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中,文藝片里能玩出一股“生猛”勁兒的女導演,也就是李玉了。
最近《斷·橋》上映,是李玉繼《觀音山》之后又一部充滿著灰色躁動青春的文藝片。
你可以說它是以犯罪片作為載體的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充滿了濃郁文藝色彩的犯罪片。
口碑好壞參半,強大的陣容與制作團隊的努力,似乎并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但仍可以感覺到,這部電影中有種生猛的力量,馬思純飾演的聞曉雨,逐步表現出一種“瘋狂”感,王俊凱則演出了一種“頹廢”的氣息,范偉老師的演技依然無可挑剔。
大橋倒塌,尸骨重見,陰雨連綿,隨著這樣陰沉而猛烈的開頭,在讀研究生聞曉雨平靜的生活驟然撕開了一道裂口。
1、聞曉雨的復仇,馬思純演出了“瘋狂”的勁頭
8年了,聞曉雨至今不能原諒父親聞亮。她原本敬重的父親,居然為了一個女人,拋妻棄女私奔了,多年來音訊全無。
母親隨后改嫁。聞亮的朋友朱方正收養了聞曉雨,把她當作親生女兒一般,資助她讀書深造。
沒想到,一場大橋倒塌的事故,向聞曉雨揭開了陳年的秘密。
面對那一具殘骸,聞曉雨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那就是她的父親,她聲嘶力竭地喊道,我爸不是這樣子的。
那場遲來的葬禮上,朱方正致辭沉重悼念昔日好友聞亮。
有個奇怪的男孩來找聞曉雨,說有事情要告訴她,看到朱方正走來,話還沒說就跑掉了。
這個男孩就是孟超,8年前他在工地目睹了聞亮與朱方正、菊懷義爭執,第二天聞亮就不見了,朱方正對外聲稱聞亮私奔了。
聞曉雨聽到這些,整個人都處于一種震驚的狀態。她多年來信任的朱叔叔,背后居然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隨著菊懷義、甘小漾的相繼死亡,聞曉雨逐漸看清了朱方正的真面目,也拿到了他殺害父親的罪證。
然而,聞曉雨卻沒有把證據交給警方,這個一向文靜乖巧的女孩,這次劍走偏鋒了。
此時的聞曉雨已然有點瘋狂了。從發現父親尸骸,到確認朱方正是兇手,聞曉雨的精神始終處于一種應激的狀態。
從震驚、難以置信,到憤怒、仇恨,聞曉雨做了一個讓很多觀眾都覺得迷惑不解的決定——自己動手,復仇。
朱方正生日那天,打電話叫聞曉雨過去。聞曉雨單獨去見養父,為他買了生日蛋糕。飯桌上的聞曉雨,表現得有點神經質,又像喝醉了酒一樣,帶著一種瘋狂勁兒。
被仇恨攫取的聞曉雨,做出了瘋狂的舉動,但她哪里是朱方正的對手,反而落到了朱方正手里。
馬思純在影片中,演出了一個少女忽然遭遇打擊時那種失控感,有點兒陰郁,有點兒神經質,到最后已然變得失去理智幾近于瘋狂。
她故作冷靜,卻隱約透露出壓抑不住的內心恐慌,貿然出手傷人,卻又不夠凌厲決絕,她把聞曉雨那種應激狀態下的瘋狂勁兒表現了出來。
這種神經質又瘋狂的狀態中,還包含著一種矛盾與猶疑在里面,那是聞曉雨在面對養父時,既痛恨不已但仍存有感情的復雜心緒。
2、孟超的逃亡與救贖,王俊凱演出了“頹廢”的氣息
孟超是個身負命案、流浪至此的窮小子。
8年前,他打死了欺負姐姐的村霸,一路逃亡到這個城市。
用的是假名,沒有身份證,他只能留在工地上干體力活。
無意中看到工地領導爭執的畫面,當時對他來說也沒啥意義,卻在8年后,大橋倒塌露出遺骸,才讓他看明白,這事情非同尋常。
不知是出于一種來自逃亡者的正義感,還是純粹屬于多管閑事,他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告訴了聞曉雨。
起初,聞曉雨要報警,要他出面作證,他拼命掙脫,說出了自己在逃的事實。
后來,孟超發現,聞曉雨似乎要走上一條跟當年他類似的道路。
聞曉雨有點像他的姐姐。他的姐姐愛讀詩,把海子的詩歌抄在筆記本上,孟超不懂為什么有人會喜歡詩,但姐姐卻是他年少生活中最溫暖最堅實的支撐。
但后來這個溫暖的支撐被打碎了,他殺了那個村霸,姐姐去世,他逃亡。
如今,他在聞曉雨身上既看到了姐姐,又看到了當年的那個自己。
他不想讓聞曉雨走他曾經走過的路,所以他試圖阻止聞曉雨,提出要把優盤交給警察。
后來聞曉雨只身犯險,差點殞命,在關鍵時刻,孟超打電話給朱方正,用自己的命換了聞曉雨的命。
是什么讓孟超決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去保護聞曉雨的呢?
黑夜給我,黎明給你。
多年前孟超想要守護的人,他沒能守護得住,如今他再次站在了這個關節點上,這一次,他想守護住她。
孟超在聞曉雨身上寄托了多重的情感,她既代表了當年他要守護的人,以及當年那個犯下大錯一路逃亡的自己,也是如今在心里偷偷喜歡的女孩。
黑夜總是要有人來承擔,那么就讓他來承擔,讓聞曉雨可以在白天好好活下去。
“黑夜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走在路上,大聲歌唱,大風刮過山崗,上面是無邊的天空。”
孟超喝醉酒時反復吟誦的海子的詩,成了他命運的寫照,他把自己活成了黑夜,把安慰給了聞曉雨。
這是他逃亡生涯的結束,也是他用生命換來的救贖。
王俊凱的表演雖還帶點兒生澀感,但他自毀形象式的裝扮,也的確演出了孟超的“頹廢”。
隱姓埋名地活著,在廢棄房子中間為自己搭建起的凌亂住所,身上的衣服是餿的,臉上隨時都是臟兮兮的,一個頹廢男孩的形象,就這么立住了。
就像易烊千璽在《少年的你》中也演一個臟兮兮的男孩,王俊凱這次也不惜自毀形象,好像這種少年成名的偶像,要證明自己的演技,都得先把自己變成一個“臟小孩”,從此扔掉偶像包袱,這才步入磨演技拼實力的進階階段。
肉眼可見,王俊凱這次進步還是很大的,“頹廢”得很成功。
3、導演李玉——文藝片里的“生猛”勁兒
從《觀音山》,到《萬物生長》,再到《斷·橋》,灰色而炙熱的青春,是李玉的電影里始終繞不開的一個主題色調。
李玉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導演,她擅長在這些文藝片里駕馭“青春”的題材,它是炙熱的,生猛的,帶著些許破碎感,混亂,迷慟,沖撞,尋找與救贖。
所以李玉的文藝片里常常帶著一種“生猛”感,或許那就是源自于青春的某種特質。
這部《斷·橋》里,亦是如此。李玉,依然向觀眾展現了一部帶著“生猛”勁兒的文藝片。
這股“生猛”勁兒不但體現為影片的氣質,而且表現在人物及劇情當中。
痛恨了8年的父親,突然變成了一句恐怖的尸骸,出現在聞曉雨的面前。
這種沖擊感,對這位少女產生了難以承受又不可磨滅的影響,就像一記悶雷炸響在她青春的天空里,從此她的世界就陷入了無盡的迷霧、陰雨與陰霾里。
后來親眼看到養父朱方正用混凝土灌注,活埋生父聞亮的視頻時,聞曉雨被這極具沖擊力的一記炸雷,給炸懵了。
她的眼神里充滿了驚懼與難以置信,這樣接二連三的刺激,是聞曉雨的青春里難以承受之重,所以她崩潰了,瘋狂了,笨拙地,你甚至可以說她愚蠢地,直接沖撞向她曾經也當作親人的兇手。
你可以感覺到這影片用力很猛,帶著極強的情感沖擊力,以及處于重重陰雨迷霧中的年輕人,那種失去控制的沖撞感,在影片中非常鮮明且有力度地表現了出來。
這是李玉對于青春、對于文藝的那種獨特的感受與掌控力,在影片中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股生猛勁兒,還體現在影片的敘事結構、推進節奏里,雖是犯罪片,但沒有多少懸疑氛圍,開場沒多久就幾乎直接暗示出了兇手,也沒有玩反轉之類的路數,其重心直接放在了表現置身其中的人物的反應,因此在情節的推進上,也是直接、迅猛,不拖泥帶水。
《斷·橋》目前豆瓣評分6.3分,口碑方面也是褒貶不一,偏愛李玉風格的人會非常喜歡,不喜歡的人仍是不喜歡。不少觀眾紛紛表示,不理解聞曉雨手上拿著優盤,還要去自己殺人的行為。
或許可以理解為,她被仇恨沖昏了頭腦吧。
這恰好也說明了,影片中沒有鋪排好人物行為的邏輯,包括情感邏輯,以及敘事邏輯。如果多花些篇幅,把這個行為邏輯給呈現清楚了,或許評論區就不會那么多觀眾紛紛表示疑惑了吧。
雖然導演李玉后來在社交媒體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補充解釋,但是這本應是影片本身就應該解決的問題,事后補充解釋恰恰也反應了影片的不足之處。對此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