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主旋律電影的長河中,人物形象塑造主要是為了振奮人們的信心和增強人們的勇氣,來展現人物形象的偉岸的一面,使觀眾仰慕和學習電影中的英雄人物,有意刻畫英雄“高大全”的特征。
借助電影這種文藝形式,讓電影中“神話”主人公的形象,使其在普通觀眾的心中變得自然化、合法化,以維護一種特定的文化秩序。
一些導演開始不斷的刻意維護電影中的電影形象的崇高地位和象征意義希望通過文以載道的形式提出一種價值規范,并將其變成一種精神向導,對電影中的人物進行一種“賦魅”,希望強化和鞏固這類經典人物形象具有的神圣性和權威性。
電影被稱為第七種藝術形式,這一形式可以使銀幕中的英雄人物穩定其觀眾的思想意識,以一種安全、合法的特征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行。
一部分傳記電影創作者明確支持“文以載道”的藝術特征,尤其通過注重刻畫英模的偉岸形象、高尚的精神境界,成為引導和鼓勵人的一種明燈,因而對人物增加“賦魅”的因素,進一步提高該人物角色形象的崇高性和威望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大眾文化的推廣,利己主義和自我意識也在個人心中不斷的滲透,普通人希望影片的創作是站在以平民化、大眾化的方式來表現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態度。
在人物塑造“賦魅”方面,兩部經典的影片《雷鋒》和《趙一曼》是成功的范例,表現出了一種崇高威望感和道德高度的人物形象。
在電影《趙一曼》中,她組織抗日隊伍,領導工人罷工,她的人物形象塑造為:大義凜然,智勇雙全、英勇就義的偉大抗日革命戰士。
影片《雷鋒》在屏幕上表現一個士兵勤儉節約、大公無私的平凡而偉大的模范英雄人物,表現出了雷鋒崇高的人生境界。
在人物塑造“祛魅”方面,新世紀經典英模影片《張思德》和《我的母親趙一曼》是成功的范例,影片《我的母親趙一曼》中趙一曼具有雙重身份,她既是一個母親又是一個英雄,她柔美又不失堅強和真實,使觀眾感受到一個真正母親的英雄形象。
《張思德》影片張思德并沒有塑造成一個高大全似的英雄神話,而是一個有缺點的活生生的普通人的形象,正是因為不完美從而讓觀眾感受到真實,因而吸引觀眾產生共鳴。
總而言之,雷鋒題材電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進行“祛魅“和賦魅,并不是說其中一定有一個不好,而是根據影片創作所涉及到的方法論和價值論來選其一或者是二者結合的方式。如影片中的方法論包括敘事方式、制作模式、象征意義等。
價值論包括回歸現實、去歷史化、超脫的祛魅等。力圖能進一步表現雷鋒題材電影在真實的歷史之間與人的本性同在互補的藝術生長點。
從社會語境來說,從中國改革開放到加入WTO,再到奧運會、世博會的順利舉辦。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越來越緊密,不僅有更多的中國人走出世界而且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來到我們國家。
當今社會處在一個變化極快的環境中,如果當今拍攝的雷鋒題材影片還是以“說教”為主,自然不會受到大眾的認可,長期以往,觀眾就會以慣性心理抵制該題材影片。
處在這樣一個急劇變遷的社會語境中,雷鋒形象塑造在真實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與以往形象不同的形式,因此,雷鋒題材電影必須確立新的形象策略和藝術技巧。雷鋒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僅僅是之前影片中扮演的“高大全”的形象嗎?
著名編劇黃亞洲曾深入走訪過雷鋒生活的地方,據雷鋒周圍人介紹:雷鋒是一個非常愛美的人,他留了一個當今仍非常流行起來的短寸頭,粉撲撲的圓臉,為了修飾自己的臉型顯得英俊些,在前額頭上還留起一撮小劉海。
他喜歡穿帥氣的皮夾克,戴手表,用皮箱,在天安門前騎著摩托拍照,偶爾“炫耀”下自己的榮譽,這不正是當今年輕人喜歡發微博、曬朋友圈的另一種方式嗎;喜歡讀書,喜歡寫文章,常在報紙上發表一些詩歌、散文等,是我們現在一部分選擇“平躺”的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熱愛生活、積極向上,喜歡運動,多才多藝,會腰鼓、口琴、跳舞、排練舞臺劇等;他和當今年輕人一樣,喜歡嘗試,追逐一些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在幾年的時間里,換了四五個更符合自己的工作,“甘做螺絲釘”的精神可以看出雷鋒是一個有思想、有覺悟、有抱負的“潮人”。
新型雷鋒形象的到底如何實踐在影片中,這一點可以借鑒近期紅到出圈的電視劇《覺醒年代》,該劇的致勝法寶之一是與當代青年進行跨時代互動的共情方式。
劇中的英雄陳延年、鄧中夏、陳喬年、李大釗、趙世炎等,他們有遠大理想、宏圖大志,為了國家和人民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從容就義,這些英雄是我們吾輩學習的楷模。
該劇成功的“年輕化”的表達方式為何不可以用到雷鋒題材電影的創作中,答案當然是可以的!該題材需要每個人尤其電影藝術家們一起同心共力拍攝出更多真實、鮮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