,姜子牙也是被冤枉的。
以為是反派的狐仙,其實也是好的。
《姜子牙》
之后又發現,原來真正的大反派,就是自己深信不疑的師父。
師父所代表的高高在上的神仙們,都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將楊戩等人視作棋子。
巧了,《姜子牙》里的大反派也是姜子牙的師父。
《姜子牙》
最終,楊戩突破重圍,恢復法力。
重開天眼,手刃尊師。
巧了,姜子牙也是法力覺醒白了頭,繼而毀了整個天宮。
《姜子牙》
與《姜子牙》故事上的高度重合,讓人覺得本片在劇本上的嚴重偷懶。
而更為災難的是,劇中很多人物的行為動機,完全缺失。
比如,楊戩為什么蒙冤落魄?
12年鎮壓玄鳥,楊戩立下大功。
并非世人所說,是為了懲罰妹妹觸犯天規,而將其鎮在山下。
那么,為啥楊戩還要被貶呢。
配角也是一樣。
申公豹為什么要幫助沉香?
巫山神女明明暗中幫助沉香,為什么要殺人,為什么要重金請楊戩找沉香?
12年了,楊戩既然掛念妹妹,為什么不想辦法見見自己的外甥?
……
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片中有太多太多。
要么根本沒有提及,要么一兩句臺詞簡單敷衍,卻根本經不起推敲。
人物動機的不合理,繼而造成劇情上的推進生硬。
以至于,所有角色都成了推動特效展示的工具人。
而即便我們觀眾自己把這些情節漏洞去補齊了,也會面臨一個更糟糕的問題:
電影所表達的情感內核和主題價值觀,太懸浮了。
《楊戩》和《姜子牙》一樣,最后所要探討的都是一個極其宏大的「電車難題」:
救天下蒼生,還是救一個人。
作為蒼生之一的觀眾,實在無法體會神仙們的這種價值辯駁。
口口聲聲喊著「天下蒼生」,但電影中其實從沒表現過蒼生。
這就讓電影中的角色和試圖傳達的情感,變得高高在上,空洞無力。
這種懸浮感,也成了近幾年國產動畫普遍存在的老毛病。
比如《白蛇2:青蛇劫起》。
有意讓小青經歷「女性意識的覺醒」。
但是,電影中對她覺醒的過程、結果的展現都是空洞的口號式吶喊。
更關鍵的是,電影一邊打著「女性意識」的話題,一邊又充滿了男性凝視,有著物化女性的嫌疑。
不僅沒接地氣,還造成口碑的反噬。
再比如《姜子牙》。
還是讓姜子牙在仙界和天下百姓之間做出選擇。
口號喊得又空又大,觀眾看得又累又懵。
然而,主題懸浮,又并非神話題材的原罪。
本片名為《楊戩》,但故事其實源自于《寶蓮燈》。
而原版《寶蓮燈》的主題內核,是很接地氣的——
終究落在了沉香對于母親的思念,和對封建體制的反抗。
《楊戩》卻以二郎神這個沉香的「二舅」為主角,大大削減了對于沉香的情感刻畫。
同時對于楊戩自己的情感,也描寫得模糊而搖擺。
在前面大部分時間,完全將其置于一種空洞的旁觀者視角。
之后又突然用各種反轉,強行給楊戩加戲。
以至于最后的情感爆發,顯得十分薄弱,缺乏共鳴。
相比之下,同樣是改編神話傳說,《哪吒之魔童降世》就討巧得多。
將原來反封建、反父權的時代性主題,精煉成家庭教育、邊緣少年等現代性話題。
以小見大,用更為貼近地面的視角,來傳達更廣泛的情感共鳴。
獲得大眾認可,也是自然。
放眼國外,成功案例就更多了。
就拿皮克斯來說。
《尋夢環游記》借助了墨西哥亡靈節的傳統民俗,追問了生命的界限。
《心靈奇旅》通過一場奇趣的靈魂之旅,傳達了一條既簡明又深奧的人生哲理。
而今年的《青春變形記》有著宏大中國傳說背景,卻只講述一個小女孩青春期的煩惱。
試想,倘若《青春變形記》去純粹地拍熊貓傳說,《尋夢環游記》去純粹地拍亡靈神話,它們還能受到大眾的喜歡嗎?
答案顯而易見。
它們都有著宏大的背景設定和復雜的特效技術支撐。
但這些技術,并沒有喧賓奪主。
而是作為故事的橋梁,引領我們探索一個鮮活、溫熱的情感主題。
只有在情感上打動觀眾,才能成就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
該怎么「抄」
單論制作,《楊戩》絕對不能算一部爛片。
大家對于本片的失望,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惋惜。
尤其是在喊了這么多年「國漫崛起」之后,那份期盼的熱情已經一點點地消散。
明明技術也上去了,投資也加碼了,觀眾們也踴躍支持了。
可,還是差了那么一口氣。
三年前,《白蛇:源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相繼獲得成功。
國產動畫由此似乎發現了一種可行之路。
在這之后,用成熟的特效技術,配上神話傳說角色,似乎成了一套通用模版。
追光「新神榜」系列、「新傳說」系列,彩條屋的「中國神話」系列,都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然而,神話元素的濫用,也導致了高度的同質化。
《西游記》《封神榜》這些古典神話被扎堆地翻拍、改編。
別說主角了。
光一個配角申公豹,在三年時間里,就至少出現了三個以上的版本。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里是個反派,結結巴巴的陰謀家。
在《姜子牙》里是個正派,俠義忠厚的萌壯漢。
到了《新神榜:楊戩》里,又是亦正亦邪,灑脫自在的浪蕩子。
導致魚叔現在也暈了向:
原版申公豹到底是啥樣來著?
而在創作層面,更是不約而同地陷入了一個誤區——
美術設計優于故事內容。
我們常說,好的動畫,要夠燃。
但這種燃,得燃對方向。
畫面上的燃,通常不過三分鐘。
情感上的燃,才是一記真正的重拳,能讓我們回味無窮。
曾經我們以為,與美日等動畫大國之間最大的差距,在于技術。
現在漸漸發現,恐怕還是在于故事。
最后一位迪士尼「九元老」奧利·約翰斯頓,去世前曾說了這么一句話:
「動畫,不如動感情」
故事講述的出新、角色塑造的獨特、情感表達的真摯,都應該與視覺奇觀的創造,形成平衡。
共同成為一部經典的決定因素。
對比之下,作為動畫電影領頭人的皮克斯顯然嚴格遵守了這點。
《皮克斯的故事》
比如皮克斯的成名之作《玩具總動員》。
現在來看,難免會覺得制作粗糙。
在當時,它已經用上了全球最頂尖的動畫制作技術。
但是,皮克斯并沒有將它做成炫技的作品。
而是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打造出一個最純粹、最動人的關乎童年、友誼和自我的故事。
到近30年后的今天,皮克斯的動畫技術早就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就像《超人總動員2》中衣服上的毛線,《賽車總動員3》中趨近真實的賽場等,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出乎意料的是,皮克斯反而做起了減法。
就像《心靈奇旅》。
片中出現的紐約街景,細節真實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但動畫的重點部分,卻直接玩起了抽象簡筆畫。
故事的主題,則又最終回到平凡生活,將敘事視角放到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個體身上。
人生不如意,工作不順利,甚至連外形都不出眾。
他的境遇,卻能讓無數觀眾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這樣的減法,恰恰是皮克斯創作的核心要素——
始終將故事表現和情感表達放在第一位。
這也是為什么皮克斯總能成為動畫領域一塊不倒的金字招牌。
而這樣一股「以內容為本」的創作理念,正是當下國產動畫所普遍缺少的。
死磕技術,卻不死磕劇本。
畫面越來越華麗,情感卻越來越懸空、冰冷。
顧此失彼的做法,只能換來不叫好也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魚叔并非說,技術不重要。
技術當然重要。
但,所有的技術配套,都應以服務內容為前提。
連故事都沒有打磨好,光靠視覺層面的堆疊,并不能制作出一部足夠優秀的作品。
更何況,最近的幾次國產動畫,在技術、風格層面也沒有顯示出極具革新化的突破。
與其如此,不如在題材、類型上做更多的探索。
屬于國產動畫的好故事,可遠遠不止神話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