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馬伊琍在參加一檔職場綜藝節目時,針對職場中的“被裁員”,她強調在職場上“一定要做到非你不可”,也就是不可被替代;
馬上有網友紛紛起反應,明星“站著說話不腰疼”;
還有人反問:你有哪部作品做到了無可替代?
連劉強東離開了京東,都改變不了什么;
有誰是不可替代的?
說這種話,簡直是用自己的業余去挑戰別人的專業;
故作高深,其實說了一堆都是廢話。
網友們的意思,大概這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不可替代。
你一個明星,又沒經歷過裁員;
還總和普通人共情,好像自己很在行的樣子;
你知道什么是不可替代嗎?
(2)
確實,喬布斯離開了蘋果,都沒能改變什么;
我們難道還能比喬布斯更牛;
讓企業低聲下氣的求我們留下?
不可替代這件事既存在也不存在;
實實在在的唯一,能一劍封喉,號令天下;
這世界上真沒有這樣的人。
但在頂尖的圈層里,可以為自己找到一個位置;
自己有一定的發言權和選擇權;
被動離職和被裁員這類事情,至少能離自己遠一點;
這其實就是不可替代性。
每個人享有話語權,表達自己的觀點始終是自己的權利;
馬伊琍雖然沒有在企業打過工,但演員也是一門職業;
馬伊琍也有自己的職業心得。
據說,在馬伊琍剛畢業時,也遭遇了被替代;
有一次接了個戲,本來被定為劇中女二號;
沒想到臨到開機,角色卻換人了;
換成了和投資方有關聯的一個演員。
幾乎所有的演員都經歷過此類換人事件;
自己并非不可替代,反而很容易被取代,被還掉。
而即使馬伊琍從畢業時的很容易被取代,發展到現在的在演藝圈擁有一席之地,不那么輕易被換掉;
還是做不到絕對的不可取代;
但即使自己也沒做到不可取代;
馬伊琍還是擁有說話的自由,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
一個人提出一個建議,發表一個觀點,自己不一定非要能做到。
(3)
網友們為什么反感不可替代性?
不是反感不可替代本身;
而是反感某些人想也不想,就隨口畫個大餅,提出很高的標準,想當然的讓別人去實現。
不同圈層,不同狀態的人很難做到理解和共情;
馬伊琍,一線明星,雖然未必不可替代;
但是無論怎么說,一部戲幾百萬收入還是很輕松的;
關鍵是,演員做到這個層次是不缺劇本的;
反而自己有時太累想休息會推掉很多劇本。
這樣一個財務自由的人,拍一部戲是普通人一輩子收入的人,告訴別人職場上要不可替代;
即使道理上并不錯,人還是會產生對抗心理,反駁一下;
作個普通人想要讓自己不可替代,遇到的困難太多了,沒人真正看到;
需要一個出口發泄一下。
假如,今天馬云告訴職場人,想要避免裁員,就要讓自己無可替代;
那估計所有人都會洗耳恭聽,理性反思;
大佬這么說一定是有道理的;
此時,人才真正進入理性狀態,保持克制,冷靜,客觀。
人與人的爭論,不在事情,不在道理,而是在情緒;
當一個人處在情緒上的憤怒,憤憤不平,感覺不公平和非正義時;
即使這個道理確實有那么幾分道理,也會竭盡全力去否定,反駁;
不惜成為一個愚蠢的人。
所以,越是有情緒,越是感覺不公平,越能讓一個人表現出相反面;
偏離真相,成為愚蠢的人。
(4)
其實每一個人想要的都是理解;
是同層次人的換位思考,理解自己的需要,也理解對方的需求;
平等對話;
被看見,被重視,被肯定。
然而,大多數人都缺少共情能力;
不同圈層,不同行業的人,難以做到共情。
我們不了解明星們的工作方式;
明星也顯然不了解普通打工者的生活方式。
沖突就在所難免;
除了事實的否認;
還有道理上的反駁;
最后在情緒層面上也有強大對抗。
不可替代這件事,即使可以實現,過程也極難;
如果人人都能不可替代,這個不可替代也早已輕易被取代了;
所以,不可替代只能屬于少數人;
但無論如何,讓自己擁有一些閃光點,別人都沒有而自己有的特長和一技之長;
能在關鍵時刻保護自己。
不光提出目標和方向,也理解難點和局限;
明星不光賺個知性人設,也接地氣說人話;
這才是每個人想要的。
(作者:韓楓,華東師范大學/法國里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