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日,李玉執導,馬思純、王俊凱、范偉領銜主演的犯罪、劇情電影。
《斷.橋》正式在全國院線公映。與上映前高達48.8萬人想看的高期待值相比,上映后4天1.6億票房的成績實屬慘淡,各網絡平臺上的口碑指數也是頗為尷尬的冰火兩重天,聲討、力挺等各種聲音混雜在一起,蔚為壯觀。
原本是一部從題材到演員看上去賣相都不錯的電影,究竟觸碰了觀眾的哪些雷區,竟然由高期待急轉直下,變成了競相吐槽的?帶著好奇,在第一時間觀影后,本著不吹不黑的原則,M君就觀影感受客觀作了一份分析小結,以期分享一探究竟。
電影從黃雀市垮塌的大橋事故開始,在清理殘渣中發現一具被澆注在水泥橋墩的尸骨,而后警方很快查明尸骨就是大學生聞曉雨(馬思純飾)已失蹤8年的父親聞亮,同時,他也是這座大橋的總工程師。
小雨無法接受父親不明原因身亡的事實,而認養她的干爹,也是父親昔日的同事朱方正(范偉飾)信誓旦旦的表示要和她一道找出幕后黑手。
就在聞曉雨疑惑重重之時,一名叫做孟超(王俊凱飾)汽修工找到她,并提到了數年前自己偶然撞見聞亮被害的罪案現場,而死亡現場的重要當事人之一的菊懷義(大橋項目的總經理)已于大橋事故后跳樓自殺,而種種線索開始指向收養聞曉雨的干爹、路橋集團的董事長朱方正。
不敢相信,不忍相信,聞曉雨對孟超的主動幫助心生質疑。朱方正先發制人的告知曉雨孟超的底細:孟超原名張曉冬,是一名潛逃8年的殺人犯。同時,孟超也主動坦誠了自己8年前刺殺奸污自己姐姐的村霸后,一路隱姓埋名潛逃至此。
愿意告訴聞曉雨真相,是因為她很像自己的姐姐,一樣的喜歡讀詩(有文化)。而后,兩個稚嫩的年輕人,開始了艱險的自我追兇路。
這是一部犯罪電影,對于追求懸疑爽感的觀眾而言,無疑要失望了,導演用陰雨連綿的氛圍營造了一種陰郁的壓抑感,而平實的案情展現、部分邏輯鏡頭的缺失導致了觀影跳脫代入感的主由。
電影中,演員的表演還是恰到好處,尤其是范偉飾演的朱方進,作為干爹口蜜腹劍,作為事業單位領導笑里藏刀,作為下屬在上司面前挖空心思,而作為同事兼好友,在利益面前,色厲內荏,活脫脫的將多重人性演繹出彩。清秀偶像王俊凱演繹的悲情復仇少年,也給人相當的驚喜,貼近生活的泥沼,讓觀眾看到了同門易烊千璽的希望。
看得出,導演李玉還是頗有野心,或者說在藝術表達上頗為堅持自我。作為以文藝片見長的導演,簡單直白的描述犯罪,在情緒、細節、以及氛圍營造、人物命運等等方面還是下了一番功夫。能懂的人,自然能看懂這中間的精妙設計,只是導演并沒有依照當下爆米花電影的節奏拍攝一部懸疑犯罪爽片,這也就是不為市場喜好妥協帶來的負面效應吧。
高水準的藝術與高票房的商業,有時候并不統一成正比。這也就是很多藝術化導演在遇到“觀眾看到難以理解”時,以不是拍給“看不懂觀眾看的”回懟的粗暴理由。
喜歡自有欣賞的理由,不喜歡也有不喜歡的道理。藝術本無統一標準,只是面對觀眾檢驗的大眾電影,還是要盡可能爭取觀眾支持,否則就容易成為小眾圈層的自娛自樂了。
至于全網聲討的聞曉雨和孟超是法盲,為啥不報案?人設就讓人不可信等等的批評之聲,相信普通觀眾思考的問題,編劇、導演不會根本都沒想過。
有些不合理或者邏輯缺失的橋段,或許還有其他不可言說的理由。對國產電影,尤其是犯罪類國產電影,很多隱形紅線是不可觸碰的,我們看到的成品并不一定就是最初拍成的樣子,或許,抱著這種心態再來審視,感覺會大不相同。
兩極分化的爭議口碑,只能說明這部電影有她鮮明的個性特征,喜歡的真看懂了,不只是劇情上的懂,還腦補了導演藝術化追求之外的內容;而對于不喜歡的批評之聲,作為主創者,也要認真思考,如果想做更多娛樂大眾的產品,獲取更多用腳投票的結果,可能就要放下自己的身段,或者舍棄特立獨行的藝術追求,盡量用大眾審美創設產品。
《斷.橋》的野心與失落,實際上也是中國電影市場荒莽重生的一個具體縮影。創作與觀眾的心心相印仍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黑暗給我,黎明給你”,這句囈語,既是片中孟超對聞曉雨的悲壯心聲,也是《斷.橋》這部電影對更多后來電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