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出事故看得全網揪心。
四川彭州龍漕溝突發山洪。
造成7人死亡,8人受傷。
其中有一位父親懷抱著幼子,被困在一處山石上。
泥沙俱下,父親以脊背阻擋洪水堅持了15分鐘。
期間試圖全力將孩子拋向岸邊,以謀取一線生機。
但最終還是被卷入洪水,只有大人生還。
而更讓人痛心的,是背后的真相。
龍漕溝并非景區,而是一處泄洪口。
現場早已有多處危險標識。
但一眾博主用唯美文字和濾鏡,將其美化成了「網紅景點」。
更有人不惜毀壞當地圍欄,不顧勸阻也要進入打卡。
這才會導致在山洪爆發時有多人來不及撤離。
生生釀成一樁無可挽回的悲劇。
然而經此一事,似乎未成教訓。
仍有人為獲取關注和流量罔顧事實,夸大修辭。
將各種隱患野地套上「網紅濾鏡」大加推薦。
就像廢棄礦洞,卻成了避暑勝地。
嚇得工作人員連夜施工封閉。
為何相似的事件屢禁不止?
或許我們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一些答案——
《不好》
Not okay
「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p>
安迪·沃霍爾這句話,精準預言了這個遍地網紅的時代。
新華網的一份調查顯示,95后被問及向往新興職業時。
超過一半的人選擇了主播、網紅。
影片的主角丹妮,同樣是個想做網紅的女孩。
她在一家名為《墮落》的雜志做攝影編輯。
一心想成為頂流撰稿人,得到別人的注意。
奈何稿件內容和標題都毫無吸引力。
連熱點也蹭得十分生硬。
甚至不顧大眾情緒,在911事件這樣的雷區瘋狂試探。
默默無聞讓丹妮深感不滿。
畢竟收獲關注后的好處實在多多。
連她最愛的餐廳都寫著「網紅免費」。
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窗口。
各類美妝、美食、旅行博主層出不窮。
只要將自己的社交窗口裝扮得足夠新奇光鮮。
一個吸大麻的都能獲得巨大流量。
就像如今美化「野生景點」的探險博主們。
也是利用了讀者的窺探欲。
用唯美濾鏡文藝詞句,將各種危險野地標榜成了「小眾獨特」的世外桃源。
從各種點贊、評論數據中得到分享欲與虛榮心的雙重滿足。
丹妮也試圖掌握這一流量密碼。
她謊稱自己要去巴黎參加作家靜修班。
模仿網紅們的操作,穿上法式碎花裙,拍攝美美的照片,再合成到巴黎景點背景中。
并加上熱門濾鏡,發布在社交平臺。
坐在家里,就制造出自己打卡巴黎的假象。
果不其然,吸引了一大波粉絲。
但誰知,一個意外差點讓丹妮露餡。
在發布完打卡凱旋門的P圖照片后,丹妮沉沉睡去。
醒來后卻信息爆炸。
原來,就在丹妮發完動態十幾分鐘后,巴黎遭到了恐怖襲擊。
其實,她本可借此機會向身邊人坦白。
但虛榮心讓她沉溺其中,不惜繼續謊言。
自詡「恐怖襲擊的幸存者」,靠賣慘獲得更多關注。
為了圓謊,她還參加了創傷應激障礙小組。
學著模仿真正受難者們的說辭,用來裝扮自己的社交窗口。
丹妮謊稱自己對炸彈聲心懷陰影。
以此去蹭真正校園槍擊幸存者的熱度。
她鼓吹更多人說出自己的內心創傷。
甚至因此成為了意見領袖。
然而正當丹妮美滋滋地沉浸在與日俱增的粉絲數時。
她沒有想到,自己罔顧事實夸大修辭贏來的關注。
即將成為電影中真正悲劇的開始。
平臺博主們出于私利私欲不負責任地鼓吹隱患野地。
確實是導致彭州洪災慘劇的重要原因。
但同時,平臺方監管缺失也難辭其咎。
就像電影中,丹妮影響力之所以能擴大化到如斯地步。
她供職的《墮落》雜志起到了確如其名的推波助瀾之效。
丹妮偽裝稱巴黎恐襲幸存者獲得關注后。
雜志主編一反常態,求著她供稿分享。
為平臺帶來更多流量效益。
但雜志并未核實事件的真實性。
只顧著欣然接受丹妮帶來的點擊量。
數次將丹妮視作最大熱點放上頭版頭條予以推薦。
即便是后來謊言被拆穿。
也要吃盡最后一波流量紅利。
媒體平臺無疑是丹妮的流量幫兇。
也曾有人覺察到事件中的不對勁之處,企圖質疑。
但平臺只樂見讀者們瘋狂從眾,讓影響力達到指數級爆炸。
東窗事發后,再即刻劃清界限,將丹妮掃地出門。
就像彭州洪災發生前。
曾有熱心網友向平臺反饋野河的安全隱患,舉報相關內容,卻遭到忽略。
而洪災發生后。
平臺又火速增加了「風險提示」。
然而,搜索龍槽溝后出現風險提示,搜索「礦洞」等危險景點時卻依然沒有提示。
也難怪很多網友諷刺道:說是風險提示,其實是免責聲明。
發布「野生景點」的博主們,像丹妮一樣錯誤引導了大眾。
但媒體、平臺在整件事情中,是否也錯誤引導了博主呢?
正如《墮落》雜志,在頭版位置推薦丹妮虛構出來的文章。
因為文章足夠有煽動性,有爆點。
而社交平臺的推薦機制也是有跡可循的。
「小眾、冷門、私藏、出片」等關鍵詞頻繁被平臺選中推送。
這也勢必導致發布者們如法炮制,包裝出更多「彭州龍漕溝」。
只為獲得與流量直接掛鉤的官方推薦獎勵。
藏在精致濾鏡和文藝配文之后的危險隱患。
隨著「官方推薦」四個字被淡化。
而枉顧真實反饋,或許讓泄洪地看上去暫時安全。
但悲劇真正降臨時,平臺和博主都難逃譴責。
其實,曾經的互聯網還不是這般景象。
與如今動輒攀比炫富、容貌攻擊、戾氣攻訐不同。
各平臺發展初期,人們的分享內容大多平和真實。
但信息時代迅猛發展,網紅經濟也跟隨之騰飛。
巨大的流量密碼帶來的收益讓一夜暴富不再是神話。
這就導致許多人早已失去分享初衷,為博關注不斷拉低下限。
前陣子因食用保護動物而被全平臺封禁的網紅提子,只是冰山一角。
網紅打卡點與現實情況的差距,讓人們對各種「網紅濾鏡」早已逆反。
#小某書對濾鏡景點道歉# 甚至登上熱搜。
人們對P圖以及各種精致濾鏡越來越警惕。
每一句用「中國人不騙中國人」尋求真實性的保證背后。
都顯示出網絡世界毫無信任可言。
而各種獵奇探險,更是后患無窮。
正如2018年云南探洞事件。
參與者也是依循「野洞攻略」組隊探險。
但洞中環境并非如大眾想象中的世外桃源那樣美好。
漫布著未知細菌及有毒氣體才是常態。
網傳此隊參與者出洞后多人罹患重癥,還有人因此喪命。
可悲的是,人們往往是在釀成不可挽回的傷害之后才大夢初醒。
正如電影中,丹妮假裝幸存者消費災難。
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對逝去的人以及他們的家庭來說,是多么殘忍的提醒。
直到同事逼著丹妮承認錯誤。
她才恍然,有些以生命為代價的慘劇不該被輕視。
作為對丹妮的懲罰,也是對觀眾的貼心。
電影中,丹妮因為追逐流量遭遇反噬。
因撒謊之事,線上線下都落得聲名狼藉人人喊打的下場。
不僅丟了工作,也讓她失去了好不容易擁有的真心朋友。
然而現實并非電影。
沒有一個「丹妮」作為靶子自食惡果,充當眾矢之的。
現實中,彭州龍漕溝父子的慘劇卻無人擔責。
這是一場無心之惡匯聚成的惡果。
殺人者是每一句不負責任的推薦。
是每一層被轉評贊驅使加上的濾鏡。
是平臺試圖甩鍋割席的審核漏洞。
是每一次心懷僥幸而對危險提醒的忽略。
其實你我深知,網紅、平臺亂象并不能代表所有人。
對于許多人來說,閹割分享欲是十分殘忍的事。
但在按下發送鍵之前再想一想。
在數據流量面前保持清醒認知。
畢竟,這邊鍵盤輕輕敲擊出的幾句話。
很有可能成為不可挽回的無心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