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作家伊麗莎白·庫伯勒·羅絲寫道:我知道唯一能真正療愈人們的是無條件的愛。
在小說《奇跡男孩》中,讀者們能感受到“無條件的愛”帶來的神奇力量。這份偉大又平凡的愛,有父母姐弟間互相信任寬容的家庭親密關系,有學校師長給予的平等和尊重,更多的是同齡人之間忠誠美好的友誼。
奇跡男孩中譯本封面
《奇跡男孩》是插畫家R·J·帕拉西奧的處女作,曾連續超過一百二十周蟬聯《紐約時報》童書排行榜榜首,之后被拍成同名電影。
這本書通過一名叫奧吉的十歲男孩,開始他第一年校園生活而展開敘述。
奧吉注定是個不普通的男孩,先天基因缺陷導致他的顱面部發育異常,他從出生后到十歲期間,一共做了27次手術。因為每年要做兩三次手術,所以他沒上過學。這些手術只是提高他的生存質量,無法改變他的外貌。所以不管出現在哪里,奧吉都難免成為焦點,接受不友好甚至驚恐的目光。
因為術后情況良好,他的父母經過艱難的決定,最后決定將他送到離家幾個街區的學校—畢徹預科學校。奧吉在這所學校,開啟了他十歲后不同的人生,一段充滿忐忑和期待的勇氣之旅。
電影《奇跡男孩》劇照
通過六個孩子的視角,作者講述了奧吉入學后成長的經歷。正如作者所說,全書不只是在講奧吉的故事,而是通過奧吉帶來一些美好的啟示。
下面將通過書中幾個主要人物的關系,分析孩子們在與親情指向分離的階段,走出父母的保護,獨立經歷友誼的復雜性和同理心的過程和變化。
.杰克和奧吉:真正的接納是考驗友誼的金標準
杰克·威爾是奧吉最先認識的三個同校同學之一。校長圖什曼給三個優秀的學生打電話,希望他們能幫助奧吉提前熟悉學校環境。
但是杰克不愿意,因為他之前見過奧吉。之前家中保姆帶著他和弟弟逛街時,他看到了奧吉的樣貌,并且被驚嚇到叫起來。
保姆因為他的表現而生氣,并且告誡他:有時候你不一定要故意傷害人才會傷害人。
只是杰克無法走出心中的坎,他甚至對媽媽脫口而出“奧吉是畸形人”的話。
人們在交往認知中,會因為對方某個突出的特點和品質,從而掩蓋人們對對方其他特點和品質的正確了解。心理學稱這種錯覺現象為“暈輪效應”。杰克正是被“暈輪效應”所影響。
奧吉突出的外貌,讓杰克給自己設下了防線,他不想和奧吉有任何聯系。
但因為聯想到奧吉在學校會被當成異類,處境也會很凄苦時,他勉強答應幫忙,還在最不友好的朱利安嘲諷奧吉時挺身而出。
電影《奇跡男孩》劇照:奧吉最好的朋友杰克
帶著同情心對待奧吉時,通過慢慢的接觸,杰克認識到奧吉聰明又幽默。如果讓他選擇,他會毫不猶豫選擇奧吉作為自己最好的朋友。
但僅僅有友好是不夠的,真正的朋友需要真心的接納,并為二人的友誼做出努力。
杰克是個正直且帶點憤世嫉俗的男孩子,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在和朱利安等家境富裕的孩子呆在一起時,他感覺到不舒服,但是因為他們是學校里的“人氣組合”,和朱利安他們一起,能得到同學們羨慕的注視和仰望。而和奧吉做朋友,需要勇氣和強大的心理素質。
認識奧吉的學生們紛紛給他取外號“外星人”“怪胎”“瘟疫”……只要是奧吉觸碰過的東西,沒有人敢再接觸。在學校里,奧吉是被孤立的。對于這種情況,杰克一清二楚,表面上,他選擇帶著距離接近奧吉,友好卻并不親密。他是大家眾所周知的奧吉的同桌,但杰克不會在吃飯時和奧吉同桌,因為這么做,相當于宣告了他和奧吉是同一陣營。
所以他樂于在“人氣組合”里充當虛假的好伙伴,即使他知道自己在山腳下撿來的視之若寶的雪橇,只是有錢的同學花大價錢扔掉的舊物。所以在萬圣節時,他當著“人氣組合”說出“如果我是奧吉,我會選擇自殺”的話,逗得大家開心地笑。只是他不知道穿著萬圣節服裝的奧吉,聽到了這一切。
對于奧吉的突然冷淡,杰克并不知情。在二人冷戰中,他意識到奧吉的友情的重要性。直到他在薩莫爾的提示下,知道自己無意間對奧吉造成的傷害。他才懊悔不已,并且在朱利安再次叫奧吉是“怪胎”時,打了朱利安一拳。
這一拳讓他付出應有的代價:暫時休學在家。而他最終也重獲了奧吉的友誼,并且這一次,他選擇站在奧吉這一陣營,承受被孤立被嘲笑的痛苦。相對于習慣從此被同齡人區別對待的奧吉,杰克第一次嘗試到學習柜里被塞帶有攻擊性語言的紙條,同學把他當成帶有傳染性的病原體的滋味。
這種感同身受,更讓他佩服奧吉的堅強和豁達,也讓他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薩莫爾和奧吉:平等和善意事友誼最好的外衣
薩莫爾是個優秀漂亮的女孩子,可以說學校里每個老師、學生都喜歡她。
她是唯一一個主動去接近奧吉的人。相對于杰克從抗拒到同情的變化,她從來只是把奧吉當成一個普通的同學。其他人對奧吉不友好的態度,也讓她感受到不適。不顧同學們的異樣眼光,她選擇和奧吉同桌就餐。
因為做過補修腭裂和調整下巴的手術,奧吉不得不只用口腔前半部咀嚼食物。他的長相加上這樣的吃相,曾經在生日派對上讓其他人退避三舍。
用奧吉自己的話來形容,他吃東西時“就像一只烏龜,就像某種史前沼澤怪”。他在鏡子中看過自己的吃相,對此,他也十分自卑。
對于奧吉吃東西的樣子,薩莫爾并沒有露出嫌惡的表情,只是覺得不好看但也正常。
電影《奇跡男孩》劇照:善良的薩莫爾
相反為了不讓奧吉感覺到別扭,聰明的她將兩個人的名字聯系起來:薩莫爾(Summer夏天)和奧古斯特(August八月)。這一下子拉近了兩人的距離。奧吉向她敞開了心扉,薩莫爾也由此感受到奧吉的迷人魅力:并不把那些有意無意的傷害放在心上,相反,他充滿善意地對待每一位愿意接近他的人。
這讓我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話:只有用心靈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質,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肉眼無法看見的 。
萬圣節后,杰克的無心傷害讓奧吉十分消沉。奧吉為此抗拒來學校,在父母鼓舞下,他勉強來上學,但是整個人散發著悲傷的氣息。他一度排斥薩莫爾的好意,認為薩莫爾和杰克他們一樣,不過是受了校長圖什曼的委托,為了在校長面前有所表現,才會刻意接近他。
薩莫爾雖然因為被誤會而生氣,但是她更在意奧吉的情緒。在弄清事情的原委后,她答應奧吉不告訴杰克疏遠他的原因。不忍看到二人友誼就此破裂,她看到杰克郁郁寡歡時,給了杰克一個提示。
當面臨著正確和善良的選擇時,選擇善良。這句名言仿佛就是薩莫爾的行為指南。
學校里最受歡迎的女孩子邀請薩莫爾參加宴會,“好心”地讓薩莫爾加入她們,并且介紹更好的男朋友給她。在“人氣組合”看來,只要薩莫爾加入她們,她就可以成為全校都矚目的明星,而不是被誤解成“瘟疫”奧吉的女朋友。薩莫爾找個借口逃離了宴會。她并沒有因為同學們的取笑和誤解疏遠奧吉。在杰克加入奧吉陣營后,他們一起被同學們排擠時,她還給了他們很多幫助。
和同學有著不同膚色的薩莫爾,自幼便喪失了父親,但是這些沒有讓她自卑消沉,反而讓她更平等地看待周圍的人。在她看來,每個人生而平等,都值得被友善對待。
她給予奧吉的友善,也讓她收獲一份最珍貴的饋贈:真誠溫暖的友情。
.維婭和米蘭達:認同和歸屬感是友誼成長的階梯
維婭是奧吉的姐姐。她同情并且心疼弟弟的遭遇。當一家人在外游玩,路人朝奧吉投來害怕厭惡的目光時,他們的父母鎮定自若地帶孩子們離開,維婭的反應卻是最激烈的。她不明白為什么人們要拿有色眼鏡看待她的弟弟。她弟弟并沒有犯錯,反而先天的基因缺陷讓奧吉做了一場又一場比成人還痛苦的手術,奧吉全部勇敢并堅強地承受了。
對于他人的冷漠,她十分氣憤。只是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發現自己竟然也表露和其他人一樣的情緒:害怕,厭惡,恐懼。雖然只是一瞬間,但是上了高中后,她不想讓同學們知道她有一個“畸形”的弟弟。
電影《奇跡男孩》劇照:關心弟弟的維婭
維婭是眾所周知的懂事獨立的孩子。只有維婭知道,她的獨立和懂事是不得已的:父母為了照做完手術,身體隨時會出現狀況的弟弟,根本無暇照料她。知道弟弟所有情況的她,也不過是個需要父母照顧的大孩子,但是她選擇承擔這一切。直到最在乎她的外祖母去世,進入青春期的她將心事掩藏得更深了。
米蘭達是維婭最好的朋友,她相當于維婭家的另一名成員。她和維婭一樣,知道奧吉的一切情況。她心疼并且深愛奧吉。她會和奧吉討論喜歡的電影,“湯姆上校”是只有他倆知道的暗號。米蘭達還送給奧吉一頂宇航員頭盔,那曾是奧吉最珍視的禮物,出門就帶著頭盔來保護自己。
高中之前,米蘭達一直和維婭形影不離。直到上高中前的暑假,米蘭達的父母離了婚。冷漠的母親讓米蘭達參加夏令營。而米蘭達在夏令營隨口胡謅自己有個弟弟叫奧吉,他是個可憐的顱面部缺陷的孩子。她把維婭的家庭情況編造自己的,而且她發現這些謊言為自己帶來超高的人氣。在父母那得不到關注的她,只能靠謊言維持自己在同齡人間的人氣。她為此改變了裝扮,染紅了頭發,穿著前衛,和校園里的人氣學生呆在一起。
電影《奇跡男孩》劇照:米蘭達和維婭一家
這些成了她和維婭之間的隔閡。她倆不像以前那樣親密,很少交流。盡管雙方內心知道對方曾經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但是卻是兩個世界的人。
朋友間必須是患難相濟,那才能說得上是真正的友誼。你有傷心事,他也哭泣,你睡不著,他難安息。不管你遇上任何困難,他都心甘情愿和你分擔。莎士比亞的這句話,是維婭和米蘭達青春期之前的友誼的寫照。
他們隨著時間成長,但是并未學會處理友情之間的變化。維婭的家庭幸福美滿,父母相愛并且愛著孩子們,維婭也深愛弟弟奧吉。只是父母無意識地將大部分愛和關注投射在弟弟身上,這讓維婭寂寞并且時常感到憤怒。米蘭達的父母因為父親的出軌而離婚,父親不關心她,母親對她非常冷漠,這讓她迫切需要同齡人之間的認同,所以她按照他人喜歡的模式改變了自己。
魯迅先生說:友誼是兩顆心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本來已經沒有交集的兩個人,在學校劇場里表演話劇時,米蘭達借口生病,把主演的機會讓給了維婭。維婭因此收獲了全場的掌聲和喝彩。在明白米蘭達的苦心后,二人重歸于好。
伴隨著成長的陣痛,維婭和米蘭達在尋找歸屬感的過程中,懂得了如何維持多年的友情。
電影《奇跡男孩》經典臺詞
在讀者為《奇跡男孩》中的暖心故事感動落淚時,也有人提出質疑:作者將現實描繪得太美好,像是寫給成人和孩子的童話。現實中“奧吉們”的生活遠比書中描繪的艱辛。但正如《奇葩說》中傅首爾所說:童話就像生活給予我們的一顆糖,因為現實已經痛苦,所以更需要這點甜,讓我們覺得生活值得期待。而書中青少年期孩子們的友誼,正是作者贈予的巧克力糖,讓人對生活這個盲盒充滿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