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13年,這個暗黑蘿莉終于回歸了。
想當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對她又愛又怕。
萌起來比誰都萌,狠起來比誰都狠。
自她出現以后,戀童癖不敢輕舉妄動,收養家庭三思而行。
如今,她又回來了。
魚叔已經做好了汗毛倒立的準備。
《孤兒怨:首殺》Orphan: First Kill
2009年,《孤兒怨》誕生。
峰回路轉的劇情,細思恐極的設定,讓人過目難忘。
該片當年以2000萬美元成本,狂攬全球近8000萬美元票房,妥妥的年度黑馬。
豆瓣上,44萬人打出8.2高分,在驚悚片、懸疑片里都算是翹楚。
成功的同時,影片也引來不少爭議。
先是領養家庭和福利機構發起投訴。
害怕觀眾從此對孤兒產生心理陰影。
隨后也有人質疑影片的邏輯。
第一部中,蘿莉曾被一戶美國家庭領養。
結果全家都在人為縱火案中喪生,只剩下她自己。
這么蹊蹺的案件,難道警方就沒想到調查一下幸存者么。
這不,新作就把坑填上了。
只不過,是用塑料和稻草填的。
豆瓣評分5.6,imdb 6.1,口碑徹底崩壞。
制片方似乎也對它的爛心知肚明。
明智地選擇僅在流媒體上線。
但這么一個好IP,怎么就撲了呢。
這事還要怪謝娜(不是)。
豆瓣最高贊
有一說一,女主的臉真有那么點謝娜的意思。
上一部中,演員伊莎貝拉才12歲。
假裝9歲蘿莉,還說的過去。
而現在,她已經25歲了!
為了讓她回歸演出9歲角色,劇組居然沒有采用任何CG動畫。
只是用了很多拍攝技巧來降低身形。
比如,讓其他演員穿高底鞋,以反襯主角的小。
這種方法雖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表演。
但也失去了前作的詭異感。
流逝的骨膠原,深深的法令紋。
再矮小的身材,都沒法讓人信服這是個真蘿莉。
兩部對比
然而,就算劇組花大錢做了換臉特效,也無法拯救它。
因為第一部最大的懸念,來自于女主的身份謎團。
影片前半部分,這個蘿莉處處透著詭異。
明明才9歲,偏喜歡穿七八十年代的衣服。
然后是與年齡不符的殘暴與冷漠。
偷看養父母夜生活。
張口閉口Fu*K。
砸死小鳥。
殺死修女。
……
眼睛都不帶眨一下。
她是誰,為什么要殺人掩蓋身份。
她什么動機,為什么要挑撥養父母關系。
這些未知的恐懼,一直縈繞在觀影過程中。
直到最后才被揭曉。
到了第二部,問題來了——
最大懸念已經被揭開。
身份已知,33歲的精神病殺人狂。
結局已知,全家死光,只剩她笑到最后。
想要營造恐怖氣氛,必須得搞點新玩意。
影片開頭確實有那么點東西。
一個女醫生正準備發車。
雨刷器一掃,蘿莉突然出現在車前,詭異一笑,隨即消失。
女醫生認出來了,這正是剛剛她在精神病院里遇見的危險人物。
女醫生到家停車,剛打開房門。
汽車的后備箱突然自己打開。
女醫生躡手躡腳走過去。
什么都沒有。
她狐疑地關上后備箱。
回到家,一抬頭。
只見蘿莉的錘子直直落了下來。
這個開場片段,有點希區柯克「炸彈理論」的意思。
你知道女醫生會死。
但怎么死,什么時候死。
每一個場景都讓人禁不住去猜想。
只可惜,這種亮點僅存在于開頭。
進入正題后,導演似乎逐漸暴躁,從精雕細琢變成了敷衍了事。
懸疑情節絕大部分都是第一部的老調重彈。
偷窺父母夜生活。
突然出現,錘死人、捅死人、砸死人。
以及詭異的熒光畫。
可惜。
只復制了橋段,卻沒能復制質感。
要說續作一點創新沒有,也不盡然。
本片采用了「黑吃黑」的設定,在中段讓人眼前一亮。
女主從精神病院逃出來后,殺了女醫生。
然后用電腦查詢了美國失蹤女孩名單。
并從中選擇了與自己最像的那個——
艾斯特。
就這樣,精神病患者搖身一變,成了美國上流人家的女兒。
不過,當初調查失蹤案的警察起了疑心。
警察趁艾斯特不注意,提取了她的指紋。
拿回家一對比,果然對不上。
就在這時,一個身影突然從背后出現。
咔咔幾刀就把警察捅死。
艾斯特臉上的血還沒擦。
一個身影突然在她背后出現。
對著警察又補了幾槍——
是艾斯特的媽媽。
最大的反轉就在這。
原來真正的艾斯特早就死了,是被混賬哥哥失手殺死的。
爸爸對此毫不知情,一直不放棄尋找。
媽媽為了家庭,選擇包庇哥哥。
而艾斯特的出現,剛好填補了爸爸內心的空缺。
于是,為了家庭穩定,為了重新找回婚姻的激情,媽媽逼迫艾斯特,必須把戲演下去。
不僅要演,還要演好。
媽媽給她安排了各種培訓,包括往事的細節、女兒的習慣。
好讓警察和心理咨詢師徹底相信艾斯特。
變態母子遇上變態蘿莉。
果然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也有很多人質疑這個情節。
尋回失蹤人員不需要DNA鑒定么。
還別說,現實生活中真有類似案例存在。
2013年的紀錄片《冒充者》里,就講述了一個22歲法國男孩,冒充17歲美國失蹤男孩。
明明兩人膚色、發色、瞳孔顏色都不同。
可失蹤男孩家庭居然絲毫沒有懷疑。
在接受警察詢問前,主動給他看家庭照片,談論往事。
而且死活不讓他去做DNA鑒定。
不過,男孩沒能逃過心理醫生的法眼,最終敗露,鋃鐺入獄。
但他反過來控告這家人殺死了他們的兒子,即真正失蹤的男孩。
重重疑點引起了警方的懷疑。
可警察找了許久,也沒能找到直接證據。
事情的真相不得而知。
紀錄片也給出了開放性結局。
《孤兒怨:首殺》的設定,看起來與這部紀錄片很是相似。
但對于懸疑氣氛的營造,還不如紀錄片。
本應是瘋批對瘋批的心理控制戰。
結果被拍成了幼稚的虐殺游戲。
簡單來說,就是你殺我,我殺你,最后全部殺光光。
先是媽媽殺蘿莉,在食物里下毒。
失敗。
然后蘿莉殺母子,想將其推下車站。
失敗。
最后哥哥和媽媽想聯手殺蘿莉。
結果被蘿莉挨個反殺。
當然,還少不了蘿莉的夢中情人,爸爸。
他不小心發現了蘿莉身份后,也被推下了房頂。
一家人,徹底死絕。
影片結尾,蘿莉換上干凈衣服。
氣定神閑地走出熊熊火場。
懸疑氛圍,無。
智商段位,無。
行為邏輯,無。
實在潦草。
對這個結果,魚叔也不那么意外。
「續作爛片定律」,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這些年,太多優秀的IP續作,都淪為了狗尾續貂。
因為一個IP之所以優秀,很大程度是因為它構建了一個新鮮的世界觀。
但這對續作來說是把雙刃劍。
好的是,續作可以不用想設定,或者進行過多背景介紹,從而集中進行劇情、角色的挖掘。
壞的是,一旦挖得不新、不深,很容易沒有新鮮感。
而對恐怖、驚悚、懸疑這一類電影來說,沒有新鮮感往往是致命的。
以《生化危機》為例。
2002年,根據游戲改編的系列電影第一部面世。
豆瓣評分高達8.2,堪稱喪尸片的鼻祖。
但續集評分卻不斷降低。
2021年重啟的新作《新生化危機》。
劇情完全復刻了1和2,最終呈現的結果混亂且無聊,豆瓣評分僅4.6。
《生化危機》的真正魅力,在于喪尸隨時可能出現的緊張感。
是「當你以為一切已經結束,然而才剛剛開始」的懸疑氣氛。
如今老調重彈加廉價制作,撲街也是必然。
還有經典恐怖電影《電鋸驚魂》系列。
首作豆瓣評分8.7,驚艷全球。
這個IP的精髓,是用環環相扣的巧妙機關,揭示人性的復雜。
續作第二部第三部口碑還算穩住。
從第四部開始,開始持續下跌。
2004年到2021年,17年,9部。
不斷地推出續作,讓這個IP疲態俱顯。
到了去年,第九部只剩下血腥的畫面和刻意反轉的劇情,內核空洞無物。
最終淪為殺殺殺的血漿片,豆瓣評分掉到5.2。
《孤兒怨》也是如此。
扮演艾斯特的演員伊莎貝爾,在第一部電影宣傳期間接受采訪時曾說:
「一個家庭,為了彌補一個未出生嬰兒的遺憾,就把艾斯特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難道就是對的嗎?」
第一部作品之所為成為經典,不僅因為成功塑造了恐怖蘿莉的形象,更是構建了一個危機四伏的家庭。
艾斯特能屢屢得逞,與家庭本身的裂隙息息相關。
媽媽酗酒,因疏忽導致女兒變成聾啞人。
爸爸出軌,始終得不到妻子的信任。
兒子只顧著玩電子游戲,看色情雜志。
連妹妹在桌上要黃油的手勢都看不懂。
還需要剛被收養來的艾斯特,來做翻譯。
他們明明有個完美家庭,卻都不懂得珍惜。
而艾斯特從未有過童年,也從未得到愛。
看到這一切,不由讓她感到憤怒。
第二部的「黑吃黑」設定,依然有深入挖掘的可能性。
看似溫暖的家庭,其實每人心中都有惡意。
被媽媽和哥哥扔進郊外枯井的妹妹,才是被真正遺棄的「孤兒」。
殘酷人性的寒意,足夠深入心脾。
由此而生的驚恐,遠遠比殺戮更令人窒息。
只可惜,這個設定還是被白白浪費了。
說到底,對于優秀IP而言。
世界觀是皮,精神內核是骨。
只續了皮,卻缺了骨。
出來的成品,終究還是立不住。
最糟糕的還不是第二部翻車,而是第三部可能也要來了。
圈錢容易,好IP不易。
廣大制片方們,且續且珍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