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一直特別納悶,為什么美劇和國產劇帶來的觀感體驗差那么多呢?我們暫且把表演特點,劇情結構等影視作品本身就有的元素放在一邊,我想跟你討論「心理元素」的有無所帶來的巨大觀感差異。
國產劇往往是編劇拍腦門或者腦洞出來的,與真實生活嚴重脫節;美劇往往給人無論是大角色還是小角色都比較立體,飽滿的感覺。個人認為,這個差異主要表現在你體驗到的「真實性」上。下面我會用幾部大家耳熟能詳的美劇/電影來解釋一個這個問題。
注:我不是黑所有國產劇,也不是粉所有美劇,大家按我上邊的定義自動分類一下即可。
《老友記》
十幾年的經典了,除了Chandler,其余主創最近還在傳奇的電視導演James Burrows的特別秀上重聚了一次,并與另一部備受大家喜愛的美劇《生活大爆炸》的主創相遇,讓大家著實感受了一把「時間都去哪了」。
《老友記》之所以經典,對于我來說,就是每一個角色都「真實得好像我們的一個多年不見,但卻常常想念的老朋友」,能做到這一點,就是因為心理元素的大量運用!我曾經在第n次看的時候,看到Monica說「自己心里還是住著那個小胖妞」的時候,突然淚崩,不是因為劇情,而是因為:人家的電視劇怎么拍得這么好,將心理學運用得如此恰到好處,這不就是通過「童年陰影對人格的影響」來塑造的角色么?
你以為Monica的性格強勢,好勝,強迫癥,控制欲強,都是編劇一個詞組一個詞組堆砌上去的么?不是,而是設計了Monica一生的時間線。她和哥哥Ross就是典型的在父母不同強化原則下的兩個截然不同的產物。Monica曾經是個超重的胖妞,這是她高中時在party上自嗨:
但是在Chandler的刺激之下怒減了將近一半的她自己,然后魅力指數爆表:
可是瘦身之后的Monica還是一如繼往地通過OCD(強迫癥)來獲得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還是一如繼往地想努力在爸媽面前證明自己不是那個只知道吃一事無成的大胖妞,還是一如繼往地用敏感好勝武裝自己。因為那是她曾經賴以生存的方式,和這個世界(其實主要是父母)建立聯系的方式。但是無論胖瘦,父母都沒有停止挑剔她,而在Ross受到關注的對比下,這種挑剔就又格外傷人。所以Monica的角色塑造不是Courteney Cox看到「強迫癥」這三個字然后靠自己想像表演出來的,而是將人物的過去和現在有機地同時吸收之后,呈現出來的完整的,飽滿的,真實的形象。
別的角色就更不用說,Ross的自戀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Rachel的公主病與家庭環境有關,Joey的原始野性和他的文化背景有關,甚至Chandler的幽默都是兒童時期父母關系的負面影響,發展出來的防御機制。
《老友記》能讓大家看無數遍都不會厭倦,不單純是因為幽默搞笑的臺詞和友誼這個亙古不變的主題,而是每個人物都是那么真實,真實到總是能夠找到自己的影子。
《生活大爆炸》
這部伴隨很多人成長起來的經典,也即將迎來第十個年頭,有傳言可能也是收官之作了。這幾個主角的存在也不是平面的,而是超立體的。
Sheldon自不用說,從小天才,沒什么朋友,不具備基本的社交技能。其實有很多細節可以體現他不是不想交朋友,而是從小就交不到朋友,再加上自命不凡(不是貶義詞,耳朵粉不要介意),所以他就選擇蜷縮在自己小小的安全的知識世界里。記得前段時間播出的過生日的那集,他不想過不是因為不屑,而是小時候自己和姐姐同天生日卻被孤立的陰影,讓他不想再去面對這樣的打擊。Sheldon不是不想學習社交技能,就是學得很費勁嘛,不在他能handle的認知內。
Leonard是個沒娘疼的小可憐,還好有Penny讓他有了歸宿感。他媽Dr. Beverly Hofstadter是個不折不扣的虐兒狂人,身兼神經科學家和精神病醫生,Leonard這個兄弟姐妹中的「廢柴」自然是被她歸因于先天基因沒繼承好,對他沒啥期待了。所以他受虐的人格和Sheldon非主觀意識施虐的人格,剛好可以幸福地做室友,不然誰能受得了每天精確的如廁時間和無償的專職司機。這些看似不合理的事實都是在靠譜的心理元素的連接之下,串聯成了搞笑但卻不無厘頭的幽默風格。
Howard這個就更有意思,他那位從未出過鏡的母親,卻是劇中不可缺少的亮點。她和Howard之間的愛恨情仇真是值得細細把玩:雖然每天如嘶吼般地對話,但是Howard卻是不折不扣的媽寶。媽媽去世后,想念她的食物,想念她的聲音,想念她奇怪的行為習慣。即便是跟Bernadette結婚后也沒什么大的進步,還是像小孩子一樣跟Bernadette撒潑,而身材嬌小嗓門卻無比有穿透力的她,不正是Howard媽媽重現么。說用到了戀母情結來設計這個橋段,我覺得都不為過。
Amy ! 我本人蠻喜歡她,對愛情和性充滿了憧憬和渴望,也是源自小時候沒有經歷過那種所謂漂亮的女生才有的青春懵動。但是她跟Sheldon之間充滿智慧的對話和游戲,每次都讓我覺得Amy真是一個性感的女生,如果我是男生,搞不好也是會去追求她的。很多人都粉Shamy,我猜Intelligence is the new sexy這個原因是跑不了的。他們的結合,一方面滿足Sheldon的控制欲,另一方面也成就了Amy所有的幻想,這就是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吧。童年經歷無論多凄慘,都已經在我們身上留下了烙印,而改變往往不是找回自己的終極答案,心理學中的冥想常說的「接受自己」大概就是這種狀態。
Raj是個搞笑的存在,他身上最心理元素的一點就是他在前幾季的那個「選擇性緘默癥」,你以為是純搞笑編出來的?不是的,我現在實習的地方就有個小孩是這樣的,有說話能力,但是對著有些人就是說不出來。選擇性緘默癥往往會伴隨社交焦慮,目前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的誘發原因的研究結果。
《生活大爆炸》這個以科學家為主題的劇作,好像離我們這些平凡的人也沒有多遙遠。
《頭腦特工隊》
亂入一個電影,因為這個電影就是找的美國的情緒專家Dacher Keltner全程指導跟蹤拍攝而成的。
二十年來,皮克斯動畫都一直致力于制作科技含量高,藝術品味大膽,還有就是非常有心理洞察力的動畫電影。《頭腦特工隊》則又是去年夏天皮克斯推出的一場橫空出世的心理學盛宴!不僅專業性強,娛樂性也一點沒讓人失望。專業性強到,在這部電影剛在北美上映的時候,我們系的教授讓全班組團去看;娛樂性強到,無論哪個年齡層的,看完都說好。
我去電影院看的時候,又看哭了,不是因為劇情感人,而是:人家的電影怎么拍得這么好,把心理學應用得如此恰到好處。
這部電影中非常直觀地呈現了幾個人類基本的情緒人物,分別是快樂,悲傷,憤怒,厭惡和恐懼。他們在一個10歲的小姑娘Riley的腦子里分工合作的同時又互相影響,就好像這個小姑娘有「多重的自己」。當遇到要做出艱難選擇的困境時,這些小人在腦子里開始了以各自立場出發的爭執和矛盾,讓Riley不知如何是好。但憤怒,厭惡和恐懼更像是配角,快樂和悲傷之間的沖突才是電影的創作重點。雖然這部電影簡化了人類情緒的運作方式,但快樂和悲傷之間的化學反應給大家呈現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那就是快樂不一定是所有問題的解,而悲傷有時反而能夠幫我們突出重圍。我給這種心理過程起了個名字,悲傷沉浸治愈療法(我經常瞎給心理過程起名字,別介意)。
怎么個治愈法呢?大概是這么個意思:我們的終極目標肯定是體驗快樂和幸福,這是沒跑兒的,但是這個過程一定是要用「適應性」的方式來過渡。Riley在轉換生活環境的過程中,所有的不適應最終轉化為了「沒有情緒」,這是非常可怕的一種境地,無論是跟內心還是外界都失去了聯系,變成了一個空殼。這個時候快樂的力量消失了,不管用了,悲傷卻巧妙地挽回了局面。她的手指只要一碰回憶球,顏色就變成了憂郁藍,這在之前是被明令禁止的,但是各種巧合之下,Riley最終要的長時記憶(核心記憶)都被深藍了。但記憶球的最后一抹顏色變幻之后,Riley感受到了痛苦,她本來死一樣寂靜的內心復活了,抱著爸媽哭了出來。我當時看了周圍的人,都是大老爺們兒,也跟著抹眼淚了。所以確實值得一看。
很多時候,人會想要放棄生命不是因為太痛苦,而是連痛苦都感覺不到。
篇幅有限,還有很多影視劇都運用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學現象來設計劇情和刻畫人物,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而不是國產劇的紙片式人物,哭笑全靠演技,人物好像就是暫停在當下的,沒有過去,自然很難和觀眾產生共鳴。女主角就因為被壁咚了所以愛上了男主角,男主角就因為女主女扮男裝然后又變回來了了所以愛上了女主角。Come on, it just doesn’t make any sense!