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熱門新聞,引得大家一陣唏噓。
一位36歲的媽媽,剛生二胎,被查出癌癥。
仔細一問。
她家中居然已有8人,罹患癌癥。
奶奶因癌癥早早過世,父親身患四種癌癥,哥哥淋巴瘤,兩位姑姑患乳腺癌,一位叔叔有肝癌病史,一堂兄是肺癌患者,一堂弟因肺癌過世……
經過基因檢測,醫生發現他們家族患有一種罕見的李-佛美尼綜合征。
這種綜合征具有遺傳性,會導致多器官不同癌癥的發生。
難以想象,患有這種綜合征的家庭,遭受了怎樣的痛苦。
根據國家癌癥中心今年2月發布的最新數據,中國每分鐘有超過8個人被診斷為癌癥、有超過5個人因癌離世。
癌癥在很多人眼里,也成了死亡的代名詞。
人人聞之色變,心生恐懼。
現代醫學已經具備了許多辦法去對抗癌癥,包括:定期檢查,手術,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只要科學對待,許多癌癥已經并不會讓人恐懼、絕望。
然而,有一種針對癌癥晚期患者的特別治療手段,卻始終處于爭議狀態。
甚至遭到許多人的抵制。
最近一部口碑新劇,正是以此為中心,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生死交界的無奈與觸動——
《說出你的愿望》
??? ??? ???
故事發生在一家醫院里。
這里的癌癥病人,毫無斗志。
要么整日在病床上躺著,奄奄一息。
要么每天破口大罵。
要求護士多給她注射一點止痛藥。
這是一家臨終關懷醫院。
即將離世的病患們,從全國各地來到這里,準備度過人生的最后一程。
這也催生了醫院里一個特殊的義工組織——神燈小隊。
他們的宗旨,是幫助癌癥晚期患者實現最后的愿望。
小隊的組成十分多樣。
有醫院里的護士小姐。
有開急救車的司機大叔。
甚至還有在附近上學的高中生。
《請回答1988》里的「德善爸爸」成東日,飾演司機大叔
癌癥患者的愿望,有些看起來很容易。
但真要實現,沒那么簡單。
比如,一個爺爺想臨終前看一場圣誕節的雪。
于是小隊們叫上十來人,同時從屋頂噴灑雪花。
這樣還不夠。
為了營造氛圍,醫院和救護車也要裝扮成圣誕節的樣子。
每個人還要套上厚厚的冬衣。
炎炎夏日,大家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水。
其實,爺爺之所以想要看一場雪。
是因為醫生曾和他說過,一定能活過這個冬天。
可如今病情惡化,他只剩下一周的時間了。
他最后的愿望,是能在故鄉的海邊死去。
于是司機大叔一行人,準備開車護送他前往。
誰知半路卻遇上車禍,大叔撞傷了腿。
情急之下,不得不將肇事者拉來頂替司機。
這才成功將爺爺送到目的地。
海邊,爺爺撫摸著亡妻的墓碑,坦然地閉上了眼睛。
原來這才是他想到海邊的原因——
死后,第一時間與妻子團聚。
這是他這輩子唯一的牽掛。
有些患者的愿望則會更難一些。
另一個爺爺,想要在死前回一趟故居。
可那里早已住進了新人家。
司機大叔客客氣氣地前往詢問。
第一次自然是被拒絕了。
但神燈小隊絕不放棄。
他們主動在門口掃地,擦車,送可口飯菜。
還給這戶人家提供租房補貼,懇求他們能留一周時間給老人。
最終,爺爺成功回到故居。
看到了當年的柿子樹。
回憶起往昔的快樂時光。
?就這樣,在神燈小隊的幫助下,這些癌癥晚期患者在臨行前,臉上都掛著微笑,走得平和又安詳。
然而,神燈小隊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
最抵制這種做法的,是病人家屬。
在老人葬禮現場,子女們上來就劈頭蓋臉大罵。
先是罵他們自作主張。
拉著老人去海邊,還出了車禍,讓老人死前都不得清靜。
女兒看到司機大叔的手表后,更生氣了。
那本是屬于老人的物品,價值不菲。
人剛去世,護工就把東西據為己有,在女兒看來真是厚顏無恥。
說著說著,兒子開始抱怨起了臨終關懷醫院。
聲稱治療就應該有始有終。
但竟然中途放棄治療,害的他們被旁人指指點點,罵為不孝子。
司機大叔看著這群虛偽的子女,氣不打一處來。
手表,其實是老人親自送他的。
因為老人在醫院的三個月里,子女們一次都沒來探望過。
全是他在悉心照料。
他幫老人洗澡、搓背、按摩,陪他聊天。
像照顧自己父親那樣無微不至。
因此,老人才將手表送給他做紀念。
此外,老人離世前三個月,護工們曾給子女打了很多遍電話,但都沒有人接。
直到老人去世后,這些人才露面。
用腳趾頭想也知道,還不是為了搶保險金。
至于選擇臨終關懷醫院,他引用了老人生前說的一句話:
「人無法憑借自己的意志出生
但至少想憑借著自己的意志離去」
這群子女,根本不曾了解過老人的想法。
不過是一直在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掩蓋自己不孝的事實罷了。
罵完這些子女,他才憤憤離去。
有意見的也不僅僅是家屬。
有時,甚至協助神燈小隊的醫生也動搖了。
出車禍,違反法規,坐上素未謀面的人開的車。
人生的最后一程,實在不應當這樣顛沛地度過。
雖然反對聲此起彼伏,但神燈小隊還是堅持著。
它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讓將死之人微笑著離去。
也是教會活著的人,如何更好的活下去。
前面提到的車禍肇事者,是個剛出獄的小混混。
入獄前,他自殺未遂。
出獄后,他曾想走入海里再次自殺。
陰差陽錯中,司機大叔攔下了他。
并把他安排到臨終關懷醫院做社會服務,做救護車司機。
起初小混混并不愿意。
甚至打心眼里對這些將死之人非常不尊重。
開救護車時橫沖直撞。
面對大叔的訓斥還頂嘴。
「無所謂吧,
反正這些人沒多久就走了」
但吊兒郎當的外表下,是顆孤獨敏感的心。
他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沒有家人。
又因為悲慘的過去而陷入痛苦。
絲毫不明白活著的意義是什么。
加入神燈小隊后,他曾在深夜詢問陪護的老人。
「你不害怕死亡么,我其實有點怕死
但是活著讓我更恐懼,該怎么辦」
老人微笑著把他喚到自己跟前。
緊緊地握住他的手,緩緩地說:
「真的很感謝你載我來這里」
再無多余的話。
突如其來的感謝,讓他不知所措,四處張望。
不知為何,一股電流突然通過他的心底。
淚水嘩的涌上眼眶。?
活著的最大痛苦,不是死亡。
而是世上沒有所愛之人,也無人愛自己。
臨終關懷醫院,讓孤獨的他和患者、小隊重新建立了聯系。
有了情感的流動,人才算是真正的活著。
對將死之人來說是如此。
對于生者來說更是如此。
一直以來,癌癥題材電影都以正面鼓勵為主。
國內的《送你一朵小紅花》中。
韋一航因患病,感到痛苦和自卑。
在遇到馬小遠后,他冰冷的內心漸漸融化。
開始正視癌癥,享受生活。
國外經典抗癌電影《抗癌的我》里。
男主在得病后本來幾乎絕望。
最后在朋友、家人和醫生的支持下對抗病魔,獲得了痊愈。
但現實中,還有一些重癥病人。
他們的治愈幾率十分渺茫,幾乎無藥可救。
這些人,往往會以兩種方式終結生命。
一種是患者或家屬放棄治療,回家等死。
經典韓國電影《我愛你》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76歲的張君奉,是個停車場管理員。
他的妻子患有嚴重的老年癡呆。
但他每天都悉心照料,從不麻煩三個孩子。
可誰知,妻子又被確診為癌癥晚期。
每天夜里疼得跪在地上,抓著床單哭嚎。
張君奉除了看著妻子流淚,什么也做不了。
為了幫助妻子免遭病痛的折磨,他最終選擇與妻子一同殉情自殺。
其實,在癌癥重癥患者中,有相當一部分以自殺告終。
因為實在太痛苦了。
癌癥的痛最高可達10級,與順產分娩無異。
分娩總會結束,但癌痛卻持續不斷。
如果死亡無法避免,那又為何要白白忍受這些苦痛呢。
另一種結局則是親屬堅持治療,拼命抵抗。
作為家人,很難眼睜睜地看著深愛的人離開。
所以便竭盡所能地讓他們活下去。
但這反而給患者造成了更多的痛苦。
作家巴金晚年病情十分嚴重。
他曾屢次想要停止搶救,但家人怎么都不同意。
于是,他人生的最后六年都在ICU度過。
喉嚨插滿軟管,血液里流著藥物。
身上全是刀口和縫線,痛苦又孤獨。
他曾在這期間告訴身邊人:
「長壽是對我的折磨,我只是為了你們活著」
令人唏噓。
總之,不論是放棄治療回家,還是堅持斗爭到底,都讓患者十分痛苦。
而臨終關懷治療,則是現代醫療新開辟的第三條路。
在國際上,它也被納入到一種姑息治療的系統中。
在紀錄片《癌癥:眾疾之皇》中,就對這種治療進行了詳細介紹。
這種治療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徹底根除癌癥。
而是緩解癥狀,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
對于終末期癌癥患者,還會提供臨終關懷治療,以及善終服務。
姑息治療,就是幫助人們平靜地面對死亡。
《癌癥:眾疾之皇》
但就如同《說出你的愿望》中的家屬一樣,很多人認為,臨終關懷是在向死亡妥協,是不孝順的體現。
因此即使患者有這個意愿,家屬也不愿執行。
究其原因,還是對臨終關懷缺乏了解。
高分紀錄片《人間世》中有一集叫《告別》,專門講述了臨終關懷機構里的故事。
來這里的絕大部分患者,病情都無法逆轉。
每個病人在入院時都有一個評估。
預計生存期:3個月,1個月,甚至1周……
71歲的梁金蘭,胸腺癌晚期。
她在退休前曾是醫院的放射科醫生,對于自己的病情很清楚。
住進這里,是她自己的選擇。
有調查研究稱,88%的醫生都做了這個選擇。
他們比一般人有更好的醫療條件和知識,但仍然選擇「不搶救」。
因為他們很清楚現代醫學的局限性。
與其投入太多不切實的期望,不如好好享受最后的時光。
臨終關懷醫院里,有個三十二歲的黑子明醫生。
他從醫生視角談及了「臨終關懷」護理的特殊性。
在病情上,臨終關懷采取姑息療法。
就是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只采用特殊手法緩解痛苦。
除了治病,他還要醫心。
黑子明在醫院的三年里,很多次都握著病人的手,傾聽他們的苦惱和秘密。
如同《說出你的愿望》中的神燈小隊一樣,為患者帶去安慰。
更重要的是,臨終關懷醫院營造了一個氛圍。
讓親友和患者可以卸下彼此的心理負擔,共同面對死亡。
在另一部紀錄片《生命里》,也講述了臨終關懷病房里的故事。
在中國人的傳統里,死亡始終是個禁忌的話題。
但在這里,死亡如同吃飯睡覺一樣稀松平常。
不論醫生還是病人,可以毫無保留的談論。
病人王明昌在入院時就把后事交代的很清楚。
死了以后一切從簡。
不開追悼會,不設靈堂,不收喪葬費。
王明昌喜歡音樂。
住院期間,他沒事就拿出心愛的葫蘆絲,為大家演奏。
護士和親人們圍坐在他身邊,樂樂呵呵,好不熱鬧。
這就是他想要的。
在最后的日子,有尊嚴、有質量的活著。
是的,在生老病死的循環中離去不是「沒尊嚴」。
沒有被照顧、陪伴,在痛苦中獨自離開,才是「沒尊嚴」。
與其逃避遮掩,不如擁抱接納。
優生是一個人的權利。
優死也一樣。
這一課,我們是時候要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