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對古天樂的喜愛,隱者特意抽出時間跑去電影院看了這個科幻電影,從剛開場時的興致勃勃,到影片結(jié)束時的索然無味,不禁感慨,港片真的淪落了,這不是說拍的怎樣怎樣用心就能夠說通的。
論題材,論演員表現(xiàn),論電影特效,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可圈可點,古天樂、劉青云、張家輝、劉嘉玲、姜皓文、謝君豪,這都是響當當?shù)慕莾骸?/p>
可是為什么同樣的題材,流浪地球可以那么高票房呢?來,隱者來扒一扒,《明日戰(zhàn)記》平庸背后的故事。
1、好萊塢已經(jīng)拍爛的情節(jié)
科幻片大火有幾個條件,要么像《終結(jié)者》一樣,八十年代的電腦特效讓觀眾驚艷,或者像《阿凡達》一樣,IMAX與特效的完美結(jié)合,只要故事過得去,觀眾都會買賬。要么你就像《盜夢空間》一樣,利用科幻題材的跨時空對比,闡述一個哲理性非常深刻的話題,引起觀眾的共鳴。
但《明日戰(zhàn)記》二者都不屬于,深度是沒有的,特效又只是中規(guī)中矩,如果要歸類,大致相當于《洛杉磯之戰(zhàn)》的水平,有特效,也僅僅是有特效。
開篇幾個標志性的人物,就像好萊塢電影扒下來的一樣,來看看味道熟不熟悉:
總部來的上司劉嘉玲,冷血,以大局為重,執(zhí)行性強,眼里只有目標,忽視個別的犧牲,極易引起男主人公的反感,在任務出現(xiàn)意外狀況后,成為第一個被懷疑的對象;然后經(jīng)過深入調(diào)查,這個上司其實是外冷內(nèi)熱型;
姜皓文飾演的角色,貪生怕死,最后被正義的力量所感召,完成一個真正男人的轉(zhuǎn)變;
古天樂飾演的男一號,工作認真負責,因為太喜歡較真,傷害了最好的朋友之一(姜皓文);
劉青云飾演的鄭重生,夾在古天樂和姜皓文中間,做和事佬,忍辱負重,德高望重。
2、身份認同缺失,代入感差
前文說過,為什么《流浪地球》同樣的科幻題材,情節(jié)也沒有多么大的創(chuàng)新,能夠如此的受歡迎呢?因為《流浪地球》講述的是咱中國人的故事。
處處可見的中國元素,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原因。作為科幻類電影,本身就是架空的,如果沒有身份認同,就更加難以共情到電影中。
你看這名字,杭州一號,觀眾腦海里瞬間就能聯(lián)想到西湖啊,千島湖啊,甚至是阿里巴巴。
反觀《明日戰(zhàn)記》,古天樂叫泰來,隸屬于B16區(qū),無論是名字,還是這身份,讓觀眾無法產(chǎn)生任何共情,這就是一個人,在一個區(qū),履行著拯救地球的任務。你把古天樂換成白人,毫無違和感,因為拯救的是地球。
這就離觀眾太遠了,情感連接全靠大愛了。泰來?泰國來的?
外星生物起個名字還叫潘多拉,咋地了?咱本土神話各路神仙名字不夠多是不?你叫妲己,你叫女媧,或者西藏女護法班達拉姆,漢語叫吉祥天母(傳說吉祥天母的坐騎是一頭騾子,在騾子的胸前掛著一個灰色的寶袋,里面裝滿了黑死病、瘟疫等)。這些不都可以嗎?興許還能引發(fā)一波觀眾們研讀古代神話故事的熱潮。
結(jié)果你來了個潘多拉,連外星生物也得是西洋的神仙名字,導致電影怎么看怎么覺得,咱們古天樂等是人家的雇傭兵,所以連名字都用的一個國際標準。
編劇應該是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又畫蛇添足的在機器人命名上啟用了窮奇,刑天。
3、曖昧,最難以啟齒的原因
這部電影,如果加入中國元素,票房絕不止這個數(shù)。你看美國的科幻片,到處可見的星條旗,無處不在的好萊塢娛樂文化,都在無形中加強觀眾的認同感,讓你情不自禁的想高喊:USA,USA。
同樣的道理,《流浪地球》的情節(jié)不見得多么出色,但每一個角色,都讓你感受到,那就是現(xiàn)實中你的兄弟姐妹,仿佛他們的遭遇就是你的遭遇,共情自然而然的就產(chǎn)生了。
《明日戰(zhàn)記》很明顯的在刻意淡化這些元素,比如用B區(qū)來淡化地域,用四不像的名字(泰來、蒼松、潘多拉)來淡化屬地,你看好萊塢的科幻片,有叫泰來、蒼松這種四不像的名字的嗎?
連《阿凡達》這樣的科幻片,都跑去外星球了,人家命名還是潘多拉星球呢,人家怎么沒用女媧星球呢?誰不用本民族的元素啊。
是什么讓制作方放棄了蹭熱點、刺激觀眾情緒這樣的票房良藥呢?也許是為了港片的本土票房吧,我直接把情節(jié)架空到全人類的角度,這樣你們都不會挑理了吧?
好吧,既然你為了一個芝麻丟掉整個西瓜,內(nèi)地觀眾也用票房回應了你,這是一部好萊塢式的科幻電影,情節(jié)毫無新意,又與觀眾息息不相關,來自總部(哪個總部?)的譚冰,第一男主角泰來,你們都是何方神圣?
美國佬拯救了八百回的地球,不知道從哪里來的泰來們再拯救一波,與我何干?
這就是隱者的觀感,看完之后就像沒看過一樣,內(nèi)心毫無波瀾,這不就是一群黃種人在拍一個好萊塢的電影嗎?直接摳圖多好,把《洛杉磯之戰(zhàn)》《明日之戰(zhàn)》換成古天樂的臉,皆大歡喜。#電影明日之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