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魏翔,最近網上有一個關于他的爭議性話題,有觀眾認為他演得好,也有觀眾批評認為他的表演很浮夸,很尷尬,認為他不會當主角。夸魏翔就是拉低了中國喜劇演員的牌面。這個爭議點來自魏翔在電影中《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中所采取的表演方式。我自己反思了一個晚上,得出的結論是,拋開鍵盤俠不管,確實有很多影迷在關心中國國產電影,在乎電影質量和演員表演水平。
所以今天我們聊聊從演技本身出發,與各位探討,我相信大部分觀眾對于一個演員演技的評價應該差不多,簡單說就一條標準,就看這個演員演得像不像戲中人,如果像,那么觀眾就會相信會入戲,如果不像,我們就會跳戲。戲中人叫“魏成功”,
是一個跑龍套的演員,而且是一個導演口中的神經病,喜歡給自己加戲,加一些莫名其妙又不切實際的人物設定,比如中槍后他要嘲笑站著,所以先笑幾聲再倒地。在表演上,魏翔采用的表演方式是極度夸張的面部表情和過于用力的肢體語言,比如瞪大眼睛,嘴巴用力裂開,保持臉部肌肉僵硬。這樣的表演真的存在嗎?存在,而且魏翔不是首創。主要存在三種情況;第一,缺乏表演經驗的新人演員容易這樣。第二,特定情景下,劇場的舞臺表演會有,而且話劇演員普遍會放大表演幅度,因為劇場不像電影,給不了特寫和近景。第三,街頭賣藝的小丑。問題來了,魏翔屬于哪種情況?答案是三種都有魏成功的人設,是一個只懂一點表演皮毛的,一輩子活得像小丑的跑龍套演員。可問題又來了,一定要這樣演嗎?不一定。比如同樣是講述龍套演員的爾冬升電影《我是路人甲》,主要采取的表演方式叫“還原”,所以人物是稚嫩的,樸實的,讓人相信的,表演風格是寫實的,接地氣。可是電影《我是路人甲》是鏡片風格啊。這就衍生出來另外一個問題,一部電影中戲大還是演員大?誰配合誰的問題。我個人的理解是電影風格決定的表演情景,表演情景是什么?隨便翻開一本表演書籍,會發現“情景”兩個字,通篇都是。情景好比游戲設定,演員必須在導演規定的既定情景中選擇表演方式。而<殺手>這部電影規定的情景叫無厘頭荒誕,而且是傾向于劇場舞臺風格的荒誕,再扣上一個喜劇的設定,他請問魏翔還能怎么樣?另外,到底是他演技浮夸?還是導演需要他演出浮夸的感覺?我認為這是兩個概念,不應該混淆。如果是導演需要他演得像一個浮夸的人,我個人的觀點是魏翔做到。話題再往回拉,剛才說魏成功的人設是一個只懂一點表演皮毛,一輩子活得像小丑的跑龍套演員,對吧?
星爺的《喜劇之王》也有類似的設定,那二者的差異在哪?個人觀點是托舉二者表演的舞臺,這是差距之一,還有其他,這個舞臺叫視聽語言。舉個例子,星爺的視聽語言PK麻花的視聽語言,星爺傾向電影化,比如楊超導演拉片的張柏芝分別后的哭戲,用鏡頭調度和剪輯控制了觀眾情緒,什么是愛情,前一秒還嘴硬啪,下一秒哭成一條狗,先用剪輯,領先的觀眾的情緒,超前的觀眾的預判,這叫電影。反觀<殺手>在鏡頭調度上確實還應該向前輩學習,<殺手>是劇場話劇感,這就導致了原本應該被視聽設計托舉起來的表演沒有用上力,拖不住,反過來魏翔的表演風格才成為了眾矢之的。演員是一個職業,主角、配角甚至群眾演員都需要完成一個戲劇目的叫演得像,但綜合觀感像不像,不是演員一個人說了算,但從“像”來說,演員魏翔值得夸。<殺手>這部電影如果想參加電影節拿獎,它想都別想,但這部電影想賺錢的話,它是夠格的,它能賺到錢,也該賺到錢,因為它符合了一部合格商業喜劇該有的結構和套路,這一點這個幕后團隊是成功的。最后說一句,有些朋友以為夸兩句電影,觀眾就會掏錢,不可能的,我們每個人走到電影院考慮為哪部電影掏錢時,那桿秤其實在我自己心里,不然的話,全網都在努力地夸《棒!少年》,都夸《白鳥朝鳳》,都夸《狗十三》,但他們的票房都想讓他們的票房上來。話說回來,每個人對一部電影是好是壞的評價都是對觀眾沒有錯,但如果說魏翔也想演配角可以,演主角還不夠格這樣的話,說觀眾臉上的笑容是輕浮的,是經不起推敲的,是敷衍的,說歡樂是站不住腳的。我支持大家的表達,我個人不同意。
文章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